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63

第63章 事物规律篇(2)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按照盟约,魏王的儿子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葱陪其子一同前往。

庞葱怕自己离开后,魏王听信谗言而不再信任他,就在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大王,假如有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是信哪,还是不信?”

魏王答道:“我不会相信这种荒唐的说法。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呢?”

庞葱接着问:“假如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还相不相信?”

魏王答道:“如果两个人说同样的话,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假如有三个人都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答道:“既然大家都持这样的观点,我没有理由不相信。”

庞葱说:“请您想一想,老虎根本不会到大街上出现,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讲,您就觉得老虎真的出现在大街上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要远于王宫到大街的距离,况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大王一定要仔细考查啊。”

魏王点点头,严肃地说道:“我知道了,你放心走吧,我不会相信谗言的。”

庞葱去了邯郸没多久,就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开始不信,但架不住说的人多,最后终于相信了,于是生起气来,不再接见庞葱。

■亡羊补牢

◎成语释义

比喻事情虽然出现差错,进行及时补救还不算晚。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襄王自打登基后就只知道吃喝玩乐,把朝廷政务交给一群奸党,政治日益腐败,国家越来越衰落。

大臣庄辛见此情形,痛心不已,直接劝襄王要好好管理国家,不要得过且过,置楚国兴亡于不顾。楚襄王终日高卧宫中,耳中灌的不是妃子们的甜言蜜语,就是众宠臣的奸言佞语,哪里听得惯这等老实话?他在盛怒之下,把庄辛大骂了一顿,说他就会说不吉利的言辞,真是该打。

庄辛见君王听不进自己的话,只怕自己遭殃,就搬到赵国去避祸。谁知楚襄王很快就倒了运。五个月后,秦国悍然出兵,占领了楚国的国都。襄王流亡到城阳,才觉得自己错怪了庄辛,心里非常后悔。于是他派人把庄辛召到城阳,对他轻言软语地说:“以前我不听你的话,以至于落到这步田地,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看到楚襄王有心改正错误,倒也难得,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人以养羊为业,整日辛勤地照顾自己的一圈肥羊。有一天早晨,他发现有一只羊不见了,于是细细察看。原来羊圈破了一个大洞,夜间有狼从洞外钻入,叼走了一只肥羊。邻居对他说:“现在首要的事,是赶紧修一修羊圈,把那个大洞补上。”他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还有什么用?”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圈里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大洞外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见又一只羊没有了,非常肉痛,后悔不该不听邻居的意见。于是,他赶紧忙活起来,把那个大洞严严实实地补好。从此以后,狼再也钻不进羊圈。人们知道这件事,都说,丢失了羊再对羊圈进行修补,也还不算晚呀!

庄辛通过这个故事劝说楚襄王,以后要努力治理国家,来补救过失。

■水滴石穿

◎成语释义

本意是,水不住地往下滴,就能将下面的石头滴穿。现在用它来比喻即使力量弱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取很大的成功。

◎成语出处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成语故事

北宋有个名臣,名叫张乖崖,有一次他到崇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恶风恶俗,这股风气在崇阳小县里也发展地很旺盛。于是,他想找个机会整顿风气,杀一儆百。

一天,他在衙门附近巡视,看到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溜出来,面带慌乱之色。张乖崖断定此人没干好事,就一声喊住他,结果发现他鬓旁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张乖崖觉得其中必有问题,于是一再追问盘查。小吏无法解释,只得实话实说,承认自己刚从府库中偷盗了一枚铜钱。

张乖崖得理不让人,将这小吏押上大堂,下令严刑拷打。小吏不服,语中带气地说:“一个钱有啥了不起,你竟然如此用刑!你也只能打我一顿,难道你还能把我给杀了!”张乖崖见小吏胆如此目无尊长,真是该死之徒,就毫不留情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钱,千日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也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扔掉朱笔,拿起宝剑,亲自将小吏斩首。

从此,崇阳县的邪风歪气真的有所好转。

■目不见睫

◎成语释义

本意是说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常用来比喻缺乏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

《韩非子·喻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准备派兵进攻越国,也好让众诸侯畏惧楚国。杜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去阻止楚庄王。他一见庄王,就开门见山地说:“大王,我听说您要对越国展开攻势,这到底是真是假?”

楚庄王回答道:“这当然是真的!我正准备派兵讨伐那不知趣的越国。这样一来,我国的疆土就扩大了很多,我们的力量也会跟着增强。你看我的想法怎么样?”

