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26706600000005

第5章 孩子的真实世界(2)

在心痛之余,我不禁要问:“到底孩子重要还是赚钱重要?”我们总说要给孩子赚取多点儿再多点儿的财富,但是如果孩子像小英这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那用多少钱能弥补呢?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非常不到位。别说是小学生,就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学校也没有开设什么像样的有关性方面的课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不知道男女为什么有别?区别是什么?不知道怎么来应付发育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这些都为小英式悲剧的发生埋下了苦果。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留守儿童高达5800多万。也就是说像小英的父母那样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亲戚照看,双双去外地打工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非常想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相互照顾,感受亲情温暖。但是他们置身在城市却不属于城市,他们的住房问题、生活保障问题等等都无法解决,何况孩子的上学问题?要把孩子带进城里,留在自己身边上学,那简直难如登天!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下,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的无奈、无助、无望谁又能理解呢?谁不愿意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家里富裕谁会去城里打工?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遭罪谁的心不痛?可来到城里,除了能挣点钱,还能得到什么呢?

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城市,可得到的却是歧视和不公。他们要接受警察的审查,查身份证,办暂住证,还有什么务工许可证呀……办证就需要花钱。而子女上学呢?需要花的钱比城市本地的人还要多,甚至多出几倍。外地的孩子想在当地读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你必须学习成绩好,二是必须交钱。几乎大多地方都是这样运行的。务工子女求学越到了大城市就越难!这是利益的驱使,也是当前社会体制使然!如何通过改革优化并完善社会体制,抚平留守儿童之痛,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无奈的隔代教育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日趋惨烈,使年轻的父母缺少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调查显示,上海目前约六成的儿童由祖父母为主养育成人,在北京和广州,这个比例达到一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接近这个比例。我们不否认老年人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会格外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但是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都已经脱节,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不适合孙儿辈。再者,孙辈是“隔辈人”,疼还疼不过来,哪舍得严管。所以,这些老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就连性格、脾气秉性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儿女面前摆足了威严派头,而如今在孙子孙女面前俯首称臣、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样教育的孩子难免不娇生惯养,养成一些与社会不能和谐共处的毛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不教育孩子,把责任和重担交给了上一辈,让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缺陷,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

如果你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我们对你的无奈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实中还有一些做父母的,却只为了自己能活得更潇洒,也把孩子无情地推给了长辈。我身边就有一个同事,我到学校去接孩子,看到他的孩子跟着爷爷走出校门。我对老人说:你怎么不让孩子的父亲来接呀?老人对我说:他忙,天天上班,没有时间。这位老人哪里知道,他的儿子正在和几个同事在办公室打扑克呢!我还见过这样的母亲,整天以工作为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自己却整天打麻将。是呀,时间都打麻将了,哪还有时间教育孩子呢?他们把孩子推给了长辈,其实就是把孩子推向了教育的深渊。现在是信息时代,孩子们还没有分辨各种信息的能力,在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的引诱下,孩子的头脑变得越来越复杂。年迈的老人又怎么可能掌控得了孩子身心的变化和畸形成长呢?

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表示,在教育孩子身上,和老人们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矛盾。和老人沟通难度很大。在和老人出现分歧和冲突时,82%的年轻父母想极力说服老人,但其中有36%不能说服。有18%的年轻父母不愿意影响和老人的关系或者碍于情面不愿把分歧说出来。73%的孩子表示,当父母和祖辈为自己的事发生争论和吵架时,不知道该听谁的。在此,我郑重地提醒那些家长:还是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吧,全心全力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在为自己积累真正的财富呀。

从农村的留守儿童到城市的隔代教育,尽管生活环境不同,经济条件更有差异,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社会激烈竞争的惨烈,已经让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承受了太多的重压,他们需要关爱,但是缺少关爱。他们还太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往往受到侵害的是他们。我们本来指望社会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亲情的环境。可是孩子们生活得担惊受怕,没有安全感,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呢?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把孩子带到你身边吧,孩子真的需要你。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第五节)哪有快乐的天堂

