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59

第59章 传奇故事篇(12)

许由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好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享乐,而是责任、义务。看来,尧帝没有看错人,许由真是难得的高人啊!

■债台高筑

◎成语释义

欠别人的钱很多,债务很重,难以还清。债:欠别人的钱财。

◎成语出处

《汉书·诸侯王表序》:“服虔曰:周赧王负债,无以归之,主逼债急,乃逃于此台。”

◎成语故事

东周的末代君主是周赧王。他手中没什么实权,还不如最小的诸侯说话算数。周赧王只管辖着几十个县,却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由西周公管辖,东周由东周公害辖。周赧王住在西周,对国家大事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

当时,秦国国主秉虎狼之性,准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所以六国就联合起来,一致抗秦。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向魏、楚两国请救。魏将晋鄙来到赵国边境,按兵不动。魏国信陵君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想办法窃取了魏王的兵符,杀了晋鄙,带兵打败秦国。

楚孝烈王见秦国吃了败仗,就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六国对秦国展开攻势。周赧王正想大干一场,显一显天子的威风,于是命楚王约各国诸侯出兵。周赧王在西周公那里拼凑了一支部队,准备和六国部队兵合一起,共同进攻秦国。

由于周赧王没有军粮,就向国内的地主、商人借了钱,并立下字据,说好打了胜仗就连本带息一起归还。结果,周军在约定地点等了三个多月,只等来两支诸侯国的部队。由于周国军队力量太小,根本无法进攻强大的秦国。周赧王的计划不能实现,钱也用光了。

结果,债主们天天找周赧王,要他还钱。周赧王没有钱,只得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了起来。他对债主们的逼债,采取了闭门不见的对策。

后人觉得周天子很可笑,就把这座避债的高台称为“逃债台”。

■众叛亲离

◎成语释义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众:大众。叛:背叛。亲:亲信。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一次,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行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成语释义

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五岳之一。鸿毛:大鸟的毛。

◎成语出处

汉朝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莫过于司马迁了。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曾对他讲,自己想写一部流传后世的史书,希望儿子替自己完成这个心愿。后来,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太史令,就开始创作《史记》,想把上迄黄帝,下至汉代的历史记载下来。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吃了败仗,投降匈奴,司马迁好心为李陵辩护。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司马迁抓入监狱,要对他实施腐刑。司马迁是个清廉的官员,没有钱来为自己赎罪,结果受了腐刑。

受刑后的司马迁感到受了非常大的耻辱,内心异常痛苦,甚至想到用自尽来了结生命。可是《史记》还没有完稿,为了写完史书,他忍辱含垢,顽强地活了下去。出狱后,司马迁担任了中书令之职。他在悲凉的心情下,继续创作史书,想给后人留下一部可信的历史。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这一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了。

司马迁曾经给好朋友任安写信,在信中谈到对死的看法。他说,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有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人的死却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得多。

■作法自毙

◎成语释义

自己制定的法律,反使自己受害。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法:制定法律。毙:死。

◎成语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成语故事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国富民强,同意商鞅的建议,对各项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新法深入人心,他决定树立朝廷的威信。新法颁布的第一天,商鞅就让人在都城门外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直木,并且四处张贴告示说:“移动直木一丈远者,赏十两金子,绝不食言。”

百姓们根本不相信国家的告示,所以围观的人挺多,就是没人去移动直木。他们认为,只不过将直木移动一下,怎么能捞到这么大的好处呢?一定是君王没事干了,拿百姓开开心吧!商鞅见无人移动直木,就不断提高赏金,直至五十两。

终于,有人将直木移至一丈远,结果真的得到了五十两金子的赏赐。众百姓见朝廷说话算数,从此信任朝廷,觉得朝廷言出必行。

不久,太子驷触犯了新法,商鞅大怒,让太子驷的老师替太子受刑,割掉了他的鼻子。众百姓见太子犯法都要受惩罚,对法律越来越敬畏了。由于秦国老百姓遵纪守法,辛勤劳作,秦国很快就富强了。

太子驷继承王位后,为了报辱师之仇,给商鞅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商鞅见势不妙,就逃跑了。他在逃跑途中想住店,可是由于他不能拿出身份证明,因此无法入住。新法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却想不到把自己给害了。他不由得自怨自艾。

秦王很快把商鞅抓住。按照新法,谋反者必须处死。可怜商鞅,惨死于五马分尸的酷刑之下!

■钩心斗角

◎成语释义

原指建筑群的布局精密巧妙,彼此回环掩抱,飞檐连接交错。后来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成语出处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廓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成语故事

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后,自立为皇帝,史称秦始皇。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奢侈淫乱,他开始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将六国的妃嫔、公主纳入其中。因为这座皇宫的前殿所在地是阿房,所以人们就将这座宫殿称为阿房宫。阿房宫的建造规模非常大,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就开始修建,直到秦朝灭亡还没有修完。

秦朝灭亡后,项羽率军进入关中。由于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对秦朝有着刻骨的仇恨。为了报仇,他放了一把火,把阿房宫烧了个一干二净,大火烧了好几个月仍然没有熄灭。

唐朝晚期,诗人杜牧来到长安。他饱览了关中的大好河山后,看到阿房宫遗址的残破样子,想到了这座宫殿以前的富丽堂皇,就写了一篇《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的壮丽景象,劝谕唐代君王不要走秦朝的老路。这篇赋很快就流传开来,成为一篇传世奇文。

文章中有一句是描写阿房宫的精密布局的,大意是:阿房宫的长廊回环曲折,层层楼阁凭借地势高低而环抱其间;宫室顶部是牢固而巧妙的钩心结构;檐角高耸,那气势似乎在与什么力量争斗。

■后生可畏

◎成语释义

这个成语形容年轻人的前途光明。

◎成语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出处译文

“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不如我们现代人呢?”

◎成语故事

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

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

后来,这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

孔子听了之后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说出如此有道理的话,就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

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孔子听后赞扬道:“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