杜子没有马上进行回答,他仔细想了一下,然后问道:“大王,您决定攻打越国,成功的把握到底有没有啊?”

“当然有呵,”楚庄王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越国的朝政非常混乱,平民百姓也不知道检点,军队不强大,根本不经打。我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展开攻势,一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杜子听后不以为然,笑着劝谏:“大王,您把问题想错了!我虽然非常愚笨,但是我知道,人的智慧同人的眼睛有相同之处。眼睛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东西,对自己的睫毛却永远看不清楚。

“请您仔细地考虑考虑:楚国的兵队与秦国、晋国交战时,曾遭到惨败,失掉了几百里的土地,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楚国兵马很软弱吗?像庄矫这样的强盗,在国内横行无忌,而官吏们却没有什么办法对付他,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国家管理得不好吗?

“所以我说楚国的软弱与越国相比就在伯仲之间,而您却自以为本国比越国强大得多,要去征伐越国,这不是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

听了杜子的一番言正理顺之语,楚庄王才清醒过来,一个劲地点头称好:“你说得真对,事实真是这样啊!”于是,楚庄王马上取消了讨伐越国的计划。

■叶公好龙

◎成语释义

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虚伪人物,他们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畏惧;一旦这个事物真的来临时,就抛掉了平时的假面目,露出了真相。

◎成语出处

汉代刘向撰写的《新序·杂事》:“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张的人,拜见鲁国的君主鲁哀公。他心急如焚地等了七天,也没有被鲁哀公所接见。他生气了,与赶车的人说了一番话,并让他把这些话向哀公仔细转告,然后自己不告而别,心急火燎地跑到别国去了。

他说:“我听说君王对读书人非常赏识,所以从千里之外,顶着霜露,冒着风尘,长途跋涉到您这里来,脚上磨出了好几层老茧。到了您这里,我顾不上休息,就来与君王相见。可是我等了七天,君王却不能以礼相待。

“我看君王嘴上说喜欢读书人,实际行动却不是如此。您不过是像叶公子高喜欢龙那样而已。

“叶公很喜欢龙。他的武器上画着龙,工具上刻着龙,屋子内外墙上画有龙的图案,柱子上雕有龙的身影。在他家中,龙简直无处不在。

“天上的真龙,听说人间有这样一位喜欢龙的高人,心里十分高兴。有一天,龙来到他的家里,把龙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一看到真龙出现,并未表现出喜悦的神色,而是怕得要死,转身逃跑,连魂魄都仿佛吓没了。这件事情证明,叶公对龙并不是真的喜欢,他只是喜欢与龙的外表相似的事物而已。

“我从千里之外赶来去君主叙谈,君王却不以礼相待。看来君王对读书人并不喜欢,只是喜欢那些像读书人却没有学问的人罢了!”

■投鼠忌器

◎成语释义

原意是,想用东西投打老鼠,又怕毁坏了老鼠附近的器具,因此无法下手。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想做又不敢放手去做。

◎成语出处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成语故事

西汉文帝时期,策略家贾谊主张进行政治改革,但因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权贵们的一再打击,遭遇贬官之厄。但他改革之心始终没有泯灭。在他屡次被贬的情况下,他仍然向文帝上书,提出许多巩固封建统治的真知灼见。

公元前174年,贾谊写了政论文《论政事疏》,呈给汉文帝。在这道奏疏中,他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系统地陈述了出来。

他的主张之一就是要求皇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应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边的大小官员,与一级一级的台阶相仿,应当做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

百姓触犯了法律,可以严厉惩罚,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鞭打。可是王侯大臣犯了法,就不能随便动用刑具,而应当用“廉耻礼义”等封建道德进行约束。即使王侯大臣的罪过到了极点,也只能对他们采取赐死的做法,而不能采取更加解气的开刀问斩。

为了证明自己主张是正确的,贾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本来想扔东西打老鼠,但因为老鼠靠近珍贵的器物,所以担心打老鼠时不小心将器物损坏。对王侯大臣们的处罚也应当如此。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如果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来惩治他们,就会使皇帝的尊严受到损坏。

可是汉文帝并没有理会贾谊的主张,甚至在与贾谊亲切会面时,他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画蛇添足

◎成语释义

比喻做事情节外生枝,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怀王有一次派昭阳为大将,命他进攻魏国。

昭阳不但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还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很快就将魏国军队打败了。魏军将士在战场上殉职的不计其数,有八座城池被楚军占领。昭阳见作战如此顺利,就想转移目标,攻打齐国,让楚王对自己另眼相看。

齐王得知昭阳想向齐地进军,就派陈轸为使节,去劝说昭阳不要进犯齐国。

陈轸来到楚军大营,非常客气地对昭阳说:“您这次大获全胜,我向您表示祝贺。但是我很好奇,按照贵国的规定,像您今天所取得的战果,得到的奖赏到底有多大?”

