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卖烧饼油条的赵老汉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十贯铜钱被偷,赵老汉告到了县衙。刘基带领衙役来到作案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破绽。刘基查访四邻,也一无所获。刘基怀疑是老汉的邻居所为,但没有证据。于是刘基设下一计,请君入瓮。
刘基派衙役贴出告示,召集赵老汉周围五百步以内的乡邻开会,商议接济赵老汉之事,至于案子,先暂时告一段落。等到众乡邻到齐时,刘基在院内放了一口水缸,让大家投币捐赠。众乡邻在投币时,赵老汉的邻居李五,却神色慌张,被刘基一眼发现。他仔细拷问李五,并派手下搜李五的家,找到了赵老汉丢失的铜钱事情果如刘基所料,案犯正是李五。
刘基由于断案如神,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刘青天”。
然而,在腐朽的元末社会,刘基纵使有将相的才干,也难于施展。
二、怀才不遇
兀朝统治者在中原一直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民众划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第四等为南人,即原南宋王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刘基正是南人的后代。由于出身卑微,他在官场上难免受到排挤和打击。
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刘基在复审一起人命官司时,发现有重大冤情,便推翻了原判决。这一行为引起了蒙古官僚的不满,后者联合当地蒙古劣绅诬告刘基“图谋不轨”。刘基受到处罚,被降职,调往行省担任管理簿书文件的掾吏。第二年,又因与上级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随后虽然当了一阵江浙的行省考试官,又因为弹劾御史失职,遭致忌恨,只好再度辞职。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元朝统治者为了镇压方国珍叛乱,再次起用刘基,官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当时形势有利于元军,方国珍兄弟见形势对自己不利,请求朝廷招抚。对此,刘基极力反对,认为对方氏兄弟姑息纵容将会后患无穷。方国珍非常怕他,暗中派人送重金贿赂刘基,但刘基严辞拒绝。方国珍见收买刘基不成,转而向朝中重臣进行贿赂,这一招果然奏效,朝廷下了安抚令,而刘基反被扣上了有损朝廷仁义形象的罪名。随后,朝廷又撤了他的公职,将其关押在绍兴府达三年之久。
而此时不听刘基劝说被招抚的方国珍却在暗中招兵买马,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之后,再次起义。江浙行省深知方国珍十分惧怕刘基,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起用他。刘基率领自己招募的“义兵”一举击败了方国珍。因镇压叛乱有功,刘基被江浙行省提拔为枢密院判、行省郎中,但此举却遭到歧视汉人的朝廷官员的反对,最终只给他分配个总管府判的虚位。明升暗降,夺了他的兵权。
一心报效朝廷却不被朝廷重用的刘基,对元朝统治者已彻底绝望,于是弃官回家。
作为一个封建臣子,刘基当然不甘心自己的文韬武略被埋没,然而生不逢时,元朝统治摇摇欲坠,再为它效力可谓死路一条,饱读经史、遭尽仕途艰辛的刘基干脆采取静观其变的办法。他一面训练乡兵,防备方国珍前来进犯,一面发愤着书,写成了《郁离子》二卷十八章,以明心志。三、着《郁离子》
在王从“卫元”向“反元”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刘基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思想,通过总结元末统治失败的经验教训,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郁离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郁离子》书名的含义,是文明盛世的治国方略,“郁离若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
《郁离子》共两卷十八章,有一百九十五篇传世之作。其内容涵盖各个方面。这是一本以寓言故事为主的散文集。郁离子是作者假托的理想人物,刘基借郁离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基此后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时所用的计策,都与《郁离子》阐述的思想一脉相承。
针对元末的社会动乱,刘基认真分析了其根源,认为统治阶级的暴政是导致四方动乱的罪魁祸首。因此,他在《井田可复》里提出“以大德戡大乱”,认为应该施行德政才能治民于乱世。对人民只有实行仁政,否则苛捐杂税将会逼民造反。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富有民本主义色彩的建议,即恢复井田制,使人民能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
