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73

第73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秦朝和隋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朝代。在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年的大分裂后,由雄才大略的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在南北朝一百七十年的分裂混战后,最后由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王朝。但这两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都是二世而亡。接它们继起的帝王对其灭亡的教训都是很重视的,把它作为“前辙之鉴”。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是十分警惕的。他要政治家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所有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历经长期战乱破坏、经济凋敝的情况,写论文十二篇。其主要观点是:“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急故也。”(《新语·无为》)他主张不要“极武”,不要“用刑太急”,而要“文武并用”,说这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很欣赏陆贾的意见,把他的十二篇论文合为一书,并命之为《新语》,流传后世。

唐王朝建立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经常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并引为借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政权如果黑暗腐败,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忍受,就必将被人民推翻。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其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其腹,腹饱而身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还反复引用战国荀子的话,把人君比作舟,把人民比作水,来警惕自己和教育太子,如曾对太子李治说:“舟所以比作人君,水所以比作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就进谏和纳谏的问题,他曾问魏征:“入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魏征答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又引用隋末的事例说,隋炀帝偏信近臣虞世基,而虞世基处处蒙蔽他,隐匿农民军攻城掠地的情况,以致国破家亡,君臣俱死。因而他结论道:“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雍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引文均见《贞观政要》)李世民君臣根据隋亡的教训,还对用人制度等许多问题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形成了贞观期间,文臣武将辈出,各司其职,因此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间,国内政局始终是稳定的。

刘邦和李世民都是创业皇帝,他们深知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所以称帝后,总是警惕自己重蹈前朝灭亡的覆辙,也反复告诫子女不要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人总结提出的这些治国方略和观点是很可贵的。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有些基本精神,不光是封建社会,在各类经济形态的社会里都是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