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地理
26239700000016

第16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六省一市,即华东、华中地区,面积约890000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9.3%,2008年人口37745万。本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长江沿岸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交通上,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区主要经济中心: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地貌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淮北平原、淮阳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地等地貌单元。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米,大神农架最高点达3053米。这些山地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缘的地形转折带,河流切穿而形成峡谷,适合修建水利枢纽。

中部低山地区。淮阳山地是中部的代表性地形,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淮阳山地地势较高,为海拔200~

1000米。淮阳山地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北部淮北平原和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北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10~40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长江出三峡后,向东奔流,经长期河湖沉积作用,形成了湖盆平原和河谷平原串联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镇江以东为广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

南部丘陵山地,主要集中分布着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广大低山丘陵区。南岭山地,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山地,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和福建交界地区,东西长达600多千米,山地高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高峰可达1600~2200米。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二、气候条件

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长江以南,多在-10℃~-7℃之间。因此,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

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800~1600毫米,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春雨最多,秋冬雨少,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梅雨是本区气候的重要特征。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连阴雨时期。因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俗称“梅雨”。

三、生物资源

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落叶林主要有盐肤木、黄连木等,常绿树种有苦槠、青冈、石栎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分布常绿阔叶林。平原丘陵地区的自然植被已遭到破坏,除人工培植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外,大部分已辟为耕地或为次生草灌荒坡。此外,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亚热带经济植物产区之一。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油茶广布全区,但以南岭山地为最多,赣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次之。区内茶的产品种类很多,如浙江龙井、安徽祁红、江西宁红、湖南湘红、湖北砖茶等,都驰名中外。果树栽种面积大、产量高。其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集中分布在湘、赣、浙等省。除上述亚热带经济林木以外,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

本区是中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特别是鹭类、鸭类、雁类等,已被列为世界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还分布有少量濒危的扬子鳄、白鳍豚。

长江中游平原区水域广阔,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水产资源丰富,有120多种鱼类,主要经济鱼类40种。长江干流河段和湘江、赣江、汉江是中国青、草、鲢、鳙四大淡水鱼的最佳产卵场所,成为中国最大的鱼苗产地,是全国以养殖为主的最大的淡水鱼区。

四、水资源

本区河网稠密、湖泊众多、陆地水资源丰富。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95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1.7%。河流主要有长江、淮河、钱塘江等,大部分河流属长江水系。长江中游河段接纳了包括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汉江水系。下游河段支流较小,主要有黄浦江、济河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湖泊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全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3853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容水量248.9亿立方米。

五、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以有色金属矿物为主

(1)金属矿产。长江中下游平原除有色金属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区内钨矿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江西大余和湖南柿竹园的钨矿、江西德兴的铜、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为发展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安徽的庐江、马鞍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多以贫矿为主。

(2)非金属矿产。

在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和水泥用石灰石等储量较大。明矾石是铝冶炼、生产钾肥的重要原料,平阳明矾山是全国最大产地。苏北沿海滩涂广阔,气候条件适宜晒制海盐,为盐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

(二)能源资源相对较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区的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两湖盆地、苏北平原以及东海大陆架等地区。其中东海油气田具有较大的发展远景,但开采难度较大。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北和淮南、江苏徐州、江西萍乡等地。安徽两淮煤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大、开发速度快的煤炭基地,它以煤质较好的主焦煤为主,邻近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而严重缺煤的地区,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煤炭外运,就近服务于区内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便捷的陆路和海路,采取北煤南运方法,解决其他省市缺煤的问题。

六、海洋资源

区内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濒临黄海和东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其中江苏省在黄海之滨的大陆海岸线长1000多千米,浙江省临东海的大陆海岸线长2200多千米,全区大陆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1/6以上,这个数字仍未包括岛屿海岸线。浙江还有数千个岛屿和数百个天然港湾。这些漫长的海岸线,一方面对建设各类港口,发展海上运输业,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为发展捕捞、海水养殖、晒盐等开发多种海洋资源提供天然的条件。

此外,可以利用海洋的潮汐能,发展潮汐发电,对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缺乏矛盾十分有利。1985年12月建成投产的浙江温岭江厦潮汐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装机容量为3200千瓦,利用潮汐能发电,无污染、无噪音,有“卫生工厂”之称。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布局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临江靠海一带,是工业分布较多的地方。近年,国家提出重点发展“沿海、沿江和沿线(铁路)”的经济战略,使上海、江苏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发展的工业结构。区内整体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冶金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钢铁基地,拥有宝钢、上钢等炼钢企业,宝钢是中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钢铁企业,生产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有比较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此外,武汉钢铁工业基地、马鞍山钢铁基地都是区内重要的钢铁基地。然而,因铁矿资源缺乏,本区生铁产量短缺。长期以来从全国各地购进大量生铁块作原料,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优势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其中,江西德兴、湖北大冶、安徽铜陵铜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江西大余钨矿,湖南新化锡矿山的锑矿比较有名。江西德兴至鹰潭一带是中国最大的铜业生产基地。这一地区铜储量占全国1/5,工业储量占全国1/3.除铜以外,还伴生铅、锌、钼、金、银等多种金属,且大都宜于露天开采。江西铜基地的建成改变了中国铜工业的布局。

