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摧残女子健康的缠足陋习被废除,女子们的脚获得了解放。千百年来,小脚给女子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多了,因为小脚女子不能干重活,不能走远道,不能跳舞,不能举重、赛跑。那真是劳动生产、文体活动样样干不了,因此还是大脚好。喜看今日女子,个个都是“大脚皇后”,她们在各条战线上,与男子一样为祖国建功立业,高老太太如果在世,她还会摸“大脚皇后”们的脚吗?
所城刘氏来自洪洞县
山西洪洞县因京剧《苏三起解》而人尽皆知,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更使洪洞县家喻户晓。“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烟台有多少姓氏来自洪洞县,暂且不表,这里单说奇山所刘氏。笔者从刘氏后人刘富基(18世)、刘树厚(20世)两位老人整理的《刘氏宗谱》中获知,曾供奉在刘氏祠堂中的一世祖刘聚,便是在元朝末年被强迫从洪洞县移民安徽风阳的。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刘聚因此成了起义军中的一个首领,后来朱元璋联合各路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对将帅论功行赏、割地分封。刘聚被封为世袭武德将军,封地于河南固始县,曾经是刘聚麾下的名将常遇春,因阵亡被追封为开平王。明朝由金陵迁都北京后,刘聚封地改为河北大兴县。
14世纪,日本诸侯混战,在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流为海盗,形成一股明火执仗、侵害中国沿海的邪恶势力,因古称日本为“倭”,所以被称为倭寇。明朝为防倭寇袭扰,在沿海构筑包括奇山所在内的卫、所181处。
明永乐年间,世袭武德将军的刘氏,奉调镇守登州卫,此时一世刘聚已过世,二世刘全年老体弱,三世刘昱便从大兴县赴登州任职,后兼守宁海卫(今牟平),因兼职两地,便把眷属安置在位于两地之间的奇山所。明正德年间,四世刘传奉旨调奇山所任千户,从此刘氏便一代代继任奇山所千户。清康熙年间废除卫所制时刘氏已世袭到10世,此后刘千户“转业”成了“坐地户”。
所城刘氏虽然曾是洪洞县的移民,到烟台则是封旨来当官的,与被强迫直接从洪洞县移民烟台的一些姓氏有本质的区别。烟台人有种民俗语言形象地说明这些姓氏的祖先是被强迫押解而来的,押解时,移民的双手被反捆,再用长绳串联起来,途中有人要小便,便向押解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被简化成为“老爷,请解手。”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小小洪洞县何来众多移民?因为这里是山西移民的聚散地,有资料记载,经洪洞县来山东移民的总数多达15万人,其中烟台有多少,不得而知。这些移民,均把洪洞县作为故乡。民谣中“大槐树”和“老鹳窝”的说法,《洪洞县志》中有记载:洪洞县有座广济寺,广济寺旁有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当移民“起解”后,回头望故乡,只能看见大槐树和老鹳窝,因此,大槐树、老鹳窝便成了洪洞移民梦绕魂牵的故乡标志,所城刘氏亦不例外。
所城里的拴马石
走进奇山所城,可见到很多老宅门旁、房后临街窗下的墙上,镶砌着用青石雕成、造型各异的拴马石(俗称马吊子),因用来系骡马等牲口的缰绳得名。这些拴马石不但是所城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而且对研究奇山所建筑史、民俗史和石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经实地考察,所城里至今尚存三种造型的拴马石51个,一种是正方形,中间凿有两个对称、互相联通的椭圆形凹槽,形同牛鼻子,整体镶砌在墙上,与墙面齐平,现存25个;一种是长方形,雕凿工艺、镶砌工艺均与正方形相同,只是体量略小,现存2-1;一种是与墙面垂直、伸出墙外,伸出部分为圆弧形。中间有孔,形同耳朵,现存24个。
由于老所城人使用骡马等牲口作代步工具、运输工具,因此在修建住宅时,一般都设有拴马石,出行时有自家牲口代步,运物时由自家骡马驮。没有牲口的人家出行只能靠双腿,运物时则要到经营搬运业的“脚行”雇牲口,赶牲口的称“脚夫”。在老所城里,牲口遍布大街小巷,骡马吼声、毛驴叫声此起彼伏。
