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65

第65章 艺术篇(4)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年),生于德国波恩市,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11岁辍学,13岁任宫廷乐队羽管键琴手,14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做《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

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虽然这些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它们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他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可能再有所进展,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中。法国大革命前不可设想一位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写于1800年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一个新世纪的黎明,显示出与古典时期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所作唯一歌剧《菲岱里奥》消耗精力比其他作品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剧作曲家,但他创作了歌剧的最伟大的杰作。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

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某些慢乐章有德国人称之为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后者是贝多芬的最伟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颂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写成的。

最著名的神童作曲家

最著名的神童作曲家莫扎特是奥地利人,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位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间,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一些有名的作曲家,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比起长寿而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最早出现数字简谱的国家

数字简谱最早出现于法国。

17世纪,法国天主教“芳济各”教派的僧侣苏威地是最先正式提出数字简谱的人。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教群众歌唱宗教赞美诗。

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深深感到五线谱记谱方法的复杂,造成了群众在音乐学习上的困难,便大声疾呼简化记谱方法。

1742年,他在法兰西科学院作了报告,提出了他的数字记谱制度;又在《论现代音乐》一文中,具体地阐述了这套数字记谱制的内容;1767年,又把它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中。但是,由于音乐界许多专业人士的反对,数字简谱未能见到实施。

后来,数学教师加兰把简谱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接着是他的一个信徒帕里斯,最后是谢维医生,他们把整个制度加以系统地组织,编书成册,并通过大办群众合唱团,大力推广。

这个记谱制,在法国就被称做“加兰—帕里斯—谢维记谱制”,很受群众欢迎,并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最早运用舞谱的国家

舞谱是舞蹈的书面记录。舞谱在中国应用很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已开始用一些专门词汇记录舞蹈动作,如在敦煌石窟中发现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它用“据”、“摇”、“送”、“舞”等词记录舞蹈的动作。宋代德寿宫的舞谱则用“雁翅儿”、“龟背儿”、“海眼”、“回头”等术语记录舞蹈动作和队形。明代朱载堉著有《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著作。

西方最早的舞谱出现在17世纪。1671年左右,法国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博尚发明了一种书面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即舞谱。博尚申请了专利,当时法国最高法院批准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但没有对这项发明作出任何评价。有人认为,古罗马也使用过一些符号记录舞步,不过,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西方的现代舞谱有匈牙利拉班的“拉班动作记谱法”、英国贝奈许夫妇的“贝奈许记谱法”和色腾的“色腾动作速记法”等。

最早出现霹雳舞的国家

霹雳舞是由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迪斯科舞逐渐演化和创新而成的。50年代初期,电子工业迅速崛起,人类脑力负荷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过分紧张和压抑,迪斯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放松紧张心理和消除疲劳的自我娱乐活动应运而生的。

迪斯科音乐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变动意识强烈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既不能表现人类的智慧,也不能带来美的享受。于是,美国一名叫约翰的黑人标新立异,率先在街头跳起了既有迪斯科节奏,又能反映一定生活内容的“霹雳舞”。

因此,当初把霹雳舞称作“街头舞蹈”。霹雳舞不仅具有闪电般的节奏,雷鸣般的速度,有一种强烈的、冲破框框的竞技要求和千变万化的节奏感,舞的动作也大都是扭曲变形、痉挛、夸张式的。

同时,霹雳舞还揉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犷、现代迪斯科的节奏和芭蕾的韵律。霹雳舞能使人体全身关节、肌肉、韧带得到活动,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劳和健身的效果。

演出时间最长的芭蕾舞曲

《睡美人》是世界上演出时间最长的芭蕾舞曲。

《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佩罗的童话,是一部带序幕的三幕舞剧。1890年1月15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举行了首演。这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二部舞剧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与彼季帕的首次合作。

自1881年起,担任马林斯基剧院院长一职长达18年之久的符谢沃洛日斯基崇尚法国宫廷艺术,希望能够亲自创作一部神幻芭蕾舞剧,再现法国宫廷芭蕾的风采。1888年,符谢沃洛日斯基致函柴可夫斯基,希望他为舞剧《睡美人》创作音乐。

