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川歇后语的表现内容青川歇后语常以动物、人物、食物和日常生活托喻,集中反映出语言和社会的共变。借物托喻,同音相譬,朴实自然。谜面和谜底相配,充分展示了隐语的独特表层结构与深层语义,从而达到丰富多变的目的。如:(1)动物类歇后语:啄木官打洞--凭嘴,缺牙巴咬虱子--撞上的,三百斤重的野猪--嘴厉害,骆驼搁在案板上--架子大,鸡抱鸭子--空欢喜,脱了裤子打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蜞蚂儿翻田坎--上窜下跳,地里的蛐蟮--成不了龙,刺笆林头的斑鸠--不知春秋,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驴子吃面粉--一张白嘴,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拿,堰沟头使牛--耕不平,螃蟹走路--横起来,猫搬倒甑子--给狗赶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鸭子的脚板--联手,狗戴汤罐--胡碰,老鼠爬秤钩--自称,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石狮子的屁股--不深不透,麻拐子飞到糠堆上--空欢喜一场,等等。从以上各例可看出,人们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动物大多已成为托喻的对象。
(2)人物、动作类歇后语:瘸子爬戏楼--拐台,秃子跟上月亮走--沾光,和尚落在堰塘里--泡僧(参),老婆子打粉--不嫩(论),四十年的寡妇--老手(守),木脑壳跳河--不沉(成),歪嘴儿照镜子--当面丢底,孙悟空坐天下--毛脚毛手,对镜子作揖--恭维自己,驼背子拌仰板--两头不落实,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癞肚子的香包包--戴不烂拖烂,毛坑边睡觉--离屎(死)不远了,作揖抠脚背--一举两得,半天云里吊口袋--装风(疯),等等。
(3)食物类歇后语:豌豆滚在磨眼里--遇圆(缘),三月间的红苕--冰(病)了,房背上的冬瓜--二面滚,半夜摘桃子--捏炮的,煮酒熬糖--各干一行,快刀打豆腐--两面取光,清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米汤泡干饭--官还原职,黄瓜打锣--去了半截,猫儿抓糍粑--脱不到爪,等等。
(4)生活类歇后语:擀面杖吹火--不通,昨年的历书--用不上,粉壁墙上挂草帘--不像画(话),米筛做门--眼睛多,口袋里装钉子--都想出头,抬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巷子里挖竹竿--转不过弯,三尺长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等等。
(二)青川歇后语体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价值观人文价值观主要缘于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饱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价值理念。青川的歇后语,就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人文价值观,有些歇后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如: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告诉我们处世的基本法则,即有福一起享,有难一起担。长衫子改夹袄--取长补短,这是说人要借鉴他人的东西,要善于明优辨劣,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拆裹肚儿做大襟--改斜(邪)归正,是教人弃恶从善。类似的还有很多,可以看出,传统的儒家思想,教化人们讲求仁义,是此类歇后语的一大特征。此外,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维持传统的制度、观念等在歇后语中表现也很明显,如: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米汤泡干饭--官复原职,半夜三更放火焰--一呜惊人,都是此类的真实反映。
(三)青川歇后语展现出了道、佛文化道、佛学说是汉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川地区深受道、佛思想的影响,县境内的五台山、华严庵、城隍庙、大明寺、三场寺、卜台山、大寺山、东岳庙等都享有盛名,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使得歇后语的内容带有明显的道、佛文化色彩。
歇后语中以观音、罗汉、道士以及庙、寺等作话题的为数不少,如: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城隍庙的鼓槌--一对,道士的发髻--挽紧了,端公进屋--说神道鬼等。
但青川歇后语中也对道、佛文化内容进行了反叛,如:三十晚上看皇历--没得日子了,城隍庙里扯牌九--鬼场合等。表明了劳动人民的聪慧与哲思。还有许多同佛教有关的歇后语也长期流传于民间,如:秃子的脑壳--莫发(法),和尚落在堰塘里--泡僧(参),和尚敲木鱼--多、多、多,秃子跟上月亮走--沾光,和尚住山洞--无寺(事)等。
(四)青川歇后语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青川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歇后语的独特内容。青川歇后语不仅反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而且还体现出浓郁的民间风俗。
