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12

第12章 地理篇(2)

加勒比海的四周几乎被中南美洲大陆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所包围,西北通过尤卡坦海峡与墨西哥湾相接。它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400千米,面积约为26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湾并称为“美洲地中海”。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国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个海中,沿岸国达两位数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两个。地中海有17个沿岸国,而加勒比海却有20个,包括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南美的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联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

加勒比海平均水深2490米,是南北美洲的航行要道。1914年巴拿马运河凿通后,这里更处于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的要冲。

加勒比海的海水盐度适中,海洋生物丰富,盛产金枪鱼、沙丁鱼等鱼类,是拉丁美洲的三大渔场之一。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岛屿最多的海

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是克里特和希腊早期文明的摇篮。它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之间,长611千米,宽299千米,面积21.4万平方千米。东北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南至克里特岛。其间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海。由于岛屿众多,过去亦名群岛海。大部分岛屿多岩石,十分贫瘠,北部岛屿一般比南部岛屿树木繁茂。

爱琴海的海岸线曲折,有无数海湾、港口和避风小港。最深处在克里特岛东面,达3543米。盛行北风,但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有时刮温和的西南风。希腊半岛与埃维亚岛之间的海潮以凶猛多变闻名于世。表层海水夏温达24℃,冬温度10℃。在490米深处,温度波动在14℃—18℃之间。

从黑海流向爱琴海东北的大量低温水流,对爱琴海的水温产生一定影响。黑海水流含盐量少,降低爱琴海海水的咸度。海中缺少营养物,故而生物稀少。但海水清澈平静,温度很高,因而有大量鱼群从其他地区游来产卵。

最咸的海

红海是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海。由于红海中繁殖着大量红色海藻,因此那里的海水看起来是红棕色的,红海便因此而得名。其北部含盐度达41‰—42‰,南部约37‰,深海底个别地点可达27‰以上,这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红海里也可以躺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的原因。

造成红海含盐度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北回归线横穿海域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带控制,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200毫米。两岸没有常年河流注入,得不到淡水补充;海域呈封闭状态,唯一沟通大洋的曼德海峡,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水体交换受限制。

科学家还在海底深处发现了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愈来愈高。因此,红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最大的风浪区

好望角是指南非开普敦省西南部、开普半岛南端的多岩石海岬。好望角多暴风雨,海浪汹涌,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1939年这里成为自然保护区。

好望角的发现与一场风暴有关。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巴托罗缪·迪亚士,奉国王若奥二世之命,带领两艘小船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期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世界的“新航线”。当他们在迷途中寻找失去的陆地时,无意中发现了好望角,并且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

迪亚士想继续东进,但遭到海员们的一致反对,被迫返航。当他们再次绕过好望角时,遇到了更为恶劣的天气。他们决定将这个非洲最南端的风险境地称为“风暴角”。然而他们的国王反对这个不吉利的名字,他认为此岬角的发现,给他扩大疆土带来美好的希望,故命名为“好望角”。

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为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一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好望角的终年狂风巨浪是怎样形成的?这与好望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只有非洲的好望角、南美洲的合恩角,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位于这里,其他几乎被三大洋的南部海域所环绕,构成一个封闭的水圈通称为南大洋,这里终年西风劲吹,风暴频繁。在夏季也是西风咆哮而过,冬季更是寒风凛冽,常年的西风把海水也驯服得环绕地球由西向东奔驰,形成了著名的“西风漂流”。

形成巨浪主要是地球自转对气流的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使西风变得强烈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纬度的温差大。向极地或向赤道航行一天,就会明显感到冷暖的差异,这是由于低纬度的能量在向两极输送中,相当大的部分要消耗在中纬度地区,同时极地冷空气不停地向南侵袭,在这两股冷暖差别较大的气流夹击下,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风力最大的地区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

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0℃,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20℃——35℃;寒季时,沿岸地带为—20℃——30℃,内陆地区为—40℃——70℃。1967年初,挪威在极点附近测得零下94.5℃的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95℃——100℃的低温。

最大的暖流

在浩瀚的海洋上,奔腾着许多巨大的洋流,它们在风和其他动力的推动下,循着一定的路线周而复始地运动着,其规模比起陆地上的巨江大川则要大出成千上万倍。而所有的洋流中,有一条规模十分巨大,堪称洋流中的“巨人”,这就是著名的墨西哥湾暖流,简称为湾流。

湾流的规模非常宏大。它宽60—80千米,厚700米,总流量达到7400万到9300万立方米/秒,比世界第二大洋流——北太平洋上的黑潮要大将近1倍,比陆地上所有河流的总量则要超出80倍。若与我国的河流相比,它大约要相当于长江流量的2600倍,或黄河的57000倍。