每天,家长把孩子送进校门,悬着的心算是落下,因为在家长的眼里,校园就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的天堂。既然是天堂,那就应该是快乐的。做家长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快快乐乐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可孩子在校园里真的快乐吗?校园真的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吗?我走访了十多所学校问了100多名学生同样的问题:“你们在学校快乐吗?”18%的学生回答“快乐”,8%的学生犹豫之余默不作答,74%的学生回答“不快乐”。学校里为什么不快乐呢?针对他们回答的理由再结合本人的真实感受,我总结几点:

1.乏味的学习、枯燥的考试

在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几乎只做一件事:先教书再考试,学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做老师的在校园里的流水线就是备课——上课——留作业——批改作业——考试。做学生的在校园里的流水线当然就是预习——上课——写作业——考试。现在的小学生主要学习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小小的年纪就要接受至少四个老师的“轮番轰炸”,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上课学习,下课写作业,总算有个课外活动吧还被科任老师剥夺了。莫说是孩子,就是成人要每天枯燥无味的只做一件事,你会快乐吗?

2.上学时间规定的过早

我们就以冬天为例吧,虽然全国各地学生上学的时间会有差异,但是上下差不了多少。以我所在的家乡霸州来说,小学生到校时间是7点30分,7点50分上晨读,按照这个上学规定的时间,除去孩子在路上占用的时间平均按15分钟算,孩子在家里至少6点50分就要起床。

我们再看看公务员上班的时间,一般政府上班规定的时间是8点30分,9点真正上班就不错。说这个话会得罪人,但事实上银行、邮政、税务等事业单位大概都是9点左右才办公。没有见过哪个大人提出睡眠不足,即使上班犯困也可以找个地方眯一会儿,大人有的是方法。可孩子呢,本来睡眠就不足,早早地来到学校重复着做枯燥无味的事,困得实在受不了了、上课打个瞌睡,被老师发现就不得了,轻则罚站重则叫家长,碰到明白的家长也罢,要是碰到个糊涂的家长那就惨了,保准打耳光或者踢一脚。

3.课间活动只有10分钟

课间活动只有10分钟,试问这时间孩子能干什么?且不说厕所距离教室远近,大家全赶在这短短10分钟去厕所,单单是排队就要占去几分钟,何况还要一来一回?常常有孩子遇上刚刚轮到自己还没上厕所上课铃就响了的尴尬!

教育部门规定:课间10分钟是让孩子们换换脑子劳逸结合的,就是让孩子们暂时放松一下去去厕所或者喝口水什么的,孩子在课间几乎没有时间玩耍。即使玩也玩不痛快,为此,我看到很多学生下课根本就不走出教室,在座位上随便做点什么,时间也就打发了。

在此,我很想建议那些上课容易拖堂的老师:上课前要把自己的课堂教案准备充分,把课要提前备好,做老师上课拖堂是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证明你授课能力不行,另一方面证明你自私没爱心,抢占孩子仅有的十分钟,情何以堪啊!

4.形同虚设的课外活动课

课外活动课,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学生进行课堂之外活动的课,可以老师指导,也可以学生自行组织,所进行的体育、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活动的代名词。

如果我们走进教室,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的课程表中显示,每天至少有一节课是课外活动课。可有多少个学校能够切实做到呀?我从老师到主任再到校长,所在的每一所学校都没有切实做到。学生的活动课被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霸占”了,要么讲新课,要么成了练习课,要么成了作业课。其实上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教师占用学生的活动课,上级部门每年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都督导检查,可有些学校领导认为:课外活动课整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呢,让学生活动多浪费呀,哪如让学生上新课或写作业有价值呀,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学习,与学习无关的免谈。于是,便想方设法地占用了。

5.体育课也叫停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1年7月份,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通知上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然而,因为师资问题,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根本就无法实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是健康的保证,健康要是没有了什么都是零。很多小学如果任课老师请假了,体育老师就会停课,替补科任老师上文化课,如果文化课老师欠缺,你就是体育老师也要叫停,必须去教文化课,这可不是个别现象。

记得有一天我问女儿:“女儿,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女儿回答:“我最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呢?”女儿说:“因为体育课一周才上一节,我们班的很多学生就喜欢过星期五,因为星期五有体育课。爸爸,如果天天都是星期五该多好!”

孩子们的天堂不在校园,可孩子们天堂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