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55

第55章 传奇故事篇(8)

春秋时期,曾晳和曾参虽然是父子,但同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研究学问。曾晳特别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为牛奶柿)。曾晳死后,曾参非常怀念他,就不吃羊枣了。这件事,在各国之中广为传颂,成为宏扬孝道的一段佳话。

到了战国时期,公孙丑听到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向老师孟子请教道:“老师,脍炙和羊枣相比,哪一样更好吃,更珍贵呢?”

孟子明知道他对曾参的故事不理解,笑笑说道:“脍炙比羊枣更好吃!世上的人,哪有不爱吃脍炙的道理!”

公孙丑问:“既然脍炙比羊枣更好吃,那么曾晳爱吃羊枣,也一定爱吃脍炙了。那为什么曾参在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却不把脍炙也一块戒掉呢?”

孟子回答道:“脍炙这样东西,人们都喜爱吃;羊枣虽然没有脍炙那样可口,但吃羊枣却是曾晳的一种独特爱好,所以曾参在他父亲死后只戒吃羊枣,不戒脍炙。这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称其名字,不忌讳称其姓。很多人都同姓,而名字却是每个人所独有的,不是人们共享的。”

听了孟子的这番回答,使公孙丑才把曾参戒吃羊枣的事弄明白。

■狼狈为奸

◎成语释义

原意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常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干坏事。狼狈:两种兽名。

◎成语出处

《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

◎成语故事

有两种野兽分别叫狼和狈,他们的长得非常相似,而且有着相近的习性。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经常合起伙来干坏事,一起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所以人对狼和狈非常痛恨。

据说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结伴同行,他们路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便动起吃羊肉的坏脑筋来。但是,这家农民很勤奋,把羊圈筑得很高,又非常坚固,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狼和狈起初没有主意,但当它们看到对方的腿,想出了个巧妙盗羊的主意。

那就是,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举起来,狼则用它的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然后叼走肥羊。于是,那狈将身蹲下,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使身子尽量站直。然后狼再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将一只在竹篱旁傻睡的羊捕获。

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没有没法吃到羊肉。但是,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来干坏事,并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狼子野心

◎成语释义

原意为狼崽虽小,其凶残本性却始终难改。后用以比喻坏人用心狠毒。亦作“野心狼子”。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成语故事

楚国令尹子文,做事相当公正,楚国属官和老百姓非常敬重他。他的弟弟子良担任楚国的司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越椒。

越椒满月之日,司马府大宴宾客,子文也前往祝贺。他看到侄子越椒后,顿时大惊失色,急忙告诉子良:“千万不要存一念之仁,将越椒这个孩子留下。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定成为我们家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凶恶的本性却不变。’你的儿子是条狼呀,你赶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不要让他祸及全族。”

听了这番话,子良显得非常震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战战兢说道:“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会忍心亲手杀……杀了他?”

子文百般劝说,子良就是不肯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从此,子文一直对自己家族的前途非常忧虑,总是怕越椒连累大伙。临死前,他对众宗亲说道:“越椒如果参政,你们都要阻止他掌权。如果他一旦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不逃到外国,是难以避免杀身之祸的。”

子文死后,儿子斗般继承了令尹之职,越椒也当上了司马,兄弟二人共同辅佐君王。公元前626年,越椒对楚穆王不停地阿谀奉承,巴结得楚穆王心华怒放,因此对他言听计从。越椒不顾兄弟之情,进谗言诋毁斗般,夺取了令尹之位。

楚穆王死后,越椒趁机起兵造反,他一掌握大权,就将斗般和子文的宗亲杀害。

越椒的行为,正好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老马识途

◎成语释义

原意是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常用来比喻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人能够起到引导作用。途:道路。

◎成语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为了援助燕国,率领军队攻打山戎。当时,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跟随在桓公的左右,为他出谋划策。齐军来到燕国时,山戎的军队已经掠走大量财物,逃到孤竹国去了。

管仲建议,为了消灭燕国的大患,应该跟踪追击,把孤竹国一举灭掉。齐桓公非常同意,于是率领人马紧追不舍。大军追过去才知道,山戎和孤竹国的君主见齐军势大,吓得逃跑了。齐国大军继续追击,最后终于将敌军打得大败。

