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
26104200000102

第102章 鄂尔泰

鄂尔泰(1680~1745年),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据史载,他出身贫寒,祖祖辈辈都为人当牛做马;因为没有房子住,全家只好在祠堂里过夜。但他的父亲颇有远见,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念书,期盼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经过十年苦读,鄂尔泰果然金榜题名,并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被授任内务府员外郎。此后,又先后升为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云贵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成了清廷重臣。

一、秉公行事

鄂尔泰担任内务府员外郎时,雍正皇帝胤稹还是雍亲王,住在现在的雍和宫,时称雍亲王府。

有一次,雍亲王得知清王朝的属附国向朝廷进献了许多奇珍异宝,便想通过鄂尔泰求得内务府的特殊关照,弄来一些陈列于雍亲王府中。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鄂尔泰不但没答应,反而正色地对他说:“作为皇子,你更应当分外注意自己的德行,为天下做出表率,万不可随意结交外臣,享受特权。若是其他皇子也都和你一样找我们领取珠宝之类,那我们做下官的又该如何掌握?若朝廷怪罪下来,又该由谁来承担呢?”雍亲王听罢,也只好空手而归。

6年后,康熙驾崩,雍亲王即位,是为雍正帝。有一天,雍正帝下旨,传鄂尔泰进宫。这时,鄂尔泰的亲友、同僚不由得想起已往那件事,一个个为他捏了一把汗。有人劝他:面君后要首先请罪,以争取皇上从轻处罚;也有人劝他,为免杀身之祸,不如逃之天天;还有些人没了主意,只是抱怨他当年死心眼,太不会来事。还说:像这种事,别人十步九叩首地给送去,人家都不一定接受;况且是人家来求你,你即使不答应也该找个脱身的理由呀,哪能奚落人家一通?鄂尔泰却与众不同,他镇定自若地说:“身为朝廷命官,理当谁是皇帝听谁的,何况我那时也没做什么亏心事。眼下,既然雍正帝要计较这些事,也只能是君叫臣死臣便死,不能为保性命当叛逆。”说罢,从容不迫地走向皇宫。

又完全出乎人们所料:雍正帝不但没有惩治鄂尔泰,反而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想当年,你曾敢以员外郎这样的五品微官而拒皇子,足可见你执法之严明。今天我委任你为大臣,一定不会接收任何人的请托和贿赂!”随后,当即授他为江苏布政使。

二、勤政爱民

鄂尔泰一到江苏布政使任上,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之中。他努力清查亏空,严惩贪官污吏,挑浚江南运道,修筑海塘,革除漕运弊端。他日理万机,常常废寝忘食。

雍正二年(1724年)夏,江苏境内接连下了好几天大雨,海潮泛滥。据史载,当时大水“冲决海塘,倒坏民居、庐舍,甚至溺死男妇多人”。鄂尔泰“夙夜焦思”,妥善地组织人力物力,买谷赈灾,抢修房屋,很快战胜了自然灾害,使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恢复到原状。

为将水害变为水利,鄂尔泰又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计划着如何疏通太湖、吴淞江和白茆河。可惜尚未动工,他便升迁为广西巡抚;不久,又升为云贵总督。

在云南,鄂尔泰听说雍正帝将拨十万两白银专项办理江苏水利,很高兴,立即上疏,说自己曾对江苏水利“悉心咨访,略知大要”,并针对各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方案,还期盼有关地方官能“倡率有方,调度得宜”。在奏折的结尾处,他强调说:“臣曾任江南,故不揣愚昧,越职陈奏”。

“越职陈奏”,显然是针对那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而言的。可见,鄂尔泰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即使不在其位,仍在谋其政。而他的这一作法,又得到了雍正帝的充分肯定。雍正看过折子,马上批了12个字:“所奏江南水道事宜,甚属周详”。还表示:“凡内外大臣,越职办事,固为不可。至非己身职任之事,有关国计民生者,既有见闻,据实人告,方合公忠体国之义,乃尽职,非越职也。”