二、机械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技术能力强,生产“高、精、尖”产品。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江苏南部。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此外,江苏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湖北十堰、武汉,湖南株洲、长沙,江西南昌等城市都是各具特色的机械制造中心。

三、化学工业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本区化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地区。其中,上海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主要化学工业有基本化工、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合成化学和日用化学工业等。近年,金山、高桥、吴泾、桃浦等化学工业区建成,轻重化工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工业发展很快。综合利用国内石油、煤炭、原盐等,生产酸、碱和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种化工产品,产品近两万种,远销国内外。江苏南京也是重要化学工业基地,金陵、扬子、仪征三大石化、化纤公司是全国特大型综合性化工基地。

四、轻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区内纺织工业部门齐全,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技术力量强,品种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强。目前,中国作为主要棉纺织品出口国和最大的丝绸出口国,与本区纺织工业的开发有关密切关系。

江苏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基地,纺织、印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目前纺织工业在布局上出现由苏南地区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趋势。浙江的丝纺织工业发达,素称“丝绸之府”。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如丝产量、丝织物产量和绸缎被面的产量均占全国首位。此外,麻纺织也较发达,麻袋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杭州是全省最大的丝、麻、棉纺织工业中心。武汉、沙市、襄樊、长沙、湘潭、岳阳、九江、南昌等长江中游地区的棉、麻纺织也很发达。岳阳、益阳集中了全国1/2以上的苎麻纺锭和织机。

五、电力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以水力资源、煤炭资源和核能为主。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建设规模大,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长江三峡河段、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测算,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500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2.2%。其中,长江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余千米,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本区在开发新能源——核能、潮汐能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核电站和连云港市田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北岸海盐县境内,于1985年初动工兴建。前三期装机容量290万千瓦。秦山核电基地的建设,有效地缓和了沪宁杭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无霜期210~340天,适宜多种亚热带作物的生长。全年日照时数长,光、热、水季节配合较好,成为中国农作物高产区之一。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同时,又是重要的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集约化程度高。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生产方式较先进,种植业的现代化程度高。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二是耕作水平高,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耕作管理方面都有成套农业技术,因而土地生产力高。

二、农业基地建设

(一)长江中游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长江中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土地总面积13.6万平方千米。这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北部处于北亚热带,南部位于中亚热带,无霜期250~280天,热量条件能满足稻麦两熟、棉麦两熟的需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200米,优越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本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农业基地,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是全国性重要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和商品肉类的重要产区之一。

(二)长江三角洲农业基地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10℃积温4600℃~5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全年无霜期220~250天。从温度条件看,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三)江淮地区整治建设

江淮地区指江苏、安徽的北部平原。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大。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南部,长江与淮河之间属北亚热带,光照、温度条件较好,降水量700~1200毫米,河川径流较丰富,并有洪泽湖、巢湖以及一些中小湖可以调蓄,淮河水和长江水可以引灌或提灌,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区。江淮平原是全国冬小麦最适宜区,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2,也是花生、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的适宜区,已经成为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及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但是,降水年际、年内变率大,地处江河下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目前防洪排涝的工程标准不高,需加强区域水土治理,提高排涝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四)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

本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大部及皖南丘陵,以山地为骨架,以红壤丘陵为主体,丘陵间分布有许多盆地。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为全国多雨区之一,3~6月降水量占全年50%~60%,有利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江南丘陵区是中国亚热带林果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亚热带经济作物以油茶和茶叶为主,江南低山丘陵是全国油茶的最大产区,全区60%~65%的人口长年食用茶油。茶叶是江南低山丘陵的传统大宗产品,红、绿、青、黑茶种类齐全。亚热带果树中以柑橘类为代表,本区为中国柑橘原产地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南丰蜜橘、温州无核蜜橘等均为优良品种。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本区位于中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和海上快艇航运组成的高速交通系统发展迅速。

一、铁路运输

铁路干线在长江南北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干线运输网。南北向的铁路干线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主要铁路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对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路运输

近年来高等级公路、国道、高速公路发展很快,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已建成多条国道公路线,如烟台—上海、上海—广州、北京—郴州、长治—枝城—湛江、连云港—西安、上海—成都等国道主干公路。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0年京沪高速公路通车,该线纵贯南北,已成为京沪经济带的交通大动脉。沪宁高速公路和沪杭甬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纽带,也是依托上海进一步发展江浙经济的黄金通道。