齐军是在春天出征,得胜而还时已经到了冬天,齐桓公整整打了一年的仗。齐国大军回朝时,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迷了路,无论如何都走不出山谷。时间在一点点向前推移,军队的粮食也减少了很多。如果在山谷里耽搁下来,全军就会困死于山中。

管仲见情势危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军队中有很多老马,也许会像狗一样,能够认识回去的路途,可以利用它们找路。他把他的想法向齐桓公报告以后,齐桓公也觉得他的想法有道理,就表示同意。

管仲说干就干,马上挑出几匹老马,解开他们的缰绳,把它们给放开了。结果,这些老马毫不犹豫地向同一个方向狂奔。这样,齐国大军跟着这几匹老马,终于走出了山谷。回国后,齐桓公直夸管仲聪明。

■乐此不疲

◎成语释义

形容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成语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成语故事

刘秀在新朝统治时期起兵造反,想恢复汉室江山,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做了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后来,他又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将各地割据势力消灭,统一全国,让老百姓过起了太平的日子。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厌倦了战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

由于长期领兵作战,他对军事生涯厌倦了。天下一统后,他不谈自己熟悉的军事,却对经史义理方面发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常常召集公卿郎将等在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还觉得意犹未尽。

太子见天子对研究学问这样的上心,生怕他用功太过,把身体弄坏了,就好心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刘秀听罢摇摇头说:“我喜欢研究学问,并不感到疲劳。”

■洛阳纸贵

◎成语释义

洛阳的纸都涨价了。常用来形容作品非常出色,风靡一时,流传广泛。

◎成语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故事

在西晋时期的文坛,左思独领一时的风骚,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令同辈作家望尘莫及。他写作时非常严谨,注重质量而不盲目追求数量,他曾用了—年的时间写出《三都赋》这篇文章。

他的妹妹被选入皇宫后,左氏全家都搬到京城洛阳,他也被封为著书郎。从这以后,左思就开始了对《三都赋》的构思。“三都”是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细细思索,琢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他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都挂上了纸和笔。他一旦想出一个妙句,就非常高兴地写在纸上,并在以后反复地推敲、斟酌,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才罢休。就这样,他每天努力写作,—共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结束了《三都赋》的创作。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三都赋》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时的名士非常喜欢《三都赋》,有地位的人争相买纸抄阅这篇奇文。一时间,洛阳的纸张竟然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价格上涨的程度极高。

■摩肩接踵

◎成语释义

肩擦着肩,脚跟碰着脚跟。常用来形容人非常多,特别拥挤。摩:擦。踵:脚后跟。有时也作“踵接肩摩”、“肩摩踵接”或“肩比踵接”。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贤晏子,曾经担任齐国的相国,权势很大,齐国国君也很信任他。但他长相平平,个子非常矮。有一次,他奉了国君的旨意,到楚国去出使。楚王听说他身材不高,就让人在城门边上挖了一个小洞,命令晏子从那里进入,想借机侮辱他。

晏子对楚王的用意当然心知肚明,但他故意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说:“哎呀!我今天莫非来到狗国了吗?只有狗国才不把城门打开,而专门走狗洞哩!”楚人听了这话,觉得本国失了面子,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只得让晏子打开城门,任凭晏子大摇大摆地从城门通过。

晏子进入楚王的王宫,拜见楚王。楚王一计不成,又生二计,还想继续对身材矮小的他进行侮辱,便故意问道:“你们齐国是不是没有人才了,才派你到我国出使?你的个子,实在太矮了呀!”说着,楚王及左右吃吃地笑了起来。

晏子不甘示弱,出言反讥道:“我们齐国的都城临淄,街道有上百条,人家有几万户,人们一齐张开衣袖就能将太阳遮住,一挥汗就像天上下起了雨,街上的行人肩擦着肩,脚跟碰着脚跟。人才嘛,在我国可以说遍地都有。”

晏子接着说道:“大王可能不知道我国的情况。我国国君曾制订了一条外交规矩,那就是贤良的臣子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臣子只能到无能之君的国家去走一番。我这个人,不但相貌平平无奇,而且才能不高,只好到您这儿跟您谈论一番啰。”

