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91

第91章 无聊的争议

中国历史上无聊的争议,莫过于北宋王朝的“濮仪”事件和明王朝的“大礼仪”事件了。

北宋王朝第四任皇帝仁宗赵祯没有儿子,收养他堂兄(被封为濮王)赵允让儿子赵曙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元1063年,赵祯去世,赵曙即位,是为英宗,于是就发生了在一般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即赵曙应该称他的生身父亲赵允让什么?大臣欧阳修、韩琦主张当然称父亲,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为首的一派,却主张应该称他的生身父亲赵允让为伯父。他们认为赵曙是“小宗”入“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大宗”法定的父亲赵祯的堂兄赵允让应称为伯父。当时,两方都拥有庞大的党羽,尤以司马光的党羽最多,技巧也最高。他的党羽之一御史丞贾黯,临死时特地留下遗书,请求赵曙一定要称他的父亲为伯父。同知谏院蔡伉,进见赵曙时,跪下来陈述,国家兴亡就在这一称呼,赵曙也深为蔡伉的行为所感动。另三位党羽是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御史范纯仁、吕大防,更是怒不可遏,把欧阳修、韩琦一下子纳人小人系统,请求处斩,以谢天下。当赵曙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坚持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父亲时,司马光的党羽汹汹表示,君子系统绝不跟小人系统和平共事,要求辞职。

这就是北宋王朝发生的有名的“濮仪”事件。本来这是一件小事,怎么称呼由皇家自己决定就行了,根本没有在朝堂争议的价值和必要,但封建士大夫却认为这是一件天塌了似的大事,争论不休。

他们对这件小事争执激烈,而对丧权辱国的军国大事又是怎样的呢?

在和西夏的战争中,北宋王朝在每战必败的情况下,只好谋求和解,正式承认西夏独立。并且每年向西夏帝国缴纳大量银币、绸缎、茶叶等。对这样的军国大事并没有人弹劾和争议,这显示出士大夫没有辨别是非、权衡轻重大小的能力,却有勇于内斗的特点和本质。

时间过去了四百五十多年,到了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结束了他腐朽的一生。也由于他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熄继位。因为朱厚熄是以亲王的身份人承大统的,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大礼仪”事件。这实质是北宋王朝“濮仪”事件的翻版。

“大礼仪”事件的现任皇帝朱厚熄是已故皇帝朱厚照的堂弟,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依人伦常理判断,“濮仪”事件所发生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再次发生,但它竟然发生了。当时正在兴隆的理学家认为,“小宗”人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朱厚熄虽不能作为朱厚照的儿子,但必须作朱祐樘(即朱厚照的父亲,明王朝第十任皇帝孝宗)的儿子,然后“大宗”才算不绝。那就是说,朱厚熄应称伯父朱祐樘为父亲,应称伯母朱祐樘的妻子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母亲为叔母。

当此议论刚一提出,朱厚熄便说:“父母和伯父母怎么可以如此颠倒!”因朱厚熄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早死,他的寡母蒋氏从亲王封地安陆(今湖北安陆)前往北京,走到通州(今通县),听到这个消息时,即拒绝前进。因为她不但当不了皇太后,而且还要失去儿子。

这一次跟“濮仪”事件不同的是,朝中全体官员的见解完全一致。宰相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合著一篇《崇祀兴献王典礼》,自称是万世不易的经典,向文武官员宣布:“大家的行为都要以此为准则,敢有异议的,就是奸邪。”

恰好这时宫中发生大火,杨廷和庄严地指出,这正是老天爷对违犯礼教之徒的一种惩罚,必须要朱厚熄称父亲为叔父、母亲为叔母,老天爷才会宽恕。朱厚熄母子自问不能得罪老天爷,只好照办。但在火灾熄灭后不久,朱厚熄就坚持要恢复正常的称呼,杨廷和用辞职作为要挟,朱厚熄毫不挽留,立即照准。

公元1524年,朱厚熄即位第三年,正式恢复旧称,即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这使卫道士大为震惊,一个个狂奔乱呼,好像到了世界末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尤其激烈,他大声疾呼说:“国家养士,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杨慎的奴性狂热得到响应,大臣王元正哀号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于是朝臣数百人,一齐集合在左顺门外,匍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王元正的表演更为出众,他用拳头擂着宫门,扯起喉咙放声大哭,于是官员们都跟着大哭起来。虽然有宦官奉朱厚熄之命前来劝解,但他们誓言在朱厚熄不改称父亲为叔父、母亲为叔母之前,哭声决不停止。

于是朱厚熄下令逮捕哭声最大的官员一百三十四人,投入锦衣卫监狱,第二天再行逮捕九十余人,全部廷杖,其中十九位官员竟死在廷杖之下。杨慎、王元正幸而不死,但被贬窜到蛮荒边区。

士大夫对此无味的事争执不休,有的人甚至搭上了生命,而对朱厚照即位到死去的十多年间,一心一意寻求长生不老,把朝事只交给奸相严嵩办理的大事一概不闻不问,可见他们麻木到了什么程度。这也证明明王朝已腐败透顶,末日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