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11

第11章 建筑空间(5)

夏家院子的房屋为木构架,采用穿斗和抬梁两种形式混合,用以获得较大空间和灵活的隔断形式。院内正屋底层较高,堂屋地基高于院中地坪0.8m,比厢房地高显出尊卑之序及堂屋的威仪。堂屋进深不大,堂屋和厢房皆为两层建筑。

③建筑材料与色彩

夏家院子的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房屋为木质,屋面为小青瓦,院中铺青石板,封火砖墙,色彩都为材料本色,封火砖墙挂白灰。

④建筑装饰

院中窗花雕刻精美,变化丰富,以前在堂屋门口还挂有一块长方形的大匾(意为赞美夏家人才俊美)。

总的说来夏家院子朴素自然。

2)陈家院子

陈家院子位于解放街中部,南靠罗家院子,东、北两面均为高差较大的堡坎。西面为老街,从老街上放眼望去,陈家院子即显示出了与周边建筑不同的高大壮观的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此地的繁荣景象。临街三层,顶层有一层阁楼,临街高度是周边的吊脚楼和联排住宅无法企及的。更妙的是,沿临街两旁的台阶拾级而上,即可到达与临街楼三层平齐的一个后院。后院是一个典型的三合院落,一道封火墙,将临街楼与三合院隔开,后院、临街院楼构成了陈家院子的空间,而封火墙无论是景观或功能上,均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1)历史沿革

陈家是贵州印江人,百年前经过沿河来到龚滩,做起了粮食生意。由于龚滩本地不产大米,所以陈家就把贵州的大米用船运至龚滩,在本地和乌江下游的涪陵等地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陈家很快建起了陈家院子。院子所处的解放街原是一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该段以经营布匹出名,特别是一种叫“鱼中布”的,是富人用来做旗袍的最好的布料。除此以外,他们还经营绿豆粉和瓷器。解放后土改运动,政府收回了陈家大院,并将其改为农村合作社,陈家从此搬出大院。1969年火烧坝子被毁后,政府将被毁掉家园的居民迁至各处,其中陈家院子就安置了数十户人家。到现在,大多数住户都搬了出去,只有几户人家还在,居民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当年门庭若市的陈家院子早已人去楼空,只有院前的老街记录着当年的繁荣。

(2)建筑环境

沿老街而行,看到的陈家院子除了比周边临街建筑高了一层半以外,并无其他的特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底商上居的传统格局。但其临街拥有5个开间,其开间尺寸都在3m以上,正中的开间达到3.4m,可见其当年的经营规模之大,是周边建筑无法比及的。院子的北侧是一个很高很陡的堡坎,建筑依附堡坎而建,既高大又稳固。沿着院子南侧的石阶向上而行,就能达到一个小平台。向左即可进入陈家大院,往右则是规模略小的罗家院子。平台与台阶,将陈家与罗家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平台与台阶上的和谐的气氛,联想到陈孝荥老人出嫁罗家的热闹情景。由于背靠凤凰山,整个院子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但由于前面沿江建筑的遮挡,在院子里并不能见到乌江,高大的封火墙,更是遮挡了内院的视线,只有在临街楼的顶层,才能见到江对面的蝴蝶山和远处隐约一线的乌江水。

(3)建筑风格

与龚滩其他建筑一样,陈家院子也是采用了穿斗式的结构体系,临街楼从侧面看是一个不对称体,但仍秉承了“五柱冲天三柱落脚”。而后院堂屋则是较典型的“九柱冲天七柱落脚”的结构。在高度上,临街楼连阁楼共有4层,后院则为两层建筑,在剖面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空间和轮廓线。而分隔的封火墙,就好像是整个平衡体系的支点。很有意思的是,临街建筑的第二层层高只有18m,当时我们搞不懂原因所在,但直到访问了陈教芝老人后,才解开了这个谜,它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我们将在剖面设计中进行分析。由于是大户人家,陈家在装饰上下了不小的力气,各种窗花、门洞以及墙板、柱头和马头墙,处处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设计。遗憾的是,临街楼上原本有一些精美的窗花装饰,后因年久失修被破坏了,后人只能以简单的方格窗代替。

