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28

第28章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2)

一个外国游客去了法国,路过一处花园,看到花园里的植物修剪得非常齐整,整个花园都有别样的美丽与生气。她心生羡慕之情,找到花园的花匠,希望能够高薪聘请他,为自己整理花园。老花匠温和地摇摇头,拒绝了她的请求。

游客有点纳闷,自己开出的酬金非常高,远远超过在这里的花匠,为什么老人不愿意呢?同去的导游说:“你知道这位花匠是谁吗?他就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你说他会不会在意你的高薪?”游客惊呼:“为什么一个总统会做花匠?”导游说:“进退得宜,不正是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吗?”

人们无法理解某些叱咤风云的人,为何能够忍受失去权势,失去昔日的风光,或者功成身退,或者及早抽身,甘愿做一个普通人。其实,这些人经历了最多的东西,更明白做个普通人,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分。

政坛风云变幻,风光都是一时,有人惨淡收场,有人步步高升,最好的结果就是急流勇退。像故事中的密特朗总统,退休之后不去循环演讲,不去当政府顾问,而是摆弄自己喜爱的花草,修剪出生命另一种姿态。只要一心一意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当一个总统或者一个花匠,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利堪迷,但一颗宁静的心却能超越欲望的牢笼,因为心灵向往的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就像一个喜欢登山的人,最初带着好胜心到处寻找高峰,证明自己的能力,最后却会觉得这种带着目的的征服,做多了也没意思,还不如静心享受攀登的乐趣,周边的风景,体味到生命的真滋味。

什么样的人生最丰富?是那种既有大风大浪的情怀,又有高山流水的情致。没有人从出生就懂得沉静,人都有激情迸发的时候,这时候一定要把握这份炽热,努力去创造、去证明。但在这之后,也要忍受冷清和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自古名利场都是一时的热闹,就像鲜花红不过百日。一颗宁静的心,会陪伴你经历世事,保证你不因物欲迷失,不论冷清还是热情,它让你相信生命最美好的部分,就是经历之后,还有一颗平和空明的心。

做一个简单质朴的人

两个僧人从山间走过,看到一位隐士正在耕田,僧人说:“我们特地来拜访您,因为您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我们都知道,您曾是宰相,在最鼎盛的时候自愿离开朝廷,在这里隐居。我们想知道,是什么让你愿意过这么简朴的生活?”

隐士说:“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我有什么放不下的?如今我每日怡情养性,著书立说,过得是最逍遥的日子。”僧人听了不禁感叹:“这是智者才说得出的话啊。”

隐士认为他简朴的生活逍遥快活,就像很多发达国家流行的“简单生活”:那些有优越经济条件的人,原本能够过更时尚的生活,但他们情愿“简陋”一点,穿便宜却合身的衣服,吃不那么精细的粮食,把开汽车改为步行……一来,这种生活出于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来,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们的心灵能够更加安定,更加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

有人追求奢华舒适的生活,把出有豪车入有豪宅,有仆人照顾的生活当做幸福,但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那些豪华的事物占有了他们的目光,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于是他们腾不出手真正地做点什么。他们就像笼子里的鸟,只顾着每天的食粮和水,连唱歌都忘了,更不知道怎么展开翅膀,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现代人都会把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工作,一部分用来生活。给生活那部分时间,因为要面对太多的诱惑,太繁杂的人际,太过庞大的信息量,以致没办法筛选,只能堆积在头脑里,正在想一件事,不经意又牵扯起第二件事,而后第三、第四……没完没了,简单也就成了一种奢望。也许我们应该看看小孩子的生活。

一位哲学教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谈论“快乐”这个话题,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古希腊的酒神祭说到了现代艺术,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快下课时,教授交代篇幅五千字的论文一篇。

说来也凑巧,教授回家后,他8岁的女儿正在桌子上写一篇作文,题目刚好是《快乐的一天》,只看她写道:“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看到了猴子和老虎,他们真可爱。妈妈给我买了一块蛋糕。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在阳台上烤肉,然后妈妈让我回去睡觉。我高兴极了,真是快乐的一天!”

第二天,教授把女儿的作文带到课堂,对同学们说:“昨天我们讨论了一个半小时,你们每个人需要用五千字篇幅都未必写明白的东西,我的女儿用不到一百字,写得明明白白!”

如果一个人的心性像小孩子一样单纯,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为简单的事快乐。其实,快乐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东西,看到一朵花开了,你笑了,这就是快乐。但对于那些心思复杂的人,他们眼睛里看到的花,或者直接折算成价格,或者开始推测花主人的状况,或者掂量花朵有没有毒,他们从不把一件简单的事看得简单,也只能感叹:“复杂,真复杂。”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过于复杂?让我们的心灵远离纯粹简单?是我们过多的思虑。面对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人心复杂;面对事的时候,我们想的是详尽周到。其实不是所有人都复杂,除却一部分与你有利益冲突的人,谁没事硬要让自己对你复杂?谁不想活得轻松?除了那些事业上的困难和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哪有那么复杂的事?都是被你想得太复杂,明明是一加一等于二,你偏要弄成哥德巴赫猜想。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太累。而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就是智慧。有慧心的人即使在忙碌的环境中,也要化繁为简,追求一份简单的心态。在五色眩迷的生活中,也试图维持一份质朴,不让灵魂疲惫。为自己的心灵留一份孩童似的简单,相信那些你愿意相信的事,欣赏那些打动你的事物,把自己的心灵始终放在一个单纯美好的氛围中,就永远不会迷失。

孤独是心灵的修为

一位得道高僧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入禅房打坐,一连几个时辰悄无声息。很多弟子好奇高僧究竟在禅房里做什么,难道是在与佛对话?

