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83

第83章 一意孤行的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南梁帝国的建立者,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是为梁武帝,曾任南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他乘南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

读了有关史料,对萧衍在位期间的一意孤行有深刻的印象。

一意孤行的表现之一,是两次出师北伐。公元505年,萧衍不听朝臣的劝告,决定出兵北伐。令人不解的是,北伐军的总司令竟选用了他的六弟萧宏。萧宏是怎样的人呢?他原是南齐的一位低级官员功曹史,自萧衍当了南梁皇帝后,萧宏就成了临川王。既成了亲王,权力就变成能力了,而他的实际能力等于零,尤其是不懂军事。萧宏最大的本事是贪婪成性,百般聚敛钱财。他当亲王期间,搜刮百姓的钱物多得惊人。他家有三十余间库房,存钱三十亿余万,还有六七十间库房,贮“布、绢、丝、绵、漆、蜜、蜡、朱砂、黄屑、杂货,但见库满,不知多少”(《梁书·临川王萧宏传》)。萧衍任命这样的人统军打仗,失败自在情理之中。萧宏率军渡过黄河,进入北魏境地。虽然进军,可他心里却十分恐慌,到达洛阳(今安徽怀远),就不敢再进了。公元506年,北魏反击军陆续集中,萧宏更加神魂不安,几次都要撤退,被一些将领苦苦留住。可是,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军营中夜惊,这本是很平常的事,但萧宏却心惊胆战,竟然抛下他统率的大军,秘密逃走,等到天亮,将士们发现失去统帅,全军立刻崩溃,争先恐后渡过黄河南岸,互相争夺残杀,死伤五万余人,却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然而使人奇异的是萧宏官爵如故,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萧衍不接受教训,于公元514年,又一次出兵,准备夺取北魏的寿阳(今安徽寿县)。但不是用军事实力夺取,而把赌注押在筑坝水淹上。他设想在寿阳下游八十里处的钟离(今安徽风县)附近,建筑横断水坝,计划水坝筑成后,淮河上游水位提高,寿阳即被淹没。水利工程部门的官员警告说,淮河的河床尽是泥沙,飘忽流动,水坝基础必不稳固。但萧衍执意坚持自己的主张,动员几十万人开始施工。想不到新修成的水坝,水库只积蓄了少量的水,即行崩溃,幸好春雪还没有融化,损失不大。可萧衍仍一意孤行,下令重建,历时一年多时间,又建成长约四公里的水坝。水坝完成后,汛期来临,淮河水位暴涨,水库盈满,水坝第二次崩溃,建立在水坝上的军营,和沿河下游的村落,总共十余万人,包括将士和睡梦中的妇女儿童,全被洪水卷走,葬身东海。

一意孤行的表现之二,是舍身当和尚。萧衍在北进失败后,不敢再谈统一,而把注意力转向国内,但又不抓内政整顿,却心向佛门。公元527年,萧衍到当时建康(今南京)最大的寺院同泰寺进香,忽然脱下皇帝的龙袍,穿上僧侣的袈裟,当起了和尚,历时三天才回宫,这是他第一次舍身。两年后的公元529年,他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他不但当和尚,而且拒绝回宫,僵持七十多天之久,大臣们捐钱一亿万,才把皇帝菩萨“赎”回来。接着于公元546年、547年又两次舍身,每次赎身的价值都是一亿万。萧衍这种不管人民疾苦、不顾国家财政困难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一意孤行的表现之三,是接受侯景归降。公元547年,原东魏镇守颍川(今河南许昌)的大将侯景脱离东魏,要归降南梁,同时把他所管辖的十三州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人南梁版图。萧衍不考虑后果,被这大片土地诱惑得神魂飘荡,同意侯景归降。于是东魏帝国立即对侯景发动攻击,萧衍命他的侄儿萧继明带兵援救侯景,结果不但全军覆没,萧继明也被捉去,侯景退到渦阳(今安徽蒙城),抵抗不住东魏的攻击,也全軍覆没。在没有任何去处的情况下,侯景领着数百名亲兵进袭寿阳,把代理监州事韦黯驱逐。萧衍对侯景驱逐地方长官,不但没有责备和惩罚,反而任命侯景为州牧。对此,侯景当然大喜过望,同时也对萧衍的昏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萧继明被俘后,东魏帝国的皇帝高澄请他写信给萧衍建议两国和解,萧衍复信允诺。司农卿傅岐警告说:“高澄既没有战败,为什么求和?明明是反问计,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会生变,我们不可跳进这个圈套。”萧衍哪里还听得进这个正确意见,于是两国使节遂开始往来,侯景果然恐惧,立即上奏章说:“两国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的毒手。”萧衍保证说:“我是天下之主,岂会对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接着,侯景假冒高澄的名义给萧衍写了一封信,提议用萧继明交换侯景。萧衍这时露出了真面目,复信说:“你早上送还萧继明,我晚上就送还侯景。”侯景悲愤已极。马上集结兵力,从寿阳南下,直指建康(今南京)。侯景于公元548年8月起兵,11月抵达建康,于公元549年3月攻陷建康,八十六岁的萧衍被困在台城饥病而死。

皇帝自己虽得失无怨,但因他昏庸和一意孤行,带给江南人民的灾难却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