墨西哥湾暖流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暖流,是因为它由大西洋东北信风暖流,即北赤道暖流和东南信风暖流即南赤道暖流的一部分组成。北赤道暖流在西印度群岛附近称安的列斯暖流,南赤道暖流在巴西东海岸的布朗科角,被分成两股,其中北股沿圭亚那海岸北上,流入加勒比海,称圭亚那暖流,到达佛罗里达半岛称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和佛罗里达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过纽芬兰岛称为北大西洋暖流。

由于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使欧洲中纬度年平均气温大大高于同纬度地区,而在南大西洋的中纬度,气温就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印度洋和太平洋。

最大的寒流

洋流是海洋中沿水平方向有规律地、稳定地流动着的巨大水体,也称之为海流。它有冷、暖之分。

环南极洋流,是在西风推动下,海水自西而东环绕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间的广阔海域流动的洋流,属寒流。因为不受大陆的阻拦,随风漂流,所以又称西风漂流。它宽约300—2000千米,表层流速为0.9—1.9千米/小时,相当于墨西哥湾暖流流量的8倍以上。因此西风漂流是世界大洋中规模最大的寒流,也是最大的洋流。

最深的海沟

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但是它不在海洋的中心,而位于大洋的边缘。世界大洋约有30条海沟,其中主要的有17条。属于太平洋的就有14条,且多集中在西侧,东边只有中美海沟、秘鲁海沟和智利海沟3条。大西洋有2条(波多黎各海沟和南桑威奇海沟)。印度洋有1条,叫爪哇海沟。

海沟的深度一般大于6000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在太平洋西侧,叫马里亚纳海沟。它的最深点——查林杰深渊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位于北纬11°2l’,东经142°12’。如果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移到这里,将被淹没在2000米的水下。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千米,平均宽69千米,以近乎壁立的陡崖,深深地切入大海的底部。主海沟底部有较小的陡壁谷地。1951年,英国“查林杰8号”船发现了这一海沟,当时探测出的深度为10836米。此后,这一数据不断被新的纪录所修正。

海沟的剖面形状像是一个英文字母“V”字,但两边不对称,靠大洋的一侧比较平缓,靠大陆的一侧比较陡峭。靠大洋的一边是玄武岩质的大洋壳,这里的地磁场成正负相间分布,清楚地记录着地磁场在地质史上的变化;在靠大陆的一边,则是大陆地壳,玄武岩被厚厚的花岗岩覆盖,没有地磁场条带的异常表现。

这说明沟底是大陆与大洋两种地壳的结合部,两者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因大洋地壳的密度大、位置低,又背负着既厚又重的海水,作用的结果是顺势向大陆地壳下俯冲,同时使陆壳抬升弯曲成岛。这就是海沟为什么多半与岛弧伴生的原因。岛弧在大洋地壳的推力作用下不断升高,因此靠陆地一侧的沟坡也必然变得陡峭,形成了现在的面貌。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表现为火山和地震。

最长的海底山系

大西洋底部存在的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这个最大的海底山脉即中央山系,以S形纵贯大西洋底部。从格陵兰南部一直延伸到南极洲。

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

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千米的中央山系,又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千米。

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山系相连。东太平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山系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半。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2千米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年到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最大的海湾

海洋吞噬大陆,或是大陆吞噬海洋,结果会在大陆边缘形成许多海湾。在世界范围内,总面积在100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海湾有4个,而超过200万平方千米的只有印度洋东北部的孟加拉湾。

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之间,孟加拉国就在它的北岸。它的总面积达217.3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586米,水温在25℃—27℃之间。发源于我国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是雅鲁藏布江)从北部注入湾中,形成了宽广的河口。湾内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沿岸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重要港口。

孟加拉湾的陆架,宽为161千米,以北部和东部为较宽,向海一侧陆架的平均深度为183米。陆架大部分由砂组成,向海一侧多为粘土和软泥,有好几处被一些海底峡谷切割。其中有恒河峡谷,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外方,深达732米;安得拉、克里希纳和马哈德范等峡谷分布于该湾的西边缘。

孟加拉湾的深海盆大致呈“U”字形,深度达4500米。盆底有两个特征:北部有很直、长达5000千米的由陆架沉积物冲积而成的恒河三角洲。三角洲分布着树枝状的沟渠(扇谷)。借此,沉积物可以运移到较远的深海盆。

孟加拉湾的表层环流受季风的强烈影响。春、夏两季,潮湿的西南风引起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秋季和冬季,受东北风的作用转变为反时针方向环流。由于孟加拉湾的地形效应,导致了各种作用力的聚焦,因而,潮差、静振和内波等现象均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