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05

第5章 道德修身篇(4)

孔子告诉他:“再次一等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诺一定能兑现,做事有结果,有始有终。不过这种人没有远大的胸襟和抱负,工作只是为了领几斗米,赚钱糊口,浅薄固执,一般常见。这种人太多了,自己做人还可以,要说处理国家大事,不一定能胜任,他们勉强可以叫士,但毕竟是胸无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

■韦编三绝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

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

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作“十翼”,它们分别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著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脚踏实地

◎成语释义

原意是双脚在地面上踏稳。现常用来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老老实实,不浮夸。

◎成语出处

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公尝问康节曰:‘某如何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成语故事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先生,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贫贱骄人

◎成语释义

指贫贱的人藐视权贵。

◎成语出处

《史记·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出处译文

“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待。魏国攻下了一个中山城,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

“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让君主不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着贫贱的生活吗?”

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不屈不挠

◎成语释义

面对困难或恶势力,不屈服、不低头。

◎成语出处

《汉书·叙传下》。

◎成语故事

西汉成帝之时,有一年秋天,京城长安突然传来谣言,说大水快要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了解实际情况,就以为洪水真的会来,力劝成帝躲进船里去,以避洪水。

多数大臣都对王凤的意见表示赞同,只有宰相乐昌侯王商表示反对,并且表现得非常坚决。王商为人诚实耿直、庄重正派,他觉得大水未必会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难,百姓会更加惊慌失措。这对局势的稳定太不利了。于是,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凤的建议。

后来通过调查,大家才知道根本没什么大水。于是,皇帝对王商力排众议的做法表示赞赏,而对王凤则表现出不满情绪。王凤对自己的惊慌态度非常后悔,但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的亲戚杨肜在琅琊太守任上玩忽职守,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王商要惩办他,王凤前来讲情。但王商素来铁面无私,没有给王凤面子,坚决地免去杨肜的职位。从此以后,王凤对王商更加记恨了。

后来王凤采取阴险手段,对王商进行诬陷。汉成帝以为舅舅所说的是实情,就把王商的官职罢免了。王商虽然丢了官,却得到了一个直臣的名声,天下皆知。

■鞠躬尽瘁

◎成语释义

指小心谨慎、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瘁:劳累。

◎成语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中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详细进行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望洋兴叹

◎成语释义

形容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指对于某事无能为力的感叹。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河伯临于海,望洋向若而叹。”

◎出处译文

“河伯到了北海边,才感叹海洋的伟大。”

◎成语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位河神,人称河伯。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阔,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

河伯站在黄河岸上,看见滚滚河水奔腾向东而去,开始自我陶醉起来:“黄河如此伟大,没有什么河流能和它相比。”有人告诉河伯:“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北海,那才叫大呢。”河伯听了不相信,打算亲自看看,就顺着水势向东走,到了北海,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无限感叹地说:

“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伟大。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还会一直以为黄河是最伟大的。那样我将永远被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不欺暗室

◎成语释义

即使处于无人的情况,也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又称“暗室不欺”。

◎成语出处

《列女传》卷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执掌卫国的卫灵公,在夜里听到一阵车马行驶的声音,这声音由远及近,可是传到宫门口却突然消失了。过了一阵,这车马声再度响起,由近而远,慢慢地变轻,最后终于消逝。卫灵公感到奇怪,就向她的夫人询问:“你知道车中坐的是什么人吗?”

夫人嘻嘻笑起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人不会是旁人,肯定是我朝大夫蘧伯玉!”

“你怎么那么肯定呢?”卫灵公不禁奇怪起来,“你是会算命还是怎的?”

夫人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根据朝廷的礼节,臣子经过王宫门前,一定要下车致敬。而忠臣和孝子既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假惺惺地做样子,也不会在旁人目光涉及不到的地方疏忽自己的行为。

“蘧伯玉是我国著名的贤人,讲仁义而有智慧,非常遵守礼节,刚才必定是经过宫门,有意停下来表示敬意。尽管在夜间,旁人无法见到他的守礼表现,但他仍然会做合乎礼节之事。在我卫国之中,能做出这种事的,除了他还能有谁呢?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对此事展开调查,一定能得出答案……”

卫灵公派人去调查情况,结果发现在夜间行车的果然是蘧伯玉。这时的卫灵公,既佩服夫人的知人之明,又动了制造滑稽的念头,故意向夫人取笑道:“哈哈,夫人也有猜错的时候,那人竟然不是蘧伯玉!”

夫人听罢,心里非常高兴,素来守礼的她矜持地斟满一杯美酒,递给灵公,笑道:“我向国君表示十二分的祝贺!”

“这不过是一桩小事,卿为何向我祝贺?”卫灵公不知她这样做的原因。

“原来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是个贤人,现在看来我国中还有一位大夫与他一般无二,这样一来,您就有了两位贤人。贤人越多,卫国就越会兴旺发达,所以我才向国君祝贺呀!”

卫灵公听了这话后,心里也由衷地高兴,笑着说:“原来如此,你这个女人真是太明智了!”接着,卫灵公跟她说起了悄悄话,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她。

此事很快就传到宫外。从此以后,人们都说卫灵公的这位夫人仁智、贤良、知人、达理。

■克己奉公

◎成语释义

约束自己的私欲,把公事放在首位。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克制。奉:奉行。

◎成语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成语故事

祭遵,字弟孙,家住颍阳。他从小热爱学习,很懂道理,虽然出身富贵人家,却能够保持勤俭的作风。后来他投奔了刘秀,被任命为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期间,他严格执法,从来不讲情面,大家都很佩服他。

有一天,一个受刘秀宠信的侍从犯了法,祭遵查明事实真相后,依法将他处死。刘秀得知后,心里很生气,怪祭遵处罚他亲近的人,要治祭遵的罪。

刘秀身边的大臣知道刘秀的想法不对,就劝谏道:“您曾要求过,军中应该有严明的纪律,官员应当秉公执法。如今祭遵按照法律处理军务,他做得太对了,您处罚他又有什么理由呢?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才能号令三军,使士兵服气呀!”

刘秀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主意,封祭遵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这个人非常谦逊,为官清正,处事小心翼翼。刘秀若给他一些赏赐,他总是拿来分给手下人,自己不取分文。他的生活非常俭朴,家里也没有积下什么财产。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还对手下人一再嘱咐,不许铺张浪费,简简单单是最好的。

正因为祭遵这样克己奉公,所以他死后多年,刘秀还非常怀念他。

■相敬如宾

◎成语释义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

◎出处译文

“臼季(胥臣)出使,路过冀地的时候,看见一个叫冀缺的人锄草,他与妻子相敬如宾,像对待客人一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位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于是,胥臣走下车,与那年轻人交谈,询问他的身世。

■囊萤映雪

◎成语释义

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成语出处

《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即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明朝廖用贤的《尚友录》:“晋孙康,京北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成语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车胤,字武子,家住南平(今福建省南平县)。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可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所以一到晚上就无法读书了。车胤心里非常着急。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突然注意到尾部发射光芒的萤火虫。他见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传播光亮,心想要是把这些光亮聚拢起来,作为读书之用,该有多好啊。他受到启发,想了一阵,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