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52

第52章 传奇故事篇(5)

说实在话,这个卢藏用是个假隐士,一心想通过归隐这条途径,让朝廷请他去做大官。而司马承祯却是一个真隐士,只想与世无争,隐居山林。他听了卢藏用的话,明白了他话中的含义,便嘲弄地说:“依我看来,这座终南山倒是做官的一条捷径啊!”

■标新立异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有新意,与众不同。现在多用来形容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勇于革新。

◎成语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游》,支道林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成语故事

支道林,名遁,原来姓关,是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他二十五岁时就出家为僧,和名士谢安、王羲之等成为朋友,经常来往。在中国佛教史中,他被推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他不但佛理深有研究,也喜欢谈论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庄子》深奥难懂,但晋朝的向秀、郭象对庄子进行了注释。由于他们都是研究庄子的权威,所以许多名士研究庄子时,都摆脱不了向、郭两家之言。

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与太常冯怀一块闲聊。当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冯怀感到十分惊讶。他的观点既不同于向秀、郭象的话,也与其他各家不同。支道林的这些意见,解决了很多学者苦思冥想很久也得不出答案的问题。

后来,人们都说支道林见解独特。

■闻一知十

◎成语释义

听到一点就知道许多。形容非常聪明,可以触类旁通。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

◎成语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卫国人,比孙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这个人很会说话,而且说得颇有道理。他曾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失与日食、月食是一样的,有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人们则一齐仰望着。

子贡喜欢经商,结果成了大富翁,他还对政治活动很感兴趣,在鲁国、卫国政府中担任过重要职务。有一次,齐国想攻打鲁国,鲁国没有力量战胜强国,他就游说吴、越等国,让吴国攻打齐国,越国攻打吴国。在诸侯混战中,鲁国终于得以保全。

但是,尽管子贡的才能很高,孔子却认为他比起同学颜回,真是差得太远了。颜回生活俭朴,聪明好学,道德水平相当高,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才能出众的颜回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过早地去世了。孔子为此悲伤得不行。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也很重视颜回的神灵,将他尊为“复圣”。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见老师动问,就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由此推知十件事;而不够聪明的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的确如此!你是不如颜回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破镜重圆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夫妻离散后重新团聚。现在也指夫妻离婚后,重归于好。

◎成语出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情感》:“徐德言之妻,封乐昌公主。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及破一镜,各执其半。乃陈亡,德言出半镜以合之。”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有一个侍从官,名叫徐德言。因为他才华出众,当朝皇帝陈后主就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他,他就成为陈国的驸马。由于陈国朝政腐败,隋文帝趁机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徐德言预见到陈国必然灭亡。他还想到,妻子是皇族之人,又生得很美,说不定会被别人抢去。

于是,他对乐昌公主说:“你生得很美,又颇有才能,陈国如果灭亡,你一定被有钱有势的官员所霸占。如果你我二人的情缘未断,应当有一个证明的物件,才好日后相聚。”

说着,徐德言就将一面铜镜打破,两人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两人还约好,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到街市上卖镜,来寻找对方。

后来,陈国果然被隋朝灭亡,天下归于一统。乐昌公主被隋朝官员杨素占有,而徐德言则整日东躲西藏,光景过得很不好。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徐德言来到京城,就在市场上转来转去,忽然看到一个仆人在卖破镜子。他非常高兴,就从怀中掏出那半块铜镜,与卖主那半块破镜相对,结果刚好对在了一块。

想到自己的妻子被人抢去,难免受到凌辱,他心乱如麻。

他提笔写了一首诗,交给卖镜之人。诗中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卖镜的仆人将徐德言的诗带回府中,交给乐昌公主。公主看后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杨素了解情况后,便将徐德言唤进府来,和他一起喝酒。在酒宴上,乐昌公主作诗一首,诗中写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杨素非常同情他们俩,就让他俩在府中重新团圆。他们夫妻对杨素千恩万谢,过了几天,就一起迁居江南,过起了幸福生活。

■钱可通神

◎成语释义

形容金钱威力很大,一切以金钱为转移,只要有钱,就显得神通广大。

◎成语出处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卷五十二。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个官员名叫张延赏,他奉命对一桩重大案件进行审理。一开始,他命令手下花最大力量追查,一定要把案情弄清。

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桌子上面出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给你三万贯钱,请你你不要追查这个案件。”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向官员行贿吗?

