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26069400000040

第40章 隆重温暖的冬至食俗

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冬至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从古至今中国都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各地在冬至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

冬至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到农历冬至这一天,不论贫富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民谚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张仲景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据清人潘荣陛著《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到了南宋,中国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冬至吃汤圆

中国冬至有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当地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文献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一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成都的赖汤圆、贵阳的八宝汤圆、安庆的韦家巷汤圆,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冬至吃年糕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冬至之日还有喜吃年糕的习俗,还要做三种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禚,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丝、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一带,民间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年糕的传说

关于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年糕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年糕搓成一条条,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蕴含慈悲之心的腊八节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在这一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历史悠久,也逐渐在各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腊八食俗。

先秦时,人们就有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的习俗。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也是在这一天修道成佛,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重大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古代的腊八食俗

腊八粥原本是佛教徒在腊八这天食用,在唐代就出现了吃腊八粥的食俗。唐宋以后,在腊八这天,寺院里要准备腊八粥,民间也纷纷开始效仿。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到了元、明两代,宫廷之中也出现了做腊八粥的食俗。元代孙国敕在《燕都游览志》中记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明宫史》中还有“初八日,吃腊八粥”的描写。到了清代,腊八吃粥的食俗更是得到了宫廷的重视,雍正皇帝曾经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供其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可见,腊八节食用腊八粥的食俗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腊八粥的做法

最初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熬制,后经过演变加上了很多特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腊八食俗。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中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人们往往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为煮粥忙碌了,洗米、泡料、剥皮、挑选,然后在半夜之时开始煮,用微火炖,一直要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能算熬好。腊八粥熬好之后,首先要祭祀祖先,之后还要赠送亲朋好友。旧时习俗,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剩下的才可以全家人共同食用。如果出现了剩下的腊八粥,吃了几天都吃不完的情况,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如果有人家把粥送给贫穷人家,那更是一件为自己积德的大好事。如果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人们就会在树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希望来年多结果实。

在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前一要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泡制腊八蒜

腊八节泡腊八蒜,这个食俗在华北地区尤为盛行。在腊八这天,人们会准备好醋和大蒜瓣儿,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或者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曾经在《粥谱》中详细描述了腊八粥的保健营养功效讲,他认为腊八粥可以调理饮食,易于被人体吸收,是“食疗”中的佳品,有养心、补脾、和胃、清肺、益肾、通便、利肝、安神、消渴、明目的效果。这些结论都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牟尼成佛的故事。传说释

牟尼出家后,在深山之中苦度了六年。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他疲惫不堪地走下山,坐在尼连河畔。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牟尼吃,释牟尼很快恢复了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用熬煮“腊八粥”的方式,来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牟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