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
26104200000093

第93章 徐九经

徐九经,字子慎,江西贵溪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近40岁的他以乡荐任官句容知县。随后,他身穿旧布袍,乘坐一辆破竹车赶到了任所,并开始在那儿“九年如一日”地“汲汲于养民”。

早在徐九经上任之前,句容时风败坏,吏佐贪占已经司空见惯,百姓深受其害。县里父老听说来了位新知县,都高兴地期待着他能改变这一恶风。于是,大家聚集起来迎候他。不料,他见到他们,只是问了些家常事,就让他们回去了。父老们颇感心凉,担心他也会像其前任们那样令人失望。但三天过后,却又对他刮目相看起来。

当时,县衙有位胥吏在徐九经上任后的第二天,偷偷地在一张空白公牒上加盖了县印,被徐九经当场抓获。徐九经大怒,立即召集全体吏员在堂前公审。那县吏原本是位群首,众吏竞相为他求情。其中,有一位还说该吏只是为他的亲戚补办公文,并非索贿受贿。徐九经马上驳斥道:“我现在审问的也不是受贿案,而是窃印贼!”接着,果断地将那人“坐之法”。

随后,徐九经又查出了几个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胥吏,也一一将他们予以严惩。为防止胥吏在收税时从中渔利,他重新查对了田亩人丁,记录在册,严格要求依册征收;同时,革去一切浮靡开支,并将百姓各种徭役减去了一大半。为免胥吏在审狱中徇私,从而酿成冤假错案,他又采取了让当事人当庭相对的措施,审理之前,自己先行调查等等。

从此,属吏们知道了徐九经的厉害,不敢继续胡作非为;那些惯于舞弊者,情知自己不能再如往常,也只好主动引退;而受到实惠的老百姓,则从心眼里拥戴这位“父母官”。

徐九经审案既宽和又严峻。对待乡民,他很少用刑,也不愿置狱;而对那些仗势横行或残害百姓者,则毫不手软。

有一年,江南大灾,米价飞涨,句容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徐九经为民请愿,希望朝廷发米赈灾。但上面拨来的粮食仅仅数百石,还让人平价购买。他认为:这些粮食不但远远不够用,而且购买者也只能是那些有钱的人。于是,毅然由官府出资,将粮买下,让人架锅煮粥,分食饥民;然后又开仓放粮,让饥民到仓领米;居住在山区路远的,则让他们从近旁富户支取,再由官府给偿。

这时,有些富豪不但不把自己库存的粮食借给那些贫苦人,反而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更有甚者,还趁火打劫,霸占民女。徐九经得知后,立即派人将那些恶棍抓到县衙,先对他们进行了一顿痛打,再将他们投入大牢听候发落。与此同时,又令人强行将他们家的粮食分发给了附近的贫苦人。

此间,还出现了17人合伙抢掠饥民所领粮食的案件。徐九经闻讯后,又立刻派人去追捕,并将那伙匪徒游街示众,就地正法。

这些案例传出后,恶人们一个个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胡来了。所以,虽值灾年,句容县却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句容镜内有座茅山,山上有些道观。嘉靖皇帝朱厚熄笃信道教,经常派太监们前去醮神。这些太监早已吃拿成性,每到一处,索要无厌。徐九经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应天府下属那么多县,是不是将应酬太监的费用分摊一下。徐九经连连摇头,说:救灾恤民,这是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职责。邻民即吾民,哪能忍心顾此困彼?

基于此,徐九经决定寻找一个既不扰民又能应付那帮太监的办法。找来找去,找到了两笔款项:一是当地粮簿上有笔供他开支的例金,虽然现存无几,却可以按惯例继续向百姓征收。二是在旧案卷上发现了一笔过去没收商人的银钱,已作羡外库存多年。按现在的话当属单位上的“小金库”。结果,他对例金不但分文未取,还下令革除了这项“乱摊派”;而对羡外,则一面让人将它取出来,一面上报巡抚,用以供太监们祭醮之用。再说那些太监,由于他们久闻徐九经清严之名,心里已有准备;而今又探听到他近日来的有关活动,也便没敢太放肆,只是见好就收了。因此,句容百姓免去了一场大劫难。

事后,有人抱怨徐九经放过了一次讨好升官的机会,他却表示:这样的机会,倒是越少越好!

徐九经别无所好,只是有个贪杯的毛病。对过往句容的同僚故友,他从不馈赠,却常常留他们同饮。

在县衙,原来有一个大园圃,是专为改善佐吏们生活所用的。后来,由于县吏把心思全都用在了盘剥百姓上,致使那块地渐渐被荒弃。徐九经发现后如获至宝,公务之余,常常带领属下去开垦。他们在那儿种植了瓜果蔬菜,在池里放养了鱼苗,还在其中一个角落饲养了鸡鸭猪羊。他认为:如此一来,不但能贴补属下生活,还能用以待客,从而减轻百姓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徐九经平日虽嗜酒,却很少吃肉。他还亲笔画了一幅《青菜图》,挂在了衙内墙壁上,并常常指着图中的青菜说:“古不云乎,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意思是:只有为官清廉,食不甘味,老百姓方可无菜色。

9年过后,徐九经由于政绩突出而调任工部主事。县民们强留不让走,拖了一个月也未能成行。后来,大人们不便再硬留他,就让孩子们牵住他的衣服,哭闹着不让他离开。再后来,老人们见成命难以收回,只好含着眼泪请他留下那副《青菜图》,并问他还有什么指教的。他流着热泪,说:“吾教尔等,惟俭与勤及忍耳。”于是,父老们又求他在《青菜图》上补题了“勤、俭、忍”三个字,传诵为“徐公三字经”,以作永久纪念。此后,又在茅山上为他立了祠。

徐九经进京后,因政绩优异而不断升迁。但为时不久,这位“官管的官”因忙于公务而没能及时迎接前去巡视的“管官的官”、严嵩死党赵文华,结果遭到了打击报复,被罢官还乡。这时,他已年近花甲了。

退居家乡后,徐九经惠民之志丝毫未改:他为乡里办义学,布施赈济;遇到灾年,又招抚流民,带头垦荒;为防天灾,他还不顾年老体弱,四处踏视,“相土宜,通水判”。在他的影响下,他那做官的儿子们也都严于律己,并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徐九经享年85岁。在他弥留之际,仍然心系句容县的老百姓。据说,他在昏迷中突然现出笑容,继而拱了拱手,说了句“茅山来迎我”,随之溘然离世。

句容百姓得知徐九经去世的消息,纷纷拜伏在他的祠前,祭祀这位30多年前的父母官。

从此,句容一带又多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徐九经去世的那天夜里,有人梦见他身穿红袍,骑着白马,带着几位随从来到茅山祠,推门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