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35

第35章 忍者无敌,能忍方能成大事(1)

自古以来,逞匹夫之勇者,都难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而那种能够忍辱负重、 养精蓄锐,相时而动者,才是真正的豪杰。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最终帮助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勾践受尽吴王羞辱,但最终卧薪尝胆报仇雪恨。

欲成大事,失势时应能等,得势时应能藏,受辱时应能 “忍”,这样方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1.面对诬陷,“忍” 字能过险关

世事难料,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迫害,过多的辩解可能于事无补,因而退一步,“忍” 一下,事情往往会有转机。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 武承嗣、 来俊臣、 周兴等一批酷吏。 她以严刑峻法、 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 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族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 “匦”(即意见箱) 接受告密文书。 对于告密者,任何管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 告密失实,并不反坐。 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成千上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 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 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见武则天,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后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 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 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 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 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 “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 狄仁杰听后,感慨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 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 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 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 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 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 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 “谢死表” 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申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 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 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 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残酷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 ‘谢死表’ 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 “谢死表” 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 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狄仁杰能过险关,全仗一个 “忍” 字,如果没有他的忍气吞声,没有他的忍辱负重,他就不可能有日后翻身的机会。 欲成大事,必须练好 “忍” 字功。

2.天大的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商人都知道和气生财,其实和气很多时候是忍让得来的,有时适当的忍一下,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明朝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开了间典当铺。 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 尤老翁一向谨守“和气生财” 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

可是赵老头板着的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一句话也不说。 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老爷,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 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 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 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儿体面点的衣服穿。 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 你老就消消气吧。”

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 然后,尤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 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 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 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没想到,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 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 没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赵老头觉得坑这样的人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下地狱,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老翁凭什么料到赵老头会有以死进行讹诈的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一场几乎难以躲过的灾祸。

尤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 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凭仗。 在我当伙计的时候,我爹就常对我说:‘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就会变成大的灾祸。”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对暂时斗不过的小人要忍耐。 与其和狗争道被狗咬伤,还不如让狗先走。 因为即使你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 正所谓 “小不忍则乱大谋”。 所以在待人处事中,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利用忍耐暂时躲避。 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3.牛不低头饮不着水

常言道:牛不低头饮不着水,若想有所成就,能忍方为真俊杰。 逞一时之勇并不能为你带来多少好处,请记住一句至理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就是 “低头” 的典型人物,他在少年时代曾受乡间恶少的胯下之辱,但最后却能统领大军建下奇功,这与韩信博大的胸襟,能屈能伸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与韩信同时代的张良也是一位善于 “低头” 的人。

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贵族,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 “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 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 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他给自己穿上。 饱经沧桑、 胸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 遂约其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 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 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儿来。” 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 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 十三年后再来见我。 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 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 《太公兵法》。 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了一个深明韬略、 文武兼备、 足智多谋的 “智囊”。

现实生活往往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

能屈能伸,善于 “低头” 者,往往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将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4.忍辱负重,孙膑复仇成功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在近于绝境的情况下,唯有 “忍” 字才是其独一无二的出路,孙膑得见天日就是忍辱负重的胜利。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他在被庞涓迫害后,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恐怕无一能赶得上。在三家分晋以后,韩、 赵、 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卫鞅(即商鞅) 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揽贤士。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然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说只要自己能当大将,其他国家决不足畏。 魏王就信任了他,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 庞茅全部当了将军,“庞家军” 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 宋、 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 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 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孙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武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 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 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 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墨子在当时是个极为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坚决反对战争,还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超人而又坚决反战的人,因此,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曾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吓得强大的楚国不敢去进攻宋国,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 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 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 魏王说:“如此说来,别国人就不能用了吗?” 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孙膑来到魏国,与魏王面谈之后,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 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 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 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 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 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 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 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 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 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 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 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 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 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 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请。 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 和膑刑 (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 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