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14

第14章 正确对待官位的几位高士

据《高士传》载,陆通,字接舆,因看到楚昭王政治混乱,便装作狂人的样子,避免做官,人称“楚狂”。孔子到楚国,陆通在他门口唱歌,歌词的大意是说时事黑暗,劝孔子不要做官,以免得祸。

陆通的观点是正确的,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去从政做官,你也得同流合污,不然在官场里是站不住脚的,只有跟上腐败的大潮走,才有可能混下去,但如果这样的话,自己也就成了欺压人民群众的罪人,名誉也就随之扫地。在做官与避祸之间选择的话,只有远离官场,实业谋生,才能避祸,并保持住自己的声誉和生命。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些士大夫们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这是指在形势和个人机遇都顺当时就最大限度地发挥热量,治理天下,为民造福;反之则远离官场,明哲保身。这在还没有根本举措来铲除那个黑暗混乱政治制度的情况下,比同流合污要好得多,应当赞扬和提倡。但当有了从根本上治理一个社会痼疾的条件,而自己则游移观望,不去参与,那也是不对的。

相传,西汉楚元王礼遇穆生、白生、申公三人,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甜酒)。元王子戊即位,起初也照着设醴,后来不设了,穆生就说:“可以离开了,醴酒不设,王的心意怠惰了,不去,将受祸害。”遂谢病而去了。白生、申公仍留了下来,后来王戊淫暴,两人进谏不听,被罚穿上囚衣做苦工。

邹阳,西汉时齐人,仕吴国,以文辩著名。吴王刘濞怨望中央,常称病不朝,阴有异志。邹阳上书劝谏,吴王不听。邹阳知吴王不信任他,于是离开吴王,到粱国去跟从粱孝王。后来发生了吴楚等七国之乱,邹阳免受牵连。

迷恋官位,贪图享受,在仕途上历来是不可取的。发现主上嫌弃,不信任自己,仍然要和他共事,迟早会遭殃。这在封建专制时代,尤其是这样。穆生和邹阳发现了主人的问题,及早离去,使自己免去了灾祸;而白生、申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离去,就受到了祸害。

《后汉书》所列的三位高士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换姓,异地隐居。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回归富春山中,仍以耕钓为生,年至八十而终。相传今浙江桐庐南有严陵濑,与七里滩相接,背后有山,山下有石,能容十人,就是严光钓鱼处,俗称严子陵钓台。地因人传,流芳百世,可见得高风亮节,比那封侯拜相,还要光荣十倍。

崔驷,字亭伯,东汉文学家,涿郡安平(今屑河北)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博学多才,曾为车骑将军窦宪的主簿。窦宪擅权骄恣,他多次劝谏不听,反被出放为长岑长,驷不赴任,就弃官而归乡里。

徐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屑江西南昌)人,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他和安乐太守陈蕃是好友,因此长相往来,陈蕃在郡不接待宾客,唯对徐稚特设一榻。稚去,即悬之,来则下之,后世因称宾客寄居曰下榻。

官位历来是诱人的字眼,一般庸俗之辈都是削尖脑袋往里钻的,这三个人却是例外。因此《后汉书》为他们立了传,赞扬他们的高尚情操。从其传略看,崔驷、徐稚是因为不满外戚宦官专权、骄恣妄为而远离官位的,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严光远离官位又是为了什么呢?从史料记载看,光武帝对他是优待有加,曾两次请他回朝廷做官,他既没有申述理由,也没有就位,看其行为,可能存有不肯屈节的田横一样的思想,即觉得同学刘秀现在高居帝位,自己屈节当他的臣下,心理不平衡。故不如深居山林,颐养天年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