慧通和尚刚入寺庙,年纪最小,也最得师父喜爱,这一天他忍不住问了师父:“为什么每天都要独自打坐,而不是在大殿与其他僧人一起诵经?”高僧说:“为师是在自悟。”

“什么是自悟?”

“就是自己问自己,自己答自己。”高僧说:“你可能觉得这件事太冷清也太无聊,不过,每一个有修为的僧人都需要经历‘自悟’的过程,方能彻悟。”慧通小和尚果然有慧根,从此后他每日也在自己禅房打坐,在孤独的沉思中体会出很多道理。

人活于世,总是不可避免一个问题:孤独。每个人都享受过孤独的滋味,小时候,哭泣时发现父母不在身边;长大了,遇到困难发现少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困惑的时候,心中的情绪无法对人倾诉……孤独,有时候像自生自长的藤蔓爬满心灵,将自己牢牢捆住,不能喘息。有人被孤独压垮,有人却像故事中的高僧那样,开始了解孤独,享受孤独,明白孤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正视并且接纳它。

孤独,能够磨炼出缜密的思维,能够锻炼出敏锐的观察力,很多伟大的成就都在孤独中产生,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大事。马克思来往于大不列颠图书馆和自己的小书屋,历经四十余年,终于完成《资本论》;司马光通宵达旦翻阅史书,撰写文章,花了十九年才完成《资治通鉴》;李时珍行走于深山,亲尝草药,用二十七年完成了《本草纲目》;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忍住一生的孤苦凄清,才完成古典名著《红楼梦》……能够与孤独为伍的人,最重视自己的心灵,也最容易取得巨大的成就。

哲人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中完成他的使命。”耐得住寂寞,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耐住寂寞这种行为本身,就代表沉思与厚重,不随波逐流,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业。耐得住寂寞的人不会追求时髦,不会为了一时的功利放弃自我,他们把目标放在心灵最显著的位置,不偏不离,即使前方是荒山野岭,也要不断走下去。

安徒生写过一篇童话叫《野天鹅》,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为了拯救被恶魔施了法术而被变成野天鹅的哥哥,在织完十二件荨麻衣服之前,不论发生任何事都不能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一位王子相爱,王子愿意娶她为妻。可是,因为她整天都在做奇怪的编织工作,还一言不发,有些人开始造谣,说她是妖女,必须被火刑处死,这个时候,她依然有口难辩。

幸好是童话,童话大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前来救她,在刑场穿上荨麻衣服,变回了人的模样,说出真相。女孩终于能够开口,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有在寂寞中行事的人都像童话中的女孩,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倾诉,而是说了别人也未必能懂得。他们的生活单调,经常不断重复同一个过程,无人理解,却有不少人非议。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忍受孤独的折磨,也磨炼着自己的心性。

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是坦白的,想要什么,想说什么,根本不必隐瞒,于是你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人生本就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人能代替你走完人生,甚至没有人能一辈子陪在你身边,但孤独却能教会你很多东西。例如,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在你身边帮助你,你会明白什么叫自强;当所有人都反对你,你会明白什么叫坚持自我;当你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你一下子就拥有了关于未来的自信……在孤独中,人能充分开掘自己的潜力。

当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挣脱母体,发出啼哭;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独自闭上双眼,安静离去。起点和终点,注定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孤独。至少,我们的灵魂是肉体的最佳伴侣,只要心灵足够丰富,我们能够在孤独中发觉自我,感受内心每一个细微的波动。没有他人的时候,我们更能正视心底最迫切的愿望,并下决心为之努力。古今中外,多少伟业在孤独中孕育,你的孤独,是否也应该有这样的分量?

见贤思齐,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冬日夜长,寺院里的和尚睡不着觉的时候,也会找一些娱乐游戏,例如,他们会轮流讲佛经中的有趣故事。一个小和尚讲故事最伶俐,他记得多,讲起来绘声绘色,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小和尚也很得意自己的本事。

在小和尚讲故事的时候,最不喜欢一个木讷和尚也在场。这个和尚反应慢,很多故事别人都明白了,他还要缠着小和尚问:“为什么大家会笑?你到底想说明什么?”不但小和尚不耐烦,其他人也觉得木讷和尚扫兴。

有一天,小和尚实在心烦,就把这件事唠叨给自己的师父,师父说:“依我看,你应该仔细和他学习一下。”小和尚大惊,师父说:“不懂就问,好过不懂装懂,你敢说你讲的故事里包含的佛理,你都明白吗?”小和尚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么回事。从此,他读经时也养成了好问的习惯,经常缠着师父问个没完。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个性不同,经历不同,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就像故事中的木讷和尚,他反应慢,扫众人的兴,但他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就值得别人学习。为什么有些天资迟钝的孩子反倒能做出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勤能补拙。所以,即使是聪明人,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资质沾沾自喜,不懂得学习别人的优点,早晚会被人落下。

古人说:“见贤思齐。”说的就是看到别人身上有比自己好的地方,一定要虚心学习。想要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就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刚进幼儿园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的智慧能吓你一跳。如果让你向小孩子学习,你会不会觉得没面子?但知识不问来源,你能得到就是好事,何况,不要以为自己比一个小孩子了不起,学会谦虚对你有好处。

谦虚与骄傲并不矛盾,谦虚是一个人外在的态度,骄傲是一个人内在的气骨,两者完全能够统一。最怕的就是对外骄傲,甚至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对自己却谦虚得很,总认为自己“不行”,成了自卑,这才叫色厉内荏,自我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