张延赏一笑了之,对这张字条根本不理会,让手下人对案件继续加紧追查。

过了几天,张延赏在一个清晨,又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给你十万贯钱,请你停止追查这个案件。”

张延赏—看对方用这么多钱行贿,就命令手下人不要再追查这个案件了。

别人很不明白,问他这是为什么,张延赏答说:“十万贯钱不是个小数,那么多钱都可以通神了。对方如果把这么多的钱花在别人身上,什么人都可以买通,什么事都可以办成。所以我如果继续追查下去,恐怕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此只有停止追查,才是明智之举。”

■倾国倾城

◎成语释义

形容女子的容貌特别美丽,超出常人。

◎成语出处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李延年很有音乐才华,被召入宫中做了一名乐师。李延年既善于唱歌,又能创作歌曲,结果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协律都尉,很受汉武帝的宠爱。他每次创作的新歌,一经传唱,都能使听众大为感动。

一次,李延年为汉武帝表演,他一面唱歌,一面跳舞,武帝听得直入神。他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歌曲的大意是:北方有一位绝代佳人,全城、全国的人目睹了他的美貌后,都为之倾倒,赞赏不已。这种美貌的佳人再也难以看到。

汉武帝听了笑了笑,说道:“你歌中的绝代佳人,难道真在世上存在吗?”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说道:“李延年的妹妹,就是一位绝世美人,皇帝想见见吗?”

汉武帝立即让人把李延年的妹妹带到宫中,到底看看他是不是具有绝世的美貌。等到汉武帝见到李延年之妹后,才知道她果然是世上难觅的美女,就把她留在身边,称她为李夫人。一日之间,李延年就成为皇亲国戚。

李夫人本来是个歌伎,她进宫之后,非常知足,很珍惜皇帝对她的宠爱。武帝见他既有色,又有德,对她更加怜爱。二人你怜我爱,如胶似漆。可惜李夫人进宫没过多久,便身染重病而死。

■得意忘形

◎成语释义

形容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了常态。

◎成语出处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阮籍。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他曾经当过步兵校尉,因此被人们称为“阮步兵”。

他对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因此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辞官归隐。但司马氏集团毕竟大权在握,他不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只得闭门读书,或者与酒为伴。他还蔑视礼教,面对俗人就以“白眼”相待。

阮籍所写的《咏怀诗》八十余首非常出名,他在诗中非常曲折地表达了忧国避世的心情。

阮籍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意气相投,有着共同的志趣。再加上阮籍的侄子阮咸在内,一共有七位隐士。

这七人经常到一片竹林里游玩。他们作诗弹琴,狂饮谈论,高兴时就放声大笑,不高兴时放声痛哭,无拘无束,任性而为。他们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在这七个人中,阮籍最为狂放。他有时读起书来,能够读上数月都不出门;到外游山玩水,能够呆上好几天都不回家。他如果高兴起来,就忘乎所以,甚至连自己长得什么样子都忘记了。

■骑驴觅驴

◎成语释义

比喻东西本来就在自己手中,却要到别处寻找,结果总也找不到。

◎成语出处

宋人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到市场上去卖牲口,就赶了五头毛驴往外走。他嫌走路太累,就骑在一头马驴身上。走到半路,他想数一数驴子的数,谁知数起来却觉得不够数。于是他就“一、二、三、四”地继续数起来,数来数去却总是四头。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明明自己赶了五头驴子上路,怎么现在只有四头?”他想来想去,只得怨恨自己太不小心,竟然丢了一头毛驴。

虽然王三自怨自艾,但也得去市场啊。他把毛驴赶到市场上,然后从驴背上跳下来。他怕自己又丢了一头,就重新数了数毛驴,这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头!他突然恍然大悟:“噢,原来我数数的时候,没有把自己骑的那头驴计算在内啊!”

■朝三暮四

◎成语释义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玩弄一些小手段,借以骗人。后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改变主意。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成语故事

据说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特别喜欢猴子,就在家里饲养了一大群,人们都称他为“狙公”。他很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们也通人性,对他毕恭毕敬。虽然狙公的日子也过得不富裕,但他为了让这些猴子吃饱肚子,就让家里人尽量节省,把省下来的食物给猴子吃。

后来,狙公的日子越过越穷,家里没有什么剩余的粮食了。他就想让猴子少吃一些,等他时来运转之后,再让猴子们多吃,可这群猴子根本不听他这一套。

一天,狙公用橡子喂猴子,对它们说:“今后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橡子,你们够吃吗?”

