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14

第14章 保护与发展(2)

3)居住恶化

(1)基础设施

古镇中基本上没有成系统的雨污水收集排放设施,各家的污水和街道雨水一块排放,沿街道的暗沟(有的是明沟)和梯步边的小缝隙,自由排放。污水随地形流向沟谷桥下,然后排入乌江中。这样的排放方式极不卫生,易滋生蚊虫,产生病害;还使凤凰山体的岩石产生面状的分离和破坏,直接影响到古镇的建成环境。供水、供电设施也不完善,停水停电时有发生。饮水质量较差,水源主要以四方井和乌江水为主,卫生标准严重不达标。至于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沿街道边随意摆放,臭气四逸,环境质量差。

(2)建筑老化

老街上的建筑多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木结构较多,据分析木结构建筑寿命为20年,其间虽多有翻修,但总体来说建筑老化,危房率较高。加上乌江洪水的破坏,乌江疏通航道炸滩的影响,众多的建筑结构受到破坏。老街高密度的建筑布局,防火设施缺乏,居民使用的多是柴薪和煤,火灾的隐患突出,一旦失火,加上江风助势,后果不堪设想。

4)景观丧失

古镇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独特景观,日益受到新建建筑的破坏,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貌

古镇跌宕变化,层次丰富,以连绵的青瓦屋面和原色木料构成的风貌特色,与新街上的现代建筑格格不入。老街建筑以朴素的灰色调为主,而新建筑或红或白,用的均是瓷砖贴面,两者冲突很大。平屋顶的建筑造型与传统的坡屋顶也极不协调。

(2)体量

古镇建筑以两层为主,进深较小,建筑体量与环境山体协调。而新建筑低则2~3层,高则达8~9层,而且进深大,面宽大,形成一块块堵塞人的视线的“板墙”,使得整个山形被这些体量巨大的建筑遮挡,景观因此而破坏。

(3)轮廓线

新建筑占据了新街高处,其突兀的体量轮廓,将原有古镇平缓变化、上下起伏的轮廓线和山形背景的连线彻底打断,在古镇建筑轮廓线上形成一个个刺眼的起伏点。

522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1)新旧街区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

对新旧街区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是关于建成的新形式与旧形式之间的风格连续性和视觉形象的完整的统一(图510,图511)。它包括了建筑风格、环境意象和空间品质等方面的保护延续与抽象提升。在新旧街区的平面构成、空间尺度、韵律变化、建筑风格等方面,应吸取传统建筑的构成特征加以抽象,形成新的设计主题,以达到空间内涵上的延续。从总体上创造依山傍水、随形就势的山地建筑风貌。在建筑个体层面做到良好的尺度、比例、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的控制。

2)传统街区建筑保护改造模式

(1)平面改造模式

目前,绝大部分老街建筑均为居住功能。前开间为厅堂、餐厅、厨房多种功能混合的用房,后开间为卧室,在朝向江面悬挑的木板上掏个洞即蹲坑。阁楼则兼有居住与储藏的功能。这种模式过去曾经实用,但已不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求。

①改造模式一:添加厨房和卫生间。轻质预制模块将厅堂和餐厅功能合并,将原有的居住功能加以调整和完善。

②改造模式二:建筑改为前店后宅模式,将预制模块置后,改变垂直交通体的位置,形成沿街旅游服务设施。

(2)立面改造模式

由于传统建筑年代久远,部分用户已开始使用水泥砖改造立面,破坏了街道立面质感及色彩上的连续性。立面改造宜采用木质材料,特别是原有旧建筑的材料,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另外,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将平面功能调整为店铺后的立面,相应地将门面加以改造,加上招牌和易拆装的门板,以新华街立面更新为例。

3)新型山地建筑模式探讨

(1)创造新型生态居住组群

在新区住宅组团设计中,以新的生态居住组群的形式,有机地将各个组团与周边生态环境结合,创造与老街相近的空间肌理。各个组群利用山地的梯步和平台,将各个住宅院落有机地串联,形成由新街发散出的组群空间,而背景生态绿地则以指状楔入各个组群之间,构成步行绿带。生态组群式布局,有利于环境微气候的调节和空间景观的创造,使住宅组群与绿化有机结合,同时避免沿街底层商店的干扰。

(2)“簇群式”整体空间的创造

通过老街住宅布局的原构分析,力求在新街组团中加以体现和创新,营造“簇群式”的整体空间,形成“街-巷-院”的城镇空间层次。在院落组合方面注重建筑之间的围合关系,在局部地段以“L、T形和条形”等基本模式,灵活组合,顺应地形成院落,构成多个建筑围合的空间。

在住宅设计中,首先着眼于整体空间层次,以组合体之间的有机结构,运用穿、斗、插、挑多种手法,进行重构和再营造。其次,着眼于三维的肌理层次,屋顶形式的多样化,青砖素瓦,就地取材,形成依山就势的景观。由此,组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合院,体现山地住宅灵活多变、有机生长的特点。梯道与平台的结合,使山地水平的街道和竖向的巷子紧密结合,丰富屋顶层次,使“簇群式”的古镇肌理得以延续和发展。

523重要节点与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

传统街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丰富的环境意象。较多的开敞空间和街道转折变化点,通常成为街道中的节点空间。特别是古桥、古树、古井等标志构筑了传统街区的环境意象。这些环境意象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具表现力和场所精神。古镇的意象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所以对传统街道的保护尤其要重视重要的历史人文地标特点和街巷空间的延续性,在对这些环境节点的设计中充分加以强化。

