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马蹄声声,烟尘弥漫,复杂纷乱的战争促进了服饰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一位改革家,胡服从此盛行。
古代中原地区的汉人习惯将域外称为“胡地”,将异族人称为“胡人”。与赵国相邻的两个异族是东胡和楼烦,这两个民族善于骑射,经常骚扰赵国的边境。战国当时用战车打仗。战车在广袤的平原上能发挥威力,但在崎岖不平的山谷,可就没有用武之地了。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灵活无比,一人一骑,手执刀箭,神出鬼没,对赵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与东胡和楼烦的征战过程中,赵国一直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定改革,向胡人学习骑射。但是将士们的衣服宽大、累赘,根本不适合骑马,骑射技术也就无法得到施展。因此,赵武灵王决定推行服饰改革,改穿胡服,把裳去掉,改成合裆长裤,上衣是紧身合体的窄袖短衣。
虽然赵武灵王提出的改革主张非常新潮,也提高了士兵们的骑射技术,但是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保守大臣们和他叔叔的极力反对。因为,在中原地区,深衣是当时的主流服饰,人们特别喜欢穿这种款式的衣服。而且当时的裤子只能当内衣穿,不能外穿的。在那个时候,即使是那种撩起下裳、偶尔露出里面的裤子的人都会被认为很没有礼貌,赵武灵王竟然要把“内裤”完全暴露出来,这简直就是犯了大忌,当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了。但是,赵武灵王不顾他们的反对,矢志不渝,主张“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使其用”,义无反顾地推行起胡服。赵武灵王不仅改进了本国的深衣,而且还引进了胡人的靴子、帽子、带子(腰带)、有利于骑马的长裤、长仅与上身齐的上衣等等。赵国采用的这些服饰,极大地方便了作战,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赵国的腰带有哪些特点?赵国的腰带是用皮革制成的,皮带上有小孔,带头装一金属环扣,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用扣针固定,不易散开。并且,在腰带上还附有铸镂各种纹饰的金属牌饰。在牌饰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具,铰具上结有带钩,随身要用的东西就可以挂在腰带上。战国时期的带钩有什么特点呢?
战国时期的带钩用料十分讲究,有些是用玉做的,也有用金、银、铜、铁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做工非常精细,有雕镂花纹、镶嵌绿松石、错金嵌银等。当时的带钩形状大部分为S形,下面有柱。柱的式样各不相同,有动物形、琵琶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大开眼界
考古时发现的战国时的带钩有:金带钩,长10厘米,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长18.4厘米,中宽4.9厘米,1951年11月河南省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交龙金带钩,长7厘米,重56克,1965年2月江苏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兽形金带钩,长12厘米,重275克,1965年2月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出土,南京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