昭阳非常得意地说:“官封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

陈轸又问了一句:“请问,楚国百官之中,还有比这官更大的吗?”

昭阳答道:“令尹是百官之长,当然比上柱国大,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陈轸笑笑说:“可是依我看来,令尹之职很显贵,你家大王是不会同时设置两个令尹的。请您听我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您如今的状况吧。

“楚国有个人负责管理祠堂,他在一次祭祀祖先之后,把一壶在祭祀中用过的酒,赏给手下的人喝。这壶酒如果每人一口是不够的,如果给一个人喝,就能喝个痛快。有人提议: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最先画完,谁就得到这壶美酒。

“大家都认可这个建议,就各自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画画的速度非常快,一转眼就画出了一条漂亮的长蛇。他提起酒壶正要享用,可是看见别人还在紧张地作画,就想显示显示自己的本事。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自作聪明地说道:‘你们画得太慢了,我再给蛇画上几只脚吧!’

“他正在在画蛇脚,另一个人却画好了蛇,一下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算起来,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而绝非你这个脑筋糊涂的人!’那人说完,就理直气壮地捧着酒壶喝了起来。

“现在,您为楚国作战,已经把魏军打得大败,得了八座城池,却贪心不足,仍要讨伐齐国。我觉得您的名气够大的了,官也不会再升了,如果在得胜之时不停止进军,等到一旦打了败仗,性命都保不住了,爵位对您来说又有何用?你这样做不是和画蛇添足一样吗?”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带领军队回转楚国,不再进攻齐国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成语释义

外表非常漂亮,像金玉,内里却是破烂的棉絮。比喻虚有其表,实质很坏。

◎成语出处

明朝刘基的《诚意伯集·卖柑者言》。

◎成语故事

元朝末年,杭州城里有一个小贩,专门贩卖水果。他贮藏的柑子,就算存放一年多,历经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拿出来卖时,其外表仍然与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果实一般无二,金黄油亮,非常可爱。只是,一旦把皮剥开,人们就会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实在难以食用。

当市场不再有柑橙之时,这小贩就把自己贮藏的柑子拿出来卖。虽然价钱比平时要贵十倍,可是人们就想尝个鲜,也就不在乎价格贵贱了。

一次,刘基路过小贩的摊位,见这柑子非常可爱,也买了几个带回去品尝。

回家以后,刘基把柑子皮剥开,发现里面实在太糟糕了,不禁生起气来。于是,他拿着柑子找到小贩责问,问他为什么欺骗顾客。

没想到,这位卖柑子的小贩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若无其事地答道:“我向来靠卖这种柑子来养家糊口,那么多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人找我理论,也就是您一个人对我不满意。现在世界上骗子实在太多了,我如果和他们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请问,那些佩带兵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武将,虽然表面上威风凛凛,难道他们真的对兵法有研究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穿宽大朝服的文官,虽然表面上气宇轩昂,难道他们真的知道治国之术吗?

“天下到处是造反的群众,他们不能压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为所欲为,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

“他们—个个高高在上,住着华美的房屋,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伪装出一副堂堂正正的样子?其实,他们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你想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好事。但你为什么看不到那些达官显贵,偏偏跟我的蜜柑过不去呢?”

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刘基觉得他说得有理,也就不再责怪他了。

■兔死狗烹

◎成语释义

“兔死狗烹”的意思是说,兔子死光了,帮助猎人追捕猎物的狗也没有用处了,可以杀狗吃肉了。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剥削阶级的统治者,杀害为他出过力的帮手、奴仆。

◎成语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出了一位大贤,名叫范蠡。范蠡扶保越王勾践,为他尽心尽力地服务了二十多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灭掉了劲敌吴国。越王勾践觉得范蠡的贡献很大,就封他为上将军。可是范蠡不但不接受官位,还辞去原有的职务,带着美人西施跑到五湖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范蠡早把越王看透了,知道在太平岁月如果继续待在他的身边,迟早会被他所害,所以还不如尽快离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