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58

第58章 洛阳之河南府城隍庙

程沛岩 李万里

河南府城隍庙位于今洛阳市老城西大街西端北侧,紧邻明清洛阳城西城门。1981年2月被公布为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城隍庙的由来

我国古代称有水的护城壕为“池”,无水的护城壕为“隍”。城隍据说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彪传》,“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这里的城隍指的是城池的本义。《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妙经》中称:“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护国保邦,功施社稷,善救生民……”,又称:“统辖十八司,主管百万神将……,干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之神”。足见城隍的神威之大。

城隍神本来是民间信仰的地方守护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神圣空间,其职掌是守御城池、保障地方治安,在古代中国上至京城下至地方各府州县都有城隍庙祀,城隍神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后来道教将其纳入道教俗神体系,将其职掌也扩大为除凶翦恶、安邦护国、调和风雨、管理亡魂,甚至各级官员赴任,也要到城隍庙宣誓就职,以求得到城隍神的暗中护佑。道士们作道场超度亡魂,也要发“城隍牒”知照城隍,然后才能“拘解”亡魂到坛听调,此俗起源于吴越地区。

据说,三国时代在芜湖就有了城隍庙,但真正见诸正史记载的城隍神祠是在六朝,唐朝初年,城隍尚未列入国家正祀,但各郡县皆祭城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造神年代,在帝王的表彰与提倡下,神灵信仰笼罩社会。传统的城隍信仰,在宋代已列入国家祀典,宋以来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元朝沿袭宋朝制度,至元七年(1270年),在元大都都城建好后,元朝立即在大都城西南“建城隍之庙,设像而祀之”。明清时期在帝王的提倡下,城隍神地位显著提高,并构建起完整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除了传统保障地方、祈福禳灾的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监察社会人事的新职能。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对神灵的封号进行整饰,去掉城隍封爵称号,只称城隍之神,并且规定不许立真神塑像,只立神主。其实,这道命令不久就失效了,地方上城隍庙仍沿袭前时封号。明清时期城隍祭祀的日期一般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这是明太祖钦定的。城隍祭祀次数的增加是为了安抚众多无祀的幽魂,以显示帝王对亡魂的恩惠。

二、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府城隍庙始建年代暂不可考,文献缺乏记载。据今存于庙内的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所立的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文记载:“正德丙寅,章山沈公、来守是邦,顾瞻庙貌颓然,上雨旁风,莫为障蔽,大口无以称事之职,亟力图之,出帑金若干,率所部之响义者,共其役,再阅寒暑,厥上告成,栋宇壮丽,一日改观,足以妥神之灵而慰吏民之望矣。”由此可见,河南府城隍庙至迟在明代初年就已建立。

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120亩,现存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仪门、暖阁、东厢房、六角石柱亭、威灵殿、后殿等建筑。

1.山门:面阔三间,采用石柱支撑,上部为全木结构,多层斗拱,顶部以绿色琉璃瓦覆顶,原来庙内两侧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

2.仪门:为砖筑结构,整体为长方体,台式建筑,设三个拱形门洞。中间门洞较两边宽大,门洞上有砖雕穿云龙纹,门洞上部拱形框为石浮雕二龙戏珠。门洞内壁上有碑石六块,其中四块为:(1)“恭会灶君圣社碑”,大清同治癸酉八月立石;(2)“尝思上古之世未有火化、自燧人……”,同治四年八月初三;(3)“口君圣社碑”,同治七年;(4)“洛邑城关饭口重合灶君圣社碑”,大清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此三通碑分别记录洛阳老城饮食行业祭祀火神并出资维修城隍庙的事件,整个建筑气势端庄稳重。

3.暖阁: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硬山顶,顶部覆以琉璃瓦,檐角上部饰以砖雕麒麟图案。

4.东厢房:有砖木结构四间,采用单坡顶建筑,建筑前有长廊,廊前用木柱支撑廊檐,房顶覆兰瓦,上无装饰。

5.六角亭:为砖木结构,该亭原为木柱,因年久失修,现改为水泥柱,亭顶覆以兰瓦,皆用琉璃兽面瓦头装饰,亭内有重修城隍庙碑一通,亭顶每角檐头皆饰以翻腾的鲤鱼等。

6.威灵殿:是城隍庙的主体建筑,此殿以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该殿始建于清初,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斗拱飞檐,琉璃瓦覆面。大木结构绿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檐下有双下昂三彩斗拱,四面斗拱间皆绘以金色团龙。翼甬挑出较大,四角有擎天檐柱四根,柱基石质鼓型。前檐额枋浮雕变形牡丹,游龙构心,并雕卷草箍头,色彩艳丽,雕刻技艺娴熟,做法独特。正背通体为琉璃高浮雕牡丹花,间雕一昂首龙饰,正中有脊上楼阁。阁楼两侧有狮子花瓶雕饰,上有浮雕龙纹,戗脊下端龙手朝天、仙人张大口。殿顶的四角戗脊上塑有“走尽人”,传说为韩信、庞涓、周瑜、罗成四将雕像,因其四将生前奸短,故上天示惩,使其立于檐角,下临无地,使其走投无路。前檐皆为覆盆式莲花柱础,两侧窗下饰有石浮雕鹿、麒麟、瑞兽、荷花图案,石浮雕构图别致,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殿内原供奉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泥塑判官、速报二神,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十月初一为城隍出巡日,这三个出巡日子,也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扫墓烧冥钱的时间。即将威灵公像抬出巡城一周,并伴有施粥活动,届时场面非常壮观。威灵殿有证据记载的修建纪录有四次:(1)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2)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3)五十年代,由教育部门组织投资修建;(4)1992年4月洛阳市文物商店投资修建。

7.后殿:砖木结构硬山顶两层建筑,青砖砌墙,绿琉璃瓦盖顶,前檐两角均有砖浮雕麒麟一块装饰。

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都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解放前这里十分热闹,香客如云,香烟缭绕终日不断。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怀念孙先生的丰功伟绩,这里曾辟为中山公园,因此将原庙前的西大街南侧城隍庙胡同改名为公园巷,庙后街改名为公园后巷。1930年又改为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建中州路时将其分为南北两段,现今城隍庙南部分包括山门、仪门、暖阁和东厢房,被洛阳市第三十中学所占用;六角亭至中州路南边部分,为现今洛阳市文物复制品公司使用;中州路北边的威灵殿在1992年由原洛阳市文物商店(现更名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接收,修缮后作为经营门市部使用;后殿现为洛阳市第六中学占用。该庙虽然神像已不复存在,但其建筑规模和西进院落仍保存基本完整,依稀可辨当日风貌,是古都洛阳仅存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作者简介

程沛岩,女,1970年出生,现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文博馆员。

李万里,1955年出生,现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