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激励青少年的100个逸闻趣事故事
26350200000030

第30章 围牛

在智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节目——围牛,至今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围牛同斗牛的性质类似,但牛不是被杀死,也不是被刺伤,只是被围起来。围牛在牧区是最常见的,由于地广人稀,牲口分散,牧民必须把牲口赶回畜生栏里或者把它们圈起来才方便清点数目,这可是需要一定技术的。作为竞技活动的围牛就是起源于这样的生产实践活动。

围牛在一个圆形的木围栏里进行。在西班牙语中,这种木围栏被称为“半月”。半月开两个门,一个进牛,一个出牛。进牛的小门通往半月内侧的一个小围栏。在半月两侧各有一块长10米的挡板,专供围牛用。

参加围牛的骑手每两人为一组,因为需要一对骑手才能把牛围住。参加比赛的骑手人数无明文规定,可根据比赛的情况协商而定。竞赛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不分组进行。每头牛只准围三次。以木栏正上方的裁判台为标准,先在左挡板上围,然后是右挡板,最后再是左挡板。围牛的时间没有限制,但只要在挡板前做了围牛的动作就算一围。围牛比赛的记分法很简单,根据马匹的前肢挤住牛的部位计算分数。挤住牛的后脑部没有分数;挤住牛的肩胛部得2分;挤住牛的中部得3分;挤住牛的后股得4分;挤住牛的后腿扣1分;如果没有在挡板上将牛挤住,反而让它跑掉了,则扣2分。最后根据围两头牛(共6次)的积分决定胜负。

裁判台设在“半月”的正上方,为的是可以综观全局。裁判只有一人,每围一次裁判都要及时宣布得分情况,而且是有权威性的,就是判错了也不可以更改。

为了取得好成绩,骑手们必须选择好坐骑。一匹能围住牛的好马,必须善于领会主人的意图,或进或退,主人指到哪儿就围到哪儿;还要会横跑,在比赛中,两匹马要一前一后,后面的马赶牛,前面的马横向顶住牛犊,逼着牛向挡板方向跑;参赛的马还要跑得快,能紧逼牛犊不放。骑手们的穿着打扮也很讲究,虽然与比赛成绩不挂钩,却能反映出骑手的精神面貌。骑手一般都是头戴白色小草帽,帽边烫平,身披鲜艳的“宠乔”(拉美的一种毛织斗篷,长方形,无袖),宠乔的颜色由竞赛委员会统一规定:脚穿黑色马靴,配上金光闪闪的马刺。

要想把牛准确地围在挡板上是不容易的。牛被转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往往会“牛性”大发,在半月里狂奔乱窜,骑手们必须策马围住牛犊,逼它顺着半月的墙壁奔跑。当牛跑在挡板距离之内时,前面的骑手赶上前去,用马的前肢把牛紧紧地顶在挡板上,使它动弹不得;后面的骑手要紧守牛的后方,防止它突然回头逃脱。好的骑手能够用马匹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整体,而笨拙的骑手在半月中往往出尽了洋相,惹得四周一阵大笑。另外,在围牛的时候会有一个民族乐队在旁边奏乐助兴。特别是比赛进入高潮的时候,乐队往往奏起激越的进行曲,而在赛间休息的时候,乐队则会奏起悠扬的轻音乐。

智利人每逢重大的节日都要举行这种活动,外国游客或来访者也会争着去看围牛。当地人都说:“不看围牛,你就等于没有来过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