(4)空间形态

根据陈家婆婆的话,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繁荣的商贸活动,使大批商人收货来到龚滩,于是,陈家的临街楼的底层成为一个进行商品交易的商铺。而二层则成为存放货物的货仓。这也正是二层的层高只有18m的原因了。三层,即是供这些外来的商人住宿、休息的地方。也就是说,除了自身进行粮食买卖的地方,临街楼其余部分均是以租让的形式供外来商人使用。而封火墙以后的院落,才是陈家真正的居所。

从平面上看,院落正对的是堂屋,院落的左面是供自家客人到来时休息的地方。堂屋的左右是供一家居住的地方,父母住在楼下,而子女则住在楼上。厢房与主人居住的地方是不相通的。堂屋的右进则是厨房。整个平面与剖面的布局是十分合理的。

①通过封火墙,将对内和对外的功能分开

封火墙以外临街部分作为商贸活动场所、服务于商贸活动的仓库和商人居所,而封火墙以内则是自家的居住院落,包括家中来的朋友与客人的居所。

②动静分区

临街楼一层是商铺,作为动区;二层是仓库,可看作动、静分区的界线;三层是商人居所,与三层平齐的是主人居所与院落,看作静区。因此,在空间上的动静分区十分明确。

③在平面上

a.院落右侧为入口和厨房,看做公共空间。

b.院落正对着的是堂屋,这是一个室内的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

c.院落的左侧是主客居室,这是一个私密的空间。

d.工程技术。院落周边是一个环形的排水明沟,用于收集堡坎与屋檐的雨水。院落内有一个“落水线”,用于收集院内的雨水,暗沟一直通往河边。但目前由于年久堵塞,造成了雨水不,并通过封火墙下堡坎流至临街楼底层。该院内最大的问题是防潮,一到春夏,临街楼靠堡坎十分潮湿,据住户介绍,长期以来堡坎附近的地面和墙面全是水珠。而住户采取的措施是,用木墙、木板将地面堡坎与室内分隔,减少潮气入侵。

3)倪家院子

(1)历史沿革

倪家院子位于四方井东的小山坡(凤凰山)上,已建有70年。倪家曾是一大户人家,以从商为生。倪家女主人的父母就是靠加工面条、米酒、酱等副食品为生,生活较为富裕。由于家境较好,女主人的4个姐妹及1个被收养的哥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倪家男主人姓冉,从小在龚滩长大。他们共有三女两子,现都已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逢春节就回来探亲。现倪家院子的成员主要是倪家夫妇俩及一些租房的学生。倪家院子是倪家女主人的父亲亲自设计的,自修建以来一直作为住宅进行使用。

(2)建筑环境

①外围环境

倪家院子的南面是菜地,其余三面皆是住宅建筑。利用小山坡的地形与周围建筑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由于倪家院子的地势较高,故而视野广阔。在新街的沿街建筑未建前,可远观乌江、蛮王洞及白水壁。新街的新建筑建成以后,对视线有所遮挡,视野不如以前开阔。

②建筑选址

倪家院子选在新街东面的小山坡上,地势高,利于防水,历年来从未受到过水灾之苦。倪家院子不靠街,不会受到新街的噪声干扰,较为宁静。同时,又与新街有便利的联系。

③方位与朝向

倪家院子是三合院式的住宅,开口朝东,主建筑部分为东西朝向,副建筑部分为南北朝向。

④与周围建筑关系

倪家院子利用山地地形,形成筑台,与东、西的建筑高低错落,而与北边的建筑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形成有趣的建筑群。

(3)建筑风格

倪家院子虽是新街建筑,但并不靠街,且修建的年代较久,故而与老街建筑的风格很相似,它是穿斗式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青瓦、块石及水泥等。屋顶用青瓦,梁、柱、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这些木材均是从凤凰山上砍伐而来的。地面采用水泥铺地。新中国成立前,内院是采用石灰与泥土混合找平,嵌上碎瓷片的地面。用此种方法铺成的地面,图案较为精美,但该地面已遭破坏,现改用水泥地面。

(4)空间形态

倪家院子为三合院式住宅,开口朝东,东边为堡坎。内院有一处由石头砌起的花池,花池边有一个鱼池,内部环境较好。

倪家院子有3个出入口,分别分布在南边踏步的不同地坪上。主入口地坪最低,由主入口进入住宅负一层,再由负一层进入到内院;较低的次入口可直接进入厨房;最高的次入口在倪家院子的东南角,由内院的踏步可进入内院。3个入口分离可使平常的生活起居有序化,且互不干扰。在倪家院子的西北角有一个与相邻建筑相连接的出入口,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