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通卡节是索马里的传统节日,俗称为“打棍子节”,在夏季收获后举行,一般会持续三至四天。如何来准确地形容伊斯通卡节的热闹场面呢?“群殴”是最形象的一个词了,而当地人则从这项活动中表现出了勇敢与坚毅。
伊斯通卡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为了庆祝庄稼丰收而举行的一个庆典仪式。后来有一些年轻人觉得不过瘾,就别出心裁地穿上类似古代护甲的服装,用棍棒当武器,模仿古代战争的模式,两军对垒,互相打斗,作为节日欢庆的游乐活动。由于没有什么要求和限制,所以打斗场面非常猛烈,经常打到头破血流。由于青年们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出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可以获得娱乐享受,尽管有些血腥,活动依然存在着,并且打斗的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多,武器也更加丰富,有斧头,还有刀剑。打斗场面惊心动魄。
到了今天,索马里的各个地区都要举行打棍子节庆祝丰收活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组织者要求将木棍改为树枝。索马里政府每年都要出面组织大规模的打棍子节活动,还邀请官员、酋长和外宾前来观看,结果全国上下都打成了一团。
阿夫戈伊镇是索马里一个有着几万人口的小镇。在举行打棍子节那天,男女老少汇集到镇西北的一大片空场上,围坐观看。场子中间有一条用石灰划出的醒目白线。数千名来自各村的参加游戏者头扎一块色布,额前垂一根丝缨,腰缠花巾,有的还穿着印有非洲特有的大花朵图案的圆领战袍。为了区别敌我,各村参赛者都有各自的标记。这些参加活动的“战士”个个身强体壮,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们手持树枝,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非洲战鼓声,跳起粗犷奔放的伊斯通卡舞。
活动开始后,人们迅速分成两队,站在白线的两边,拿着树枝高声唱着战歌。一个仲裁人来到场中吹响喇叭后,对阵双方一齐大声呐喊,把树枝高高地举起冲向白线,猛攻迎面而来的敌人。他们通常用左手拿树枝格挡,右手挥动树枝反击,朝对方的脸上、头上、身上猛烈抽打一气。一时间,鼓声喧闹,喊声震耳,树枝抽打声连成一片,震耳欲聋。眼前只见人影晃动,树枝飞舞,尘土蔽日,战斗场景壮观激烈。身着鲜艳民族盛装的姑娘们充当拉拉队的角色,在人群中吹着口哨,唱着战歌,为小伙子们呐喊助威。看到有一些人抵挡不住抽打而奔窜逃跑躲藏,她们就会冲过去大声地奚落道:“胆小鬼,快回到阵地去吧!”
按照规定,要是哪一方能把对方打退到白线之后,那么这个队就算是胜利了。在打棍子节中,参加抽打活动的人非常多,常常达到几千人。他们一齐混战,难解难分,最后也分不出谁前进谁落后了。为了防止意外,常常有大批警察挥动树枝杀入阵中,奋力使双方结束抽打。要是人们神情激奋,局面失控,警察就会动用消防车的高压水龙冲散人群,以结束战斗,否则战斗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