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又称黄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她是元代杰出的女纺织技术革新家。
黄道婆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劳动者家庭,很小就帮助母亲纺棉织布,练出了一套好手艺。她听过母亲讲的很多神话故事,幻想能得到一台神仙赐给的织布机,要织多少,就能织多少。这样,就能减轻母亲的劳作,也能帮助邻居们。
幻想终归是幻想,神仙没有赐予什么织布机,生活倒是一天比一天困苦了。家庭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便给一个姓赵的人家当了童养媳。婆婆是个守财奴,整天让小小的她干重活,天真没有了,幻想没有了,有的只有疲倦和不尽的伤心。她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逃到了尼姑庵,得名黄道婆。以后她几经周折,到了海南,跟黎家姐妹们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自食其力。就这样,黄道婆在海南生活了30年。
落叶归根,人思故土。尽管黄道婆幼小在故乡受尽了辛苦,但还是时刻不忘养育她的故土和乡亲们的困苦生活,决心回家去。
回到家乡的时候,父母早已过世,恶婆婆和丈夫也迁居到外地了。她决心把海南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传给大家。她找到工匠按着海南的纺织机的样子,先做了一台“轧花车”,“轧花车”制好后,投入使用,车轮一转果然脱出了棉花籽。可是轧过的棉花中还夹着许多棉籽。她反复琢磨,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海南黎寨是木棉,棉花桃大,棉花籽也很大,而家乡的棉桃小,籽也小。她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一种新的“轧花机”,这种“轧花机”能将个小籽小的家乡棉桃中的棉籽全部轧出,一天能轧出七、八斤棉籽,提高工作效率4倍。她为了使每台弹棉机每天弹出更多的棉花,改进了弹棉机,把一尺长的弹棉竹弓改成绳弦大弓。操作起来,既省力,又比从前弹的棉花多。在平时生活中,她发现劳动时手的用途比脚和腿的用途多,而且具体的操作都在手上,于是她想,如果能将手的操作改为脚的操作,就能腾出手来,将手运用到别的操作程序上,从而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后来她把单锭手摇纺车改为多锭脚踏纺车……这一整套技术的改革及成果的应用推广,使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所出织物——“乌泥泾被”等,行销远近,成为江南棉织业中心。时有“淞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谚。黄道婆死后,乡人怀念她,尊她为黄娘娘,建有“先棉黄道婆祠”。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的热心,她的探索,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我们要大胆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