如:米汤泡干饭--官复原职,反映出了古代职官制度。较场坝的旗杆--光棍一根,以古代兵制的一种现象来喻人。半夜三更放火焰--一鸣惊人,表现了有关教育科举的思想观念。大姑娘坐轿子--头回,千亩田里长棵谷--独苗苗,四十年的寡妇--老手(守),堂屋头栽柏树--有根之家,则反映出了家庭、婚姻及宗法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除此以外,很多歇后语还借历史人物、故事来说明事理,如:姜子牙的婆娘--姜何氏(将合适),王母娘戴花--老妖精,孙悟空坐天下--毛脚毛手,草船借箭--满载而归,骑上毛驴看戏本--走着瞧,歇后语中所出现的人物、故事都能在历史的典籍中找到出处。
青川歇后语还充分体现了民间风俗、迷信或禁忌等,如:三六九赶场--看人,毛坝子的场--不兴了,三尺布的裹脚--难缠,阎王爷请客--尽是鬼,瘸子爬戏楼--拐台。"赶场"就是"赶集",是指在固定的一个日子,农民把农副产品拿到场镇上交易并购买回自家所需的物品。除此而外,走人户、看热闹、相亲等也成了赶场的重要内容。很多年来的乡镇,人们把赶场看成了生活中的一件重大事情,每逢赶场,总是人山人海,笑声、闹声不绝于耳,青川人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在民国之前的青川,还流行着一种风俗,即不管贫富,凡女孩都要用布条裹足,以"三寸金莲"为美,这种习俗称"裹脚"。据称,用于裹足的布条很长,且脚被裹成型后,形成前尖后大,脚背隆突的畸形,因而走路时摇晃难定。除此,青川民间的戏班也异常活跃,形成了曲艺、音乐、声乐大一统的繁荣景象。曲艺就有清音、花鼓、金钱板、评书、相声、荷叶等创作形式;音乐有笛、胡琴、月琴、唢呐、号角、锣鼓等乐器,每逢春季或庙会,配以山歌小调等,搭台演唱,很是热闹。民风、民俗如此,反映现实生活的歇后语自然也就将之"收录"其中了。
青川歇后语语言古朴、率真、粗犷,直言其事,很多语词有很深厚的民众基础。如:月亮坝里耍刀--明砍,老婆子打粉--不嫩,木脑壳壅火--怄人,擀面杖吹火--不通,猪蹄子抽筋--爪了,中坝场卖狗--莫市(事),毛坑里栽菜--将就屎(使),抱鸡母长胡子--窝里老,蚂蚁儿爬筲箕--路子多,五里垭的风一一凶得很,刺芭林头的斑鸠--不知春秋,魍红苕揩屁股--倒巴一砣,茅坑边上睡觉--离屎(死)不远,打更匠的婆娘--沾了三分公事的人,错公穿了错婆鞋--错上加错。三青川歇后语的修辞特点歇后语是民间语料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之一。它生动精炼,幽默俏皮,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十分耐人寻味。歇后语的这一系列特点正是建立在其巧妙的修辞手法和严谨的句法结构基础之上的,下面就青川歇后语在修辞方面的两个重要特点分别作一叙述。
1.比喻
这类歇后语主要是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表现,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设计一种形象或景象,后一部分是注释或结论,提示比喻的底蕴。如:啄木官打洞--凭嘴,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床单当作洗脸帕--大方,死猫儿的眼睛--定了,缺牙巴吹火--不关风,青石板上打钉子--硬顶硬,驴子吃面粉--一张白嘴,癞肚子的香包包--戴不烂拖烂,讨口子烤火--往自己胯底下刨,大路边上打草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披起蓑衣啃红苕--穿也没穿过啥,吃也没吃过啥。
也可以说,这类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立意的主体,后一部分便从主体引申、演绎而得出结论,用谜语的形式说,两个部分好像谜语的谜面和谜底一般,这类歇后语的数量很大,不胜枚举。
2.双关双关的修辞手法是巧妙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
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和所有的歇后语一样,青川歇后语也常常在后面的部分利用双关的手法去注释,以此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1)谐音双关:这类歇后语最多,主要是利用词的同音(或音近)条件,使语句具有了双重含义,如:
卖了肥猪买架子--出一槽(朝)进一槽(朝)棉花匠的女儿--会弹(谈)不会纺(访)缺牙巴坐上席--体面得无牙(涯)卖烧腊扯胡琴--油(游)手好弦(闲)火烧碑板子--字(自)不在燃(然)场背后下雨--街(该)背湿(时)锥子上搽油--又尖(奸)又滑("又尖又滑"本指锥子上油后呈现的状态,谐音"奸滑"。)肩头上搁烘笼--挖(恼)(la052)火("挖火"本指扛着烘笼,因烘笼里有燃烧的木炭,故称"挖火",谐音"恼火",指麻烦,遇到问题。)
(2)语义双关:主要是利用词(短语)的多义条件,使语句具有了双重意义,即言此而意彼。如:
吃包谷面打呵欠--开黄腔("开黄腔"本指吃了包谷面后打呵欠张嘴,口腔里满是黄色的包谷面,语义双关是指一个人说出不在行的话。)
老鼠子钻字纸篓--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本指老鼠撕咬书籍资料的状态,语义双关则指一个人过分地斟酌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强词夺理。)
猫儿抓糍粑--脱不到爪("脱不到爪"本指猫儿抓了充满粘性的糍粑后,手脚受到了束缚,语义双关指一个人做了某事后摆脱不了干系。)
由于歇后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设计或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形象,又能在形象、诙谐和活泼中阐述事理,因而具有很强的渲染力量。
青川的歇后语可谓数不胜数,民间运用极其广泛,加之其再造功能很强,很多年来不断繁衍、滋生,所以极其丰富。从其语言结构和表现内容来看,歇后语都受到了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等的影响,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内涵。从以上列举的各类歇后语类型可看出,歇后语总是在诙谐中透示出哲理,在淳朴中展示审美倾向。歇后语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示了青川地区人民的语言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