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22

第22章 通西域的英雄张骞和班超

张骞和班超是我国历史上通西域的两位英雄。从《汉书·张骞传》、《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看,他俩出使西域的成功,主要靠忠心、智慧、胆略和冒险家精神。

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武帝时代。其使命是联络月氏,东西夹击匈奴,以切断匈奴同西域各国的联系,解除对汉朝的侵扰和威胁。有些史书上讲,张骞生还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喜事。的确,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受尽千辛万苦,同行一百三十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匈奴侍从堂邑父两人。这说明他出使西域冒着多大的生命危险,也说明生还的宝贵。

首先从报名应征看,就是胆略的体现。当时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征求到月氏去联络的人。因汉朝过去从未与月氏交往过,谁也不知道月氏在什么地方,道路的遥远、途中的艰险更是个未知数。所以满朝文武大臣、诸侯王公谁也不敢报名去冒险,而当时任低级官员的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甘冒这种危险,报名应征。他一带头,就有一百三十名勇士报名,匈奴籍人堂邑父也报了名。他们的报名预示着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胆略的一次表露。

其次是在匈奴管束十年,始终不忘使命。张骞接受使命,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带领使团出发。他们一行本想悄悄越过匈奴辖区,可还是被机警的匈奴骑士俘虏了。匈奴敬佩他们的冒险精神,没有杀害,但却把他们分散管束起来,张骞和堂邑父被管束在一起。匈奴并以女嫁给张骞,逼使他变节投降。但张骞忠于祖国,始终不忘使命,坚贞不屈。后在匈奴防备松懈的时候,张骞和堂邑父骑马逃走,继续西行,决意不完成使命,誓不回头。他们翻越雪山,横穿大漠,无所畏惧,经常忍饥挨饿,艰难地行进,经过大宛、康居,到达月氏。月氏因新居地肥饶,生活安定,又和汉朝相距太远,不愿再以以往的民族仇恨重返东方作战。张骞和堂邑父滞留一年多,只得重新踏上归途,二次又为匈奴扣留。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老单于死去,发生内乱,张骞和堂邑父才乘机得以回到长安。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向朝廷报告了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等国的地理位置、人口和物产情况。西方异域的万里见闻,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功,封其为大中大夫。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三百多人的使团,由长安出发,先到乌孙。因乌孙王犹豫不决,张骞怕耽误时间,就打发他的副手们去联系西域其他各国。乌孙虽暂不愿与汉朝联合,但却派数十人陪张骞回到长安,并赠给汉武帝良马数十匹,汉武帝看到这些高头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后来,张骞派出的副使都陆续回到长安,把到过的国家合起来一算,总共有三十六个。这样,就使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使团及商旅络绎不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也建立起来了。

张骞以拓荒者的足迹,踏出了联络欧亚两大洲的古丝绸之路。他的功绩只有以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比拟。公元前114年,这位以渊博知识被封为博望侯的伟大探险家,在他的故乡陕西汉中城固与世长辞。他在人类历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

第二次通西域在东汉明帝时代。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西域各国像断了线的风筝脱离中原而去,又由于王莽在政策上的错误,匈奴经常寇边,抢掠财物,杀掳百姓。当时帮哥哥班固修《汉书》的班超听到这种情况,气愤地说:“大丈夫应效法张骞,立功异域,何能老死在笔砚间呢!”于是着戎装,跨战马,投入了远征军的行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出使西域,表现出的那种胆略和冒险家精神是常人不能比拟的,仅举两例:

一是击杀匈奴使团,降服鄯善王。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带领三十六名随员走到鄯善王国(罗布泊畔),鄯善王最初表示非常欢迎,可不久就冷淡下来。这现象使班超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判断一定是匈奴使节到达,鄯善王犹豫不决,不知跟谁为好。刚巧,鄯善王的侍者送酒食进来,班超就诈称:“匈奴使者已经来几天了,住在什么地方?”那个侍者经班超一吓,以为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来三天了,住在离这儿三十里的地方。”

班超当机立断,马上把那个侍者扣留起来,等到半夜,便率领三十六名随从向匈奴使者的帐篷偷袭过去。他们有的擂鼓呐喊,有的顺风放火,班超亲自带领几个壮士冲进帐篷,手刃匈奴使者,匈奴人都吓得缩成一团,就这样一霎时功夫,匈奴使团的一百三十多人全部葬身火海。事后,鄯善王果然震骇,愿送王子作人质,臣服于东汉。

二是斩杀巫师,震慑于阗王。班超到了于阗王国,于阗王接待并不热烈,原因是由于他的巫师和匈奴使节相互勾结,反对和东汉友好。他假托神灵,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东汉使者的那匹黄马不错,把它杀掉祭我。”于阗王派他的宰相向班超讨马,班超欣然应允,但要求巫师亲自前来牵马。巫师果然来了,班超立即把他斩首,又把宰相捆绑起来,打了数百鞭。于阗王大为恐慌,立即杀掉北匈奴使节,向东汉归降。

班超在西域联合各弱小民族,团结抗暴,赶走主宰疏勒的外国统治者,先后打败莎车(今新疆莎车一带)、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等国,匈奴北单于在西域北道上的势力也被驱逐出去,西域五十多国又同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东汉朝廷诏令班超撤回西域的消息一传开,西域各国大为震动。疏勒人知道后,挽留班超不让离去。班超路过于阗,从国王到百姓都哭号不止,紧紧抱住班超的马腿不放。班超也觉得不应功半而去,上书朝廷,愿继续留在西域。

直到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在西域整整经营三十年的班超,在七十一岁高龄时回到长安,虽然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但他安定西域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