当时柴可夫斯基虽已在交响乐创作领域小有名气,但因1877年其首部芭蕾舞作品《天鹅湖》的首演遭到失败,对芭蕾音乐创作颇感心灰意冷。所幸符谢沃洛日斯基坚持认为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天才作曲家,给他寄去了自己已经撰写好的《睡美人》脚本,对其进行说服工作。符氏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柴科夫斯基终于为其打动,答应为舞剧《睡美人》作曲。

柴可夫斯基接受邀请后,符谢沃洛日斯基马上邀请彼季帕为这部新舞剧设计舞蹈。符谢沃洛日斯基本人不仅为这部舞剧编写了脚本,而且还亲自设计了舞剧的布景和服装。在这部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三人紧密无间地合作。

在符谢沃洛日斯基脚本的基础上,彼季帕为作曲家拟定了一份周密的《睡美人》结构计划,明确展示了这部舞剧的情节线索、主要人物的性格,对其中每段舞蹈的小节数、节拍和速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柴科夫斯基根据这个结构计划写出音乐,随后彼季帕再根据音乐设计舞蹈场面。这种合作方式使舞剧《睡美人》的音乐和舞蹈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睡美人》的剧情大致如下:皇宫正为摇篮中的公主奥罗拉举行洗礼仪式,妖婆卡拉波斯突然闯进,她因未被邀请而怒不可遏,诅咒公主成年之日手指将被纺锤刺破而死。公主16岁时,国王为她举行盛大舞会,妖婆卡拉波斯乘机将纺锤献给公主,奥罗拉无意中刺伤手指,昏厥在地。紫丁香仙女赶来相救,施魔法使整个王国沉睡百年。王子弗洛瑞姆德在森林里打猎,受紫丁香仙女指引来到城堡,见到公主安详地躺在床榻上,王子轻吻公主,使沉睡了一个世纪的王国苏醒过来。两人举行了盛大婚礼。

舞剧《睡美人》场面富丽堂皇,演员阵容庞大。彼季帕巧妙运用群舞、双人舞、独舞以及哑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使该剧尽显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的风采。虽然1889年1月2日俄国沙皇观摩该剧彩排后并未留下满意之言,但该剧首演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由于原始版舞剧布景耗资巨大,投入演员人数众多,上演难度较高。

《睡美人》对西方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39年尼古拉·谢尔盖耶夫的改编版《睡美人》在维克·韦尔斯芭蕾舞团(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上演;1960年,原俄罗斯芭蕾舞团著名演员尼金斯卡又为蒙特卡罗的芭蕾舞团推出了新的编舞版本。近几十年来,仅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就陆续有多个版本问世。

最早的探戈舞

探戈舞,它的步伐刚劲有力,进退成直线,节奏顿挫有致,被称为舞中之王。

大约1880年,探戈舞由布宜诺斯艾利斯下层的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变而来。到了20世纪初期,探戈舞才开始被社会公众认可,1915年,这种舞风靡欧洲上层社会。

早期的探戈舞活泼欢快,到大约1920年,音乐和歌词都变得忧郁感伤,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满活力变为平稳的交际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为阿根廷的标志之一,和足球、烤肉列为本国人民的三大爱好。

芭蕾舞的最早起源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18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每当结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大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贺或助兴。

芭蕾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的玛格丽特小姐和凡尔赛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时,这场芭蕾舞的音乐乐谱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年)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学校现在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脚的五个位置和一些优美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得到确定的。

在皇家舞艺大师博尚和音乐家贝弗及吕利的大力提倡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重要性大增。于是芭蕾变成了许多新的宫廷舞的来源。诸如:加沃特舞曲、巴斯皮耶舞曲、布雷舞曲、里戈东舞曲等。

在这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吕利于1653年开始参加法国宫廷的芭蕾活动而达到高潮。他当时正与莫里哀合力制作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1760年发表的《小绅士》,可算是这类舞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应用于他所作的歌剧中,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和拉莫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夹杂有墨西哥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风趣。这当然和他的个性与背景有关。

英国方面又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当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与“革新”的争论、“严格”与“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与“标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与“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观念在21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最早的哑剧

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每逢盛典和喜庆等重大节日,人类的祖先就模仿狩猎、采摘等活动,表演一种只舞不言的原始舞蹈,为节日助兴,这就是哑剧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