三、革旧布新

在鄂尔泰就任云贵总督之前,云南、贵州、广西以及邻近的四川、湖南、湖北,一直实行土司制,即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由少数民族贵族担任世袭的地方官,中央政府再通过他们对这些地区实行间接统治。但由于土司制带有浓厚的割据性,许多土司又无视国家法令而随意欺压乃至杀害百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鄂尔泰到任后,通过大量的明察暗访,深感土司制危害之大,遂上疏奏请“改土归流”。即:革除大批土司,代之以流官进行管理,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地方行政制度,从而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事实上,早在鄂尔泰之前就有多人向朝廷提出过这一建议,但都一一被雍正帝驳回。所以,当鄂尔泰违背旨意而再次奏请时,照史书上的话说是“盈廷失色”,文武百官都替他提心吊胆。然而,雍正帝却一反常态地批准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雍正帝此前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上疏者没拿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只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小知小见,乃攀枝附叶之举,非拔本塞源之策”;再就是那些人“非能办理此事之人,故未允其请”。而鄂尔泰则和他们相反,所以不但准奏,且命他主持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大计。

从此,鄂尔泰一直往返奔波于西南各地,经常深入各山寨了解下情,广泛阅研各种资料,随时掌握各地动态,调兵遣将,任用能吏,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剿抚兼施的策略。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其间,共革除土司100多名,新设府、州、县数十个。接着,他又废除了土司的各种旧制陋规,减轻百姓负担;并组织垦荒,兴修水利,架桥开路,兴办学校等等,使西南边陲焕然一新。

四、反腐倡廉

鄂尔泰自做官以来,从不忘少年时代受过的千辛万苦,不忘贫苦百姓维持生计的艰难,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决不骄奢妄为。但是,他的弟弟鄂尔奇却与他相反:经不住灯红酒绿的引诱,渐渐蜕化变质,奢糜之举也越来越甚。

也许出于“爱屋及乌”,雍正帝随着对鄂尔泰的宠信日加,鄂尔奇的官职也迅速升迁。待鄂尔泰在西南“改土归流”初见成效时,雍正帝已决定升任鄂尔奇为吏部尚书兼步兵统领。

鄂尔泰获悉此情,深感不安,立即面君劝阻,“力争不可”。雍正帝却不以为然,仍坚持己见。鄂尔泰无奈,也只好顺从。

不过,鄂尔泰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加紧了对胞弟的监督和管教。

有一欠,鄂尔泰退朝之后,路经鄂尔奇的家,便想了解一下弟弟的情况。当他刚走进庭院,便感到这里豪华过度,心中很不安;待掀帘进入书斋,更见各种摆设极为考究,在座的宾客也穿戴异常。他十分生气,掉头就走。鄂尔奇见兄长连句话都没说就匆匆而去,急忙忙追上前问其缘故。鄂尔泰怒不可遏,竟当着众人的面训斥道:“你这儿也太奢侈了!你身居正卿,不想着如何为朝廷尽忠效力,却只图个人享乐,哪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又说:“你可记得当年我们无屋可住,只得夜宿祠堂,而今你刚刚得志就如此奢侈,若不速改,日后必生灾祸!”

鄂尔奇听罢,赶忙下跪,佯装悔过,并表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退还户部。

过了几日,鄂尔泰到户部查访,特地问起了鄂尔奇退物之事。户部官员面面相觑,都说没有这回事。鄂尔泰这才知道弟弟并没有听从自己的劝诫,一怒之下,向皇上参了他一本。雍正帝命人核查,结果发现鄂尔奇贪赃枉法,也便将他治了罪。

五、名垂青史

有人研究认为,雍正皇帝一生最宠幸的有三个人: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并将他们树为地方督抚之楷模。其中,鄂尔泰又名列首位,被他誉为“当代第一良臣”。

还有人专门统计过,说雍正帝当面赞扬鄂乐泰32次,在其他人面前赞扬他58次。在当面赞扬的言论中,有“卿此心此行不但当代督抚闻之可愧,实可为万代封疆大臣之法程”;还有“凡卿所办之事,朕实至无一言可谕矣。在廷诸臣,皆与观之,人人心悦诚服,贺朕之福,庆国家得人”等等。在其他人面前赞扬的话,也极“到位”。如对广西巡抚韩良辅说:“但能效法鄂尔泰之忠勤,则一生用之不尽,诸务亦不难办理”;对贵州巡抚张广泗说:“一切居心行事以鄂尔泰为楷模而效法之,将来必为国家栋梁之臣也”;而对云南布政使常德寿则又说:“尔为鄂尔泰属员,得以亲炙其人,乃尔之大幸,当竭力效法之……鄂尔泰乃满汉内外大臣中第一人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被收编于雍正帝《朱批谕旨》一书中,一直流传至今。

综观鄂尔泰的一生,建树颇丰,功勋卓着,特别是他在西南各地创办的“改土归流”,不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促进祖国大家庭的统一、和谐、繁荣、进步,起到了难以估算的积极作用。因此,各族人民也都为他竖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心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