三、内河运输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运干线,被誉为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其干流和汉江、湘江、赣江以及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运输干道。通航里程、客货运量分别占中国内河的72%和80%,尤其是下游河段承担了当地货运量的50%,其中江苏、浙江高达60%,中游河段水运量也承担了货运量的24%。

长江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水流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但河道多宽窄相间的分汊河道,汊河道处水流分散,枯水期形成碍航浅滩,严重影响航行,需要整治航道,才能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巨大潜力。

四、海洋运输

长江中下游地区海上运输业发展很快。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外贸货运量增长迅速。一方面是上海、连云港等老海港扩建,吞吐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涌现了宁波北仑、舟山、镇海等新建的大型现代化专用港。

上海处于环球海运航路行经亚太经济繁荣地区的连线上,在世界海运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港已有近150年的国际通航史,国际海运可通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目前,已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

五、航空运输

长江中下游地区航空网以上海、武汉为中心,与其他省会城市之间的航线密集,成为中国最发达的航空网之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浦东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滨海地带,占地40多平方千米,距上海市中心约30千米,距虹桥机场约40千米,是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三大国际机场之一,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并称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

第五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特色的旅游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张家界、神农架、南岳衡山、革命纪念地韶山、瑞金、南昌等,还有中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等,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区域社会经济规划中,区内生产力布局重点发展方向如下: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对外开放型的经济协作区。本区以上海为中心,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的地区,总面积约9.95万平方千米,人口7800万。1985年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本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内有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盛产粮、棉、油、鱼、茶、丝;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原有民族工商业的摇篮。现在,区内工业技术基础雄厚,全区拥有工业企业7.2万家,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2.纺织、化学原料及制造业、交通运输机械、电气机械制造、冶金等工业部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并已形成工业专门化。内外贸易兴旺,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1/4以上。另外,本区以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且投资环境甚佳的城市群体。

(二)中游沿江开发轴线

发挥长江中游沿江地带优势,建成国内水平较高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农畜产品基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并逐步建成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都比较合理、技术比较先进、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综合经济体系。

(1)湖北省。

湖北省是长江中游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重点建设三个地带。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带。包括武汉以东的鄂东沿江地区和以西的江汉平原。以武汉为中心、长江为依托,逐渐建成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的长江中游经济走廊。二是鄂西长江沿岸地带,以宜昌为中心,包括巴东至枝江的长江沿岸各市、县。利用已有工业基础发展船舶、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利用农产品优势,发展副食品加工业;利用三峡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电化工、磷化工、电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三是以襄樊为中心的十堰至随州铁路沿线地带。以襄樊、十堰为依托,形成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体,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和农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带。

(2)湖南省。

湖南省经济布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优先发展湘江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6个特色经济区:①长株潭中心经济区。集中全省3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成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中心,成为新一轮投资密集区、工业集中区。②岳阳沿江开放开发区。主要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大进大出的基础工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外商投资区、重化工业基地和通江达海的重要口岸。③湘南“沿海大郊区”经济圈。临近广东和港澳,广泛吸收内移工业和“三来一补”工业,郴州地区是湖南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地区之一,钨、铅、铜等有色金属以及煤、铁资源丰富,可以建成有色金属、原材料工业基地。④环洞庭湖商品农业开发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⑤张家界国际旅游开放开发区。⑥湘西丘岗山地经济开发区。

(3)安徽省。

以沿江、合肥及皖北为重点。沿江开发区,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为中心。本区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发达,是安徽最发达地区。今后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建材工业,建设成为安徽和华东地区的原材料基地。皖北以蚌埠、淮南、淮北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煤炭及煤炭加工转换产业。以合肥为中心,重点发展科教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品性农业和高中档轻纺工业。

(4)江西省。

江西省经济布局,重点是赣江沿岸和浙赣沿线两大产业带。浙赣沿线是江西以往工业布局的重点,今后应以赣江沿岸开发为主。重点是加快昌九经济走廊的建设:工业以发展综合加工为重点,突出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石化和轻化工;抓好鄱阳湖的综合治理开发,发展水生生物养殖及其加工业;加强鄱阳湖地区商品粮基地;建立九江重点风景旅游区。赣江中段应以水运、水电开发为先导,开发岩盐、盐化工为重点,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赣南山区是江西也是全国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的富集区。今后在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能源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林、果、牧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交通邮电、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思考与练习

1.简述长江中下游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长江中下游区发展大农业具有什么有利条件?

3.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4.长江中下游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具有哪些特点?

6.简述长江中下游区区内经济差异的特点。

7.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8.简述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区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