楚王本想卖弄小聪明,戏耍晏子一番,没想到竟然自取其辱,虽然心中很生气,却无可奈何。他虽受了气,还得装出笑脸,隆重地接待晏子一行。

■前无古人

◎成语释义

自古以来从未有人做到过,空前未有。后来引申为从未发生过的人和事。

◎成语出处

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成语故事

陈子昂是唐代前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才学很高,心怀理想,二十四岁就通过了进士考试。进入仕途之后,他多次上书,谈论国家大事,说得条条是道。武则天大喜,任命他为麟台正字。不久,他又担任右拾遗,承担重任。陈子昂虽是文人,却对军队的事务非常喜爱,曾经参加过军队,为唐王朝的开疆拓土、保护边关立下了功勋。

公元696年,武则天传下旨意,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统率大军,讨伐对中原不敬的契丹。陈子昂主动请求参加军队,担任了随军参谋之职。

这个武攸宜虽然忝居王爵,其实什么才能都没有,他指挥军队作战,吃了好几次败仗。陈子昂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几次向他献上奇计,甚至请求亲自率领一支一万人的部队,充当前锋,为他开路。可是武攸宜听了不但不高兴,还把他降为军曹,对他进行严厉打击。

陈子昂本想在边关大干一场,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武修宜有眼无珠,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越想心中越不平,不觉得抑郁起来。

他登上离军营不远的幽州台,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战国时燕昭王重用乐毅的历史故事。那时,燕昭王为了打败强齐,对乐毅非常重视,任用他为大将,将军队交给他统领、训练。朝中很多大臣不服,纷纷上书说乐毅的坏话,燕昭王为了让乐毅安心工作,竟然将上书的大臣全部杀死。燕昭王对待乐毅,是何等的恩深谊厚啊。

陈子昂怀古伤今,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咸,一齐涌上心头。他在台上吟了一首《登幽州台歌》,将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抒发出来。其中有两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释义

记住以前的经验教训,将它作为今后做事的借鉴。师:师表、榜样,引申为鉴戒。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臣观事成,闻往古,天下之美同;君主之权均而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的朝政被智伯所把持。智伯横行无忌,向韩氏、赵氏、魏氏索取土地。韩、魏害怕智伯,只得献出土地,可是赵襄子却不肯照他的要求去做。智伯见赵襄子不听话,就联合韩、魏攻打赵氏。

赵襄子手下有一位大夫张孟谈,善出奇计。他知道韩、魏两家表面上顺从智伯,其实心里不服,就劝赵襄子暗中联合韩、魏,袭击智伯。赵襄子依计而行,结果活捉了智伯。

张孟谈为赵襄子立下盖世奇功,可是胜利之后,他却提出要辞职回家。赵襄子没想到世间还有建立功勋而不享福的,暗暗称怪,问他这是为什么。

张孟谈回答道:“我听别人说,从前君臣一块夺取天下,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最后取得成功,这种事常有,而且很美好。可是成功之后,要想让君臣的权力平等,给臣子一个好的归宿却断然没有。以前的事是这样,后人绝对应该引以为鉴。”

赵襄子起初还想挽留他,但见他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也就让他走了。

■生花妙笔

◎成语释义

比喻写作技巧非常高超。

◎成语出处

五代的王仁裕的《开元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故事

李白是唐朝杰出的大诗人,人称诗仙。

据传说,他少年时代,有一次做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梦。他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漂亮的鲜花绽放。正在他目瞪口呆之时,—张张白纸忽然飞到他眼前,摆放得整整齐齐。

李白大喜,将开满花的妙笔紧紧抓住,飞快地写了起来。于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落到了纸上。人们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并从心中发出赞赏之情。

自从做了这个奇怪的梦后,李白对写作越来越喜爱,读了许多著作,并到祖国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写了不少诗作,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豪迈的气派。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为人们所传唱。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对李白崇拜不已,甚至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然,李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绝非是因为奇梦所致,而是依靠个人的勤学苦练。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一要靠读书,二要靠多写,三要靠自己的人生境界。

■升堂入室

◎成语释义

学习所达到的境界有程度深浅的差别。现在用来赞扬人在研究学问或钻研技术方面已深得老师的真传。升:登上。堂:古代房舍的前屋。室:后屋。

◎成语出处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