猴子们嫌食物少,全都生起气来,站起来大吵大闹。

狙公烦恼极了,就改口对猴子们说:“你们既然嫌少。那么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这样安排你们可满意?”

没想到这么一说,这些傻猴子们居然个个满意起来,又蹦又跳,为自己待遇的提高而欢呼。

■程门立雪

◎成语释义

表示尊敬老师,诚恳、恭敬地向老师求教。

◎成语出处

《宋史·杨时传》。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学者,一个叫杨时,一个叫游酢。他们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杨时在幼年之时就非常聪明,问一答十,长大以后对经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整天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因为他晚年曾在龟山隐居,人们送了他一个“龟山先生”的雅号。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有“鹰山先生”的美称。

杨时考取进士以后,为了深入地研究学问,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赶到河南颖昌拜大学者程颢为师,钻研学问。当他四十岁的时候,程颢不幸逝世。为了获取知识,他又赶到洛阳,找到程颢之弟程颐,在他门下求学。当时,游酢也是程颐的学生。

一次,狂风大作,天变得很阴沉,眼看就要下雪。可是杨时和游酢有一个问题没弄懂,就结伴到老师家去请教。他们到了程颐家中,却见到程颐坐在那里闭目打盹。程颐整天忙于教学,实在太累了啊。

他俩都知道老师不容易,所以不愿惊醒老师,但也不甘心就此离去。于是二人就悄悄地、恭恭敬敬地在一旁站立,等候程颐醒来。他俩站了老半天,程颐才睁开了眼睛,这时门外纷飞的雪花已经有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依然站在那里,一点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都没有。

■满城风雨

◎成语释义

原指下雨前的自然景象,现在比喻某事消息一经传出,便到处风传起来,使得人们议论纷纷。

◎成语出处

宋朝惠洪的《冷斋夜话》:“满城风雨近重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潘大临生活贫困,但却喜爱作诗,而且名气很大。他对秋天的景色特别欣赏,有一年秋天,他的好朋友谢无逸写信问他,最近有没有写出咏叹秋景的诗作。

他知道朋友是太喜欢诗了,想欣赏他的新诗,便复信答道:“其实秋天的景物,处处都能激发起写诗的灵感,使人写出好的诗作。只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太低俗,往往使人没有心情做诗。昨天我没有事情可做,就在床上躺着,听到了摇动、吹打树林的风雨声,觉得非常有诗意,于是离开床站起来,在墙壁上挥毫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刚写好,还没来得及往下续,忽然催交租税的人闯了进来,大喊大叫,将我的诗兴都破坏了。现在只好把这一句诗寄给您了,希望您多提意见。”

这一次,潘大临虽然只写了一句诗,但因为生动地描绘出荒林萧瑟的景象,因此颇为出色,令人读来拍案叫绝。所以,这首诗很快就流传开来了。

■察言观色

◎成语释义

观看他人的言语表情,作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亦称“察颜观色”。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个叫颛孙师的人,字子张,来自陈国,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一天,子张向孔子询问道:“读书人怎样做才能称得上通达呢?”孔子反问他:“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做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名望,在家里赋闲的时候也要有名望。”

孔子笑笑说:“这只是有名声,还不是通达。怎样才能叫通达呢?品质应该很正直,遇事讲道理,对别人的讲话善于分析,能够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考虑怎样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当官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通达,赋闲时也会事事通达。

“说到名声,有的人表面上好像对仁德很爱好,其实所作所为却并非如此,可是自己竟然把自己当作仁人而不加怀疑。这样的人,做官的时候必定以骗取名声为乐事,赋闲时也一定会琢磨怎样骗取名声。”

■别开生面

◎成语释义

指开创了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风格。生面:崭新的面貌。

◎成语出处

唐朝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成语故事

唐朝时候,有一个著名画家叫曹霸,他的特长是画人物和马,一旦画成了就显得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唐玄宗经常召他进宫作画,还经常赏赐他丰厚的财物。长安城中的达官贵人也觉得他的画不同凡响,都以收藏他的画为荣。

长安北面有一座太极宫,宫中的凌烟阁内墙壁上,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画是唐朝开国时期一位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但由于年深日久,画上色彩鲜艳的图像逐渐失去以前的风采,有的甚至辨认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