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维也纳素有“音乐之乡”的美称。那里的人们除了去剧院听歌剧外,也喜欢去西班牙骑术学院,欣赏世界着名的“白马芭蕾舞”。
西班牙骑术学院兴建于1735年,是奥地利皇家用于训练和培养利皮查等良种马的大型马技场和马厩。西班牙骑术学院的利皮查马以毛色纯白而闻名,但是在那里看到的马匹大多是深灰、浅灰或者灰白相间的。这是因为利皮查马生下来的时候全身是黑色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毛色逐渐由深灰变成浅灰直至变成纯白色的,并且没有一根杂毛。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四年的时候,多的则需要十年时间。
利皮查马身高不超过7英尺,耳朵较小,眼睛和鼻孔较大,脖颈粗壮,肩宽体长,腿长而有力,蹄却很小。这种马非常聪明,在接受训练的时候,能够很快地领会驯马师的指令。利皮查马通常长到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各种动作的训练了,从长时间站立不动直到集体直立跳舞。训练期共四年,后两年主要训练高难度动作。四年训练完毕业后就可以作为正式演员参加演出了。
驯马师需要专门的技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还要沿着副骑师、正骑师和骑术大师的等级循序提升,有的人需要熬上七八年才能成为骑术大师。据了解,现在已经毕业了并且正在服役的马约有30余匹,正骑师和骑术大师也就相当于此数。因为西班牙骑术学院的演出每年都能为国家赚取非常多的钱,所以骑术大师的工资比大学教授的还要高,而且马演员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
马演员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退居二线了,而且死后还被树碑立传。在骑术学院的一面墙上镶嵌着非常多的石碑,每块石碑上面都刻着已故马匹的生卒时间和它的传略,有的还记载着马匹曾经获得的荣誉和立下的功劳。
马厩的后面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利皮查马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接受训练的。到了演出的时候,骑术大师会牵着马走到街对面的表演大厅。舞台是一块铺着厚厚细沙的方行场地,四周的观众席为圆柱形的大厅,共有两层,底层高出舞台约2米,上层则高4米,观众可以居高临下地把场中的表演看得清清楚楚。
表演大厅的顶棚悬着三盏巨大的玻璃吊灯,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当年皇家包厢坐席。18世纪建造这个大厅,主要是为贵族提供娱乐的,因此在装饰上奢华铺张,并且只安排了500多个坐席,根本没想到几百年后会有平民百姓进入其中。在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瑞统治期间,很多色彩缤纷的马术比赛和化装舞会都在这里举行。181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还曾在这里举行过盛大的音乐会。这里还是1848年奥地利首届国会的会址,历史意义可谓重大。大约从1894年开始,奥地利贵族就逐渐不在这里举行狂欢晚会了,而是专门让给西班牙骑术学院用于骑术表演。
马术每天表演一次或两次,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开幕时通常是八匹马列队入场,骑师们穿着镶嵌金色纽扣的棕色制服,下身穿浅色马裤,脚蹬过膝马靴,头戴镶金边的黑色船形帽。他们首先要郑重地绕场数周,马演员的步伐整齐一致,之后进行集体走、慢跑、快跑和跳跃等。接着单匹马表演直立、原地腾跳和倒退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