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46

第146章 周公和王莽

周公和王莽在历史上的表现,相同处是他俩在开始辅佐幼主时都是谦恭的,不同之处周公的谦恭是真诚的,王莽的谦恭包藏着他内心不可告人的目的。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周王朝的礼乐和政治制度,传说都是由他一手制定的。公元前1116年,武王姬发逝世,十二岁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由于他辅政,就不能离开中央政权机构,就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的政治地位不算低了,待人接物还时时注意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人;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便这样,犹恐埋没天下人才。你到鲁国去,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不能以为自己是一国之主而妄自尊大,忘乎所以。”

由于侄儿年幼,一切朝政都由他主持。这就引起一些贵族的猜疑,认为姬旦迟早会杀掉侄儿,自己当国王。尤其是东方的四个封国——管国(今河南荥阳县)国君姬鲜、蔡国(今河南开封县)国君姬度、霍国(今山西霍县)国君姬处(他们都是姬旦之弟)、殷国(今河南商丘县)国君子武庚(纣王之子)不但猜疑,而且联合起来反对周公。针对这种情况,周公向国人特别是吕公望、召公奭作了许多解释工作,特别指出他之所以不避流言蜚语而摄政者,恐天下叛周,并无个人非分之想。

即是这样,还不能制止姬鲜等三人的军事行动。他们三人原是姬发特别分封的三个封国的国君,本来是防范和监督商王的残余武庚的,时称“三监”。可是现在他们和武庚结盟,起兵讨伐姬旦。由于他们有强大的兵力,所以声势很大,以致周王朝东方的疆土全部陷落,人心恐慌,中央政府动摇。姬旦只好亲征,自公元前1115年至1113年,经三年苦战,总算把“三监”联军打垮,武庚和姬鲜被杀,姬度贬窜蛮荒地区,姬处被废为平民。

叛乱被平息,正当姬旦乘胜加强在东方的统治力量时,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有些贼臣潜毁周公欲为乱久矣,成王大怒,逼周公逃往楚国避难。后来弄清了情况,成王泣而自省,诛杀谗臣,迎回周公。不久这位政治家逝世(时在公元前1105年)。但有些史书上说,姬旦投奔他儿子鲁国(山东曲阜)国君伯禽那里避难,这显然与史实不符。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氏在元帝、成帝时期,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司马,在官宦、外戚中是最显赫的一家。他们的子弟多生活奢侈,以声色狗马相争胜。而王莽之父王曼早死,未封侯。所以王莽自幼属于无权势的一支,他谦恭俭约,礼贤下士,内得伯父大将军王风、大司马王根的器重,外得官僚中一批“当世名士”的赞扬,于是青云直上。他在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已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

王莽在哀帝在位的六年中,由于哀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的打击,他曾隐居。哀帝死,无嗣,他与皇太后王政君立九岁的小儿子刘衍为帝,是为汉平帝,他以大司马领尚书事辅政。

王莽这次再起,声誉很高。一方面是他个人注意“节操”,受到好评。如更俭约,夫人“衣不曳地,布蔽膝”,如同奴仆;又奉公守法,二子获杀奴,王莽严厉责之,使获自杀以偿命。另一方面,他立即把专横一时的外戚董贤除掉。把董贤和外戚丁氏、傅氏的亲属都免官爵,徙远方。王莽还重视荒政,为救济灾民曾一次捐献钱百万、田三十顷。在他的带领下,有官员、富豪二百三十余人捐献田宅,用以救灾。他安置灾民,扩大太学,对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以及退休的高官都给予照顾。因此,他就得到了多数贵族、官僚、地主和儒生的拥戴。王莽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既有改善社会、政治状况的思想。又有強烈的谋取个人私利的打算,常以托古的手法谋取个人权位。他辅政之后,以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比附自己。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他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五年,他毒杀平帝,另立一个两岁的小儿刘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实际和真皇帝一样。过了五年,他又废掉孺子嬰,正式当了皇帝,改国号“新”。王莽于公元9年篡汉后,由于他进行了一些超越历史实际的改革,激起了许多民变,特别是遭到西汉宗室的反对,最后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于公元23年兵败被杀。

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第三首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以极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地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