刘基虽然主张宽以待民,但对犯上作乱者绝不姑息。他认为恩威并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味宽纵就是让坏人心存侥幸,等于教唆人犯罪,宋、元就是因此而失天下的,因而刘基坚决反对对反叛者招安。
刘基对人才的使用也极为重视,在《郁离子》的很多篇章中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他在《使贪》中提出用人之长;在《姑苏围》中提出要守信于民等等。
刘基的这些主张都是针对元末时弊有感而发的,颇能正中要害。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极高,将它视为一本包治百病的奇书,认为从中不仅能审察古今的成败得失,还能推测人世的吉凶祸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郁离子》仍不失为一部文采斐然,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好书,其中的着名散文《卖柑者言》,揭露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华而不实的人,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知遇明主
刘基审时度势,认为在元末起义的各路英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就大业的只有朱元璋一人。
早在刘基第一次辞职时,他就有这一看法。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之后,刘基更认为朱元璋能成就大业。但那时他还是元朝的臣子,虽然有心投奔,但又不想落草为寇。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第二年,朱元璋设立中书浙东行省,把势力范围扩张到刘基老家。而此时刘基已躲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朱元璋早知刘伯温谋略过人,有意请他出山,于是派刘基的旧友孙炎出面进行劝说,刘基还是犹豫不决。孙炎便写了一首长诗送与刘基,反复申明利害。早已归顺朱元璋的好友陶安、宋濂也都写信赠诗刘基,告诉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劝他出山辅佐。刘基的老母目睹此情此景,也劝他弃暗投明。刘基也深感此时出山,时机成熟,于是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十岁的刘基离开青田,去应天辅佐新主朱元璋。
五、决胜千里
刘基到了应天,一见到朱元璋就呈上了自己所着的《时务十八策》,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形势,探讨灭元建国的方针大计。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并将刘基待为上宾,留在自己的卧室,商讨机密大事。朱元璋自从得了刘伯温,如虎添翼,军事方面节节胜利。
一开始,朱元璋受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左右包围,论财力比不过张士诚,论兵力敌不过陈友谅。而陈友谅又在朱元璋上游一带,袭击朱可谓易如反掌。朱元璋受到两方威胁,十分焦虑。刘基分析形势,建议他不可两方出击。张士诚目光短浅,不足为惧,只有陈友谅兵强马壮,势力大,他才是真正的敌人,应该集中兵力,先除掉陈友谅。刘基的这番建议鞭辟入里,避免了朱元璋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朱元璋用刘基的计策,大获全胜。
两年后,陈友谅再度来犯,气势汹汹。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惟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认为他一定有别的打算,便将他召入帐内。刘基建议朱元璋将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斩首,以振军心。敌人现在士气虽旺,但骄兵必败,不足为惧。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采取诱敌深入、中途伏击的办法,一举获胜,二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附近的龙兴将领胡廷瑞要求投诚,不过仍要求统率自己的部下。朱元璋对此不知所措,一时难以答应。刘基急中生智,从后面踢了一下朱元璋的椅子。
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胡廷瑞的请求。结果胡廷瑞投降以后,其他的汉将见此,也都跟着投降了,江西几个郡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拿下了。
刘基常常能料事如神。张士诚进犯建德时,守将李文忠打算奋力迎击。刘基劝阻了他,告诉他敌兵三天之后一定撤退。等他们撤退后,再行追击,就能全歼他们。李文忠就照刘基所言,按兵不动。三天以后,刘基登上城头,看看远处说:“贼兵撤退了!”大家抬头一看,张士诚的兵营还戒备森严,鼓声阵阵,不像撤退的样子,所以不敢进攻。刘基几番催促,等部队赶到一看,才发现是一座空营,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兵。于是刘基派兵追击,大获全胜。
刘基不仅计谋出众,而且眼疾手快,多次救了朱元璋的命。