对建筑空间形态整合的研究,头绪繁多,不易梳理。但正如枟北京宪章枠所指出的:“建筑学与大千世界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织与形式的创造上。广义建筑学,就其科学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在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学科的精髓整合一体。”本书坚持了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将山地环境、城市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讨论。

524特色风貌区的整治

龚滩古镇地处两山相夹谷地,乌江由南向北贯穿谷中,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拘一格的土家族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非常和谐的自然人文景观。

古镇组群的空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它起着舞台衬景的作用,具有重复、平淡、朴素的特征,是组群中的灰色调,如成片的住宅、一般性的公建以及传统的街巷等;第二部分是组群中的重点建筑物,起着组群空间的构图中心、空间标志及限定范围的作用,如大型公建(川主庙、董家祠堂)、人工地标(过桥不见桥、周家桥、夫妻桥、第一关)等。这些重点建筑物在组群中具有独特的形象,在整个组群的轮廓线的较高层面上,以碧水、青山、灰调子的民居为背景,突出其稳重的气质。

土家族人在营建家园时,不但从功能、经济等因素出发,而且还注入了朴素的美学观点。

他们总是选择优美的环境作为建设用地,将环境视为一个广阔、开敞的空间,这个空间(由乌江与凤凰山脉界定)为建筑组群提供了背景,限定了范围。

53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古镇的意味在于“古”字,山水古、建筑古、民风古,它虽然没有黄山、漓江的险峻和秀美,也没有故宫、长城的宏伟与壮观,不会让人狂喜和激动,但是它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感受到自然谐趣和静谧、淳朴的风情。巴山渝水孕育了重庆这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古镇。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2001年重庆市评选出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和街区。这些古镇(街区)保存较好,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悠久,具有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旅游吸引性很强,龚滩古镇正是其中一个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古镇。

531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龚滩古镇北有神龟峡、库容峡江山水景区,南有乌江百里画廊景区。在这70km2的带状土地上,会集了一大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得天独厚,独具特色。根据城镇的优势与特色,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引导古镇的发展,除了起到积极保护古镇空间形态的作用外,还可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全,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1)多种古镇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1)主题式开发

主题式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古镇的特色选准一个主题,小镇的各种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例如周庄的主题定位是江南水乡,丽江的主题定位在少数民族风情,有了特色主题才有旅游市场。巴渝古镇特色各异,因此开发主题也应不同,根据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打造古镇名片,避免千街一面。找准主题且不重复是根本。而龚滩古镇就应把主题定位在少数民族文化上,这样才能凸显自身特色。

(2)互补式开发

使“主旅游吸引物”与“次旅游吸引物”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同时协调开发的方式叫互补式开发。所谓“主旅游吸引物”是指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能成为游客明确目的地的景点或景区;“次旅游吸引物”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只能作为主旅游吸引物的补充,但它能使整个旅游更加丰富与饱满。龚滩古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足够的吸引性,暂时只能作为次旅游吸引物。也就是说大部分游客不会为了只看一个龚滩而从重庆长途跋涉10h,他们往往是在游览乌江画廊时顺道旅游龚滩小镇。因此,最好采取互补式开发模式,将古镇纳入主旅游吸引物的线路之中,这在古镇旅游刚刚起步时很重要。当然,主、次旅游吸引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当其有了一定名气之后,就可能成为主旅游吸引物。

2)古镇旅游规划策略

巧妙地保护与利用现有建筑,进行旅游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既是重点亦是难点。这需要对景区环境容量进行准确计算,对旅游规模进行合理预测,并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予以不同的游程、设施安排。

根据对环境容量的预测,古镇最大客容量为2000人。在规划中,对龚滩古镇旅游设施采用了分期投资、滚动开发的方法,运用政策引导规划管理的手段使古镇旅游开发建设有序地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分为三个阶段。根据研究,近期将客容量控制在500人以下,实行“小面活”的实施方案;中期将客容量控制在500~1200人,利用前期所得资金进行滚动投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其余的各项设施相应按1200人的需求量进行配套开发;远期将客容量控制在2000人以内,开设新项目,查缺补漏,增加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开发保持景观生态性

古镇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的成效。规划坚持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多样性原则、地方性原则、经济与高效原则、持续性原则,对生态敏感区、文化景观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自然灾害敏感区作重点处理,维护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笔者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分析原有山地的生态结构,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恢复和发展现有的郊野景观基质,使之成为一个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居民的生产资源库。

(2)利用弃置地、不良地质地带,或有计划地拆除一些建筑,建设小公共绿地或邻里广场,保护老街院落房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古树,增加建成区内的景观版块异质性、多样性,协调城镇景观结构。

(3)乌江水域和凤凰山之间缺乏廊道联系,针对这一景观生态过程缺乏连续的问题,利用现有的数条冲沟,进行打通与拓宽,增强建成区的郊野景观基质的联系。

(4)建设滨江生态景观廊道,注重其功能的多样性,除了作为文化休闲娱乐走廊外,更重要的是作为自然过程的连续来设计,使江边成为一个连续开放的通道。

(5)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开,各功能区分区设置、各尽其职,城镇人流、物流、廊道通无阻。

532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1)景点分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