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解释:比喻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去做某事。
典故: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枕边故事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数千名食客中的一个。秦兵包围赵都邯郸,局势十分紧张,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要在自己门下食客中挑选20名能文能武的人同往,可是挑来挑去只选出19个。正在平原君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3年了。”平原君因为毛遂来到门下3年还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不想答应他的要求。后来听了毛遂的一番话,才勉强同意。
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反复陈述联合抗秦的好处。但是,由于楚王害怕秦国势力强大而不敢与秦国对抗,因此,他们从清早谈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
这时,毛遂手按宝剑,从容登上会谈的大殿,对楚王说:“楚国原来也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感到羞耻。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楚王连连点头称是,终于和赵国订立了联合抗秦的盟约,并立即出兵,解了赵国之围。平原君从中看到毛遂是一个机智勇敢、很有本领的人,便把他奉为上宾。
马首是瞻
解释: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典故:《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枕边故事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荀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荀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哪里,大家就跟着奔向哪里。”
想不到荀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荀偃这样指令,太专横了,反感地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儿,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我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马革裹尸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典故:《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枕边故事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去讨伐割据的军阀隗嚣,打了胜仗,凯旋回京。光武帝刘秀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许多人听说后也都纷纷前来祝贺慰劳,在这些祝贺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些别的什么,怎么你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
马援又向他说道,获得了这么大的赏赐,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实在过意不去。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自己应该再为国家立些功劳,才对得起这样的赏赐。
不久,匈奴侵扰扶风县,马援自告奋勇去讨伐。他向光武帝表示,作为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战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不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孟冀等大臣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都称赞他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直在军中征战至花甲之年。当时,洞庭湖一带发生了五溪人作乱,光武帝曾派人前去平息,但因那里气候环境恶劣,致使全军覆没。马援得知后,主动向光武帝表示愿意领兵出征。光武帝觉得他年纪太大了,不知能否胜任。马援说:“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但仍能披甲上阵,就不算老!”光武帝赞扬他老当益壮,同意他率军出征。马援就穿上甲胄,登上马鞍,又出征了。
在这次战役中,马援带领将士奋勇杀敌,消灭两千多人,大获全胜,平息了战乱。但是,就在凯旋回乡的途中,马援不幸染上瘟疫,无法治愈,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