有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战。陈友谅看见朱元璋亲自督战,打算派人炮轰朱元璋所乘舰船,把他炸死。多亏刘基心明眼亮,催促朱元璋赶快换舰。朱元璋刚登上另一占舰,那艘舰就被炸得粉碎。陈友谅自以为朱元璋必死无疑。谁料朱元璋又突然从别的舰船里冒出来了,并指挥军队,大举反击。陈友谅的军队大惊失色,阵脚大乱。几天后,双方在湖口交战,陈友谅终因寡不敌众,仓皇逃窜,途中被乱箭射死。
陈友谅一死,武昌随即归降。以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成就大业,都遵照着刘基的战略构思。
六、治世能臣
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了大明朝,其中刘基功不可没。而明朝建立后,刘基更为明朝的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
南京钟鼓楼明刘基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善于利用皇帝和百姓的迷信心理制造舆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据说,有一年全国大旱,眼看就要陷入饥荒。刘基向皇上建议处理冤狱,皇上命刘基主持平反活动。皇上的命令刚下达,天就下起了大雨。刘基忙进言说,这是老天对法制严明的奖赏,于是建议朱元璋制定法律,制止滥杀无辜。朱元璋听了他的建议,很快就颁布了律令,这就是《大明律》。
这时的朱元璋对刘基最为信任,可以说言听计从。刘基就趁热打铁,又建议朱元璋根据古时候的军屯法和府兵制,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雍平时屯垦,有战事的时候就从军。他们的编制由朝廷统一管理,这样既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安定地方,又能增加兵源,集中兵权。后来证明,军卫法的确在朱元璋统一疆域、巩固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刘基虽然德高望重,但却不贪高官,朱元璋几次想让他当丞相,他都推辞不肯接受,说自己是小材,不能大用。然而对当朝丞相,刘基又能不卑不亢,如果其犯了错,刘基就与他分庭抗礼,这让丞相李善长非常不高兴,几次想陷害他。但是当别人诬陷李善长时,刘基却却在朱元璋面前说他好话,为他辩护,可见刘基心之胸宽广。
在用人方面,刘基向来眼光犀利,能够知人善任。李善长被罢免丞相后,朱元璋想任用杨宪为相。杨宪与刘基关系一直不错,刘基却不同意,认为杨宪虽然有才华,但却没有肚量。做丞相的人,凡事都应主持公正,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因素,而杨宪就不是这样。后来杨宪当了丞相之后,果然因偏袒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而犯了大错。
刘基因为做人太讲原则,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刘基在盛夏祈雨时在祭坛下杀了人,李善长马上把此事向皇上汇报,说这是大不敬,其他怨恨刘基的人也都跑来向皇上诉苦,诬告刘基。
而此时,朱元璋按刘基的建议办了一件事却没有办好,正心存不满,加上刘基的老妻刚死,刘基一再请求告老回乡,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放他走了。
刘基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因为不近人情得罪了不少权贵,加上洪武元年,他放着丞相的高官不做,使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他有些不满,而那些怨恨他的小人正好落井下石。
刘基曾上书给朱元璋说,福建北面有一个叫谈洋的空地,走私的盐贩和海盗都窝集在那儿,方国珍也是从那儿起兵的,应该设立巡检司加以管制。碰巧当地发生了逃军叛乱,地方官吏害怕上司降罪,就没敢上报。刘基就让儿子刘琏向皇上禀奏了这件事,但奏章没向中书省汇报。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却认为刘基目中无人,对此很不高兴,加上刘基以前曾在皇上面前批评过他,他就想陷害刘基。于是胡惟庸和地方官吏勾结起来,让他们上书诬告刘基,说谈洋这块地有王者之气,刘基想把墓地建在这里,因为当地百姓不同意,刘基就请求设立巡检司驱逐他们。朱元璋是个极其迷信的人,听完这些话念念不忘,于是就削夺了刘基的俸禄。
不久,胡惟庸升至右丞相,朱元璋对刘基就更疏远了。胡惟庸假装与刘基和好。1375年,刘基生病的时候,胡惟庸带上大夫前来探望。刘基吃了他送的药,结果中毒,病势加剧,不治而卒,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前告诉儿子刘璟:“治理国家,要有张有弛,德政与严政循环交替,如今我们国家应该施行德政、减轻刑罚,才能保住和享有万代基业。各个地方的险要地段应该和京城的军队有联络。我想做个遗表,但胡惟庸当权,皇上是不会采纳的。等胡惟庸犯案败落后,皇上一定就会想起我了,如果他问起什么,就把这些告诉他。”
果然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就犯了案。朱元璋追悔莫及,于是颁布诏令,让刘基子子孙孙世袭诚意伯的爵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