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79

第79章 秦王苻坚不顾人心背向的后果

苻坚,氐族人,祖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他是五胡十六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前秦在他的治理下,走上了正轨。他任用平民出身的王猛当宰相,是他最大的成功。秦王苻坚天下一家的思想与王猛的才干,共同赢得了前秦的强大和北中国的统一。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前秦强盛的时候,秦王苻坚骄傲自满了,既没有记取辅相王猛的临终遗言,又没有听取朝臣的忠告,而是一意孤行,自取灭亡。

苻坚麻痹大意,过分相信人,不注意肃清内部,致使受苻坚重用的慕容垂、姚苌、朱序等人,为前秦的崩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慕容垂,鲜卑族,前燕慕容銑之子,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曾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大败东晋桓温的军队,后为太傅慕容评排挤,投奔前秦,苻坚授予他京兆尹,握有大权重兵。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后,他乘机恢复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姚苌是羌族首领姚弋仲子,姚襄弟,襄死,率众投降前秦,颇得苻坚信任。淝水之战后,他拥众自立,称后秦,抓住苻坚,把他缢死在今陕西彬县的石佛寺中。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刺史,兵败投降前秦,被苻坚任为尚书。淝水之战中,苻坚派他去东晋劝降,但朱序虽为前秦尚书,却心怀祖国,来到晋军后,私下对谢石等人献策说:“秦军百万,今尚未集,待其尽至,诚难与之为敌。今天,乘势先破其先锋,夺其士气,秦军可破。”并相约为内应。

更重要的是苻坚在军事指导思想上骄傲自满,轻视敌人,缺乏周密的计划安排和指挥。公元382年,秦王苻坚召开朝臣会议,共商出师伐晋大计。他说:“现在四方已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王化。秦兵有九十七万,朕想亲征,不知列位卿相以为如何?”

朝臣中附和者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以强秦伐弱晋,王师所到有征无伐,一定成功。”持异议者甚众,说:“晋虽微弱,但军臣和睦,内外同心,民为所用,伐之未必成功。”太子苻宏等认为:“晋得天时,且得地利,据有长江天险,恐难以征伐。”苻坚听着不顺耳,就说:“天道的事谁能说得清楚,且不去管它。什么长江天险,从前吴国不也有长江天险,最后还不是灭亡了吗?以我秦军之众,只要把鞭子掷于江心,江水也要为之断流,晋有何天险可凭?”

朝臣会议后,苻坚单独请弟弟苻融密议。苻融善于谋略,武功文采兼长过人,和王猛一样是苻坚的臂膀和谋士。融对坚说:“远在数千里的晋国无畔,师出未必有全功。可是近在肘腋的羌、羯和鲜卑,不可不防。恐王师远出,京畿生变,悔之莫及。臣愚顽,但愿不忘丞相王景略(王猛字)的临终遗言。”原来王猛在临终前对苻坚说:“晋虽偏居吴越之地,而天下百姓以为其正统。臣死之后,但愿陛下不要伐晋,秦晋善邻,这是治国的至要。”苻坚听了苻融的意见,脸色顿变:“我强兵百万,资仗山积,以秦伐晋,犹如秋风扫落叶,可是朝廷内外,都说不可,这实在令人不解。我以为你当助我,怎么你也这样说呢?”苻坚最宠爱的张夫人说:“陛下欲出师,天道、民心不可不察。”苻坚只说:“军旅大事,夫人不要干预。”苻坚最宠爱的小儿子中山公诜也劝谏说:“君主能否听取贤相谋士的策划,往往事关国家兴亡。”苻坚则斥他:“小孩子家懂得什么!”

正当苻坚心烦意乱时,京兆尹慕容垂来见,他乘机说:“强吞弱。大并小,理出自然,并不难懂。今天赐难得的战机,此时秦不伐晋,难道还留给儿孙们去做吗?”苻坚听后喜形于色。慕容垂接着说:“欲成大事,自当独断,广询朝众,必将一事无成。”苻坚大喜说:“与我定天下的,只有卿你一个人啊!”并给慕容垂大量的赏赐。

公元383年8月,秦王苻坚下令,大举伐晋。同时,他还布置说:“晋主司马昌明即将到长安来帮助管理朝政,封他为尚书左仆射;晋相谢安,可以职司官吏,封他个吏部尚书;晋将桓冲,可封侍中,是朕的侍从长官。王师将出,为期不远,在京师先给他们造成府第来。”充分流露了苻坚那踌躇满志、盲目自信的骄狂心理。

战争的序幕逐步拉开了,秦兵逼淝水西岸布阵,与晋军隔河相对,晋军不得渡。几天后,秦军先锋收到晋军先锋的战表,内容是两军隔水相对,是持久之计,秦军如欲速决,可稍后退一步,让晋军渡河进行决战,以分胜负。秦军将领多主持重,认为退不得。苻坚却主张:“我军少退,待晋军半渡,再以精锐骑兵冲突,压逼晋军,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以为然。

谁想到,秦军一退,犹如河决山崩,晋军乘势掩杀。朱序也着人在退军中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顿时大乱,争相逃命,自相践踏,昼夜不敢休息,饥寒而死者十之七八。苻融死于乱军之中,苻坚身中流矢,仓惶逃命,单骑奔至淮北,闻到风声鹤唳,也怀疑是晋兵追及,一路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淝水之战,秦王的百万雄师只换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流传于后世,成为对其“投鞭断流”、“起第长安”的骄横态度的千古嘲讽,也为后世留下人心向背不可不察的历史教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这件事时说:“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独臣以为不然……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