透过小小的拴马石,可以判断所城老宅的修建年代、建筑档次和宅主的身份地位。凡设有拴马石的建筑。均为清末以前的老建筑。凡镶砌平面鼻式方型拴马石的建筑,档次都很高,宅主均为大户人家。凡镶砌外探耳型拴马石的建筑,档次都不高,宅主均为寻常人家。在仓余街有座坐南向北的豪宅,大门两侧,有三个雕凿精美的拴马石,四边雕有线条图案,是现存51个拴马石中的精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人力车开始进入烟台,成为时髦的代步工具,但那是洋人和有钱人享受的,平民百姓仍沿用牲口代步,运物时仍然用骡马驮、马车拉。不过此后人们在修建住宅时,已不再设拴马石。随着时问的推移,交通工具的变革,自养牲口的人家和开“脚行”的商家逐年减少,直到绝迹。拴马石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宅墙上的装饰物。
今日所城里,早已听不到骡马吼声、毛驴叫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的铃声和喇叭声,但拴马石尚未完全“下岗”,聪明的所城人赋予了拴马石新的功能——锁车防盗,使部分拴马石变成了锁车石。
潮州会馆——烟台大世界
70年前,烟台开办了一处娱乐场所——进德会,其娱乐项目之多,不亚于上海大世界,经营方式也与上海大世界相同,观众购票入场后,可通览所有娱乐项目,因此被誉为烟台大世界。
今芝罘区“东方电子”所在地,曾是一座恢弘的古建筑群,它便是始建于l867年(清同治6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潮州会馆。l933年9月6日,山东进德会烟台分会(简称进德会),在此举行成立大会,从此,潮州会馆成了娱乐大世界。进德会的宗旨是:“正当娱乐,增进高尚情趣。”这里不分昼夜总是热闹非凡,戏曲、曲艺、杂技、魔术、武术、电影和不同内容的展览各展风采,令人目不暇接,不同爱好的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因此,逛进德会成了烟台人的时尚。
进德会开办之际,正是烟台这座京剧码头繁荣之时,阕以进德会里的演出活动,最火爆的当属京剧。从开办之日起,每天都有京剧演出,1934年还成立了“烟台国剧社”常年演出京剧,使这里成为京剧爱好者的乐园。话剧演出也是进德会的重要娱乐项目,中国话剧起源于l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一度衰落。“五.四”运动后兴起,1922年,戏剧家洪深才为之定名话剧。在烟台人尚不识话剧真面目时,进德会就把它引进来,从而使烟台人领略了话剧艺术的魅力。
一位伟人说过:“一切艺术部门中,最重要的便是电影。”进德会里当然少不了电影,成立之初,有声电影还没有在烟台出现,只能放映无声电影。直到l936年,才与北邻的福禄寿电影院同期上映有声电影。这里还轮换上演京韵大鼓、相声、双簧、快书、评书、魔术及其他游艺节目。
进德会里还举办各种展览,为了倡导用国货,抵制洋货,成立之初便举办了“国货精品展览”。为了提高人们那战乱年月的防范意识,进德会适时地举办了“防空、防毒展览”。举办次数最多的当属书画展览。1936年,当代书画大师徐悲鸿、张大干、刘海粟的数十幅名作亮相进德会,轰动全市。体育项目也是进德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武术表演更是进德会的强项,太极、八卦、螳螂、密宗等各种套路的拳术,均在这里大放异彩。
进德会娱乐大世界的开办,体现了当时烟台文化氛围之浓重,文化意识之超前。昔日南洋华侨宋蕴朴先生拍摄的纪录片《烟台大观》中,就有进德会的内容,足以说明进德会在烟台的影响之大。
1938年,日寇入侵烟台,进德会被迫停办,对烟台人的文化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娱乐大世界从此消失,潮州会馆也被日寇霸占,成了他们的训练场。解放后,烟台艺术学校、无线电六厂先后设此,20世纪80年代,历尽百年沧桑,又因进德会曾设在其内而名闻遐迩的潮州会馆被拆除。
烟台山连着牟氏庄园
这个命题可能令人费解,烟台山临海在芝罘区,牟氏庄园靠山在栖霞市,相距遥远,焉能“连着”?经阅读作家崔学明先生所著《牟氏庄园史实写真》,得知牟氏庄园日新堂在烟台山曾有房地产。为此,笔者多次登上烟台山实地考证。
牟氏庄园日新堂,为牟氏家族长子长孙继承,代代人丁不旺,到民国时期,偌大一座庄园,只住着婆媳两代寡妇。时为日新堂女当家的小寡妇姜振帼,嫌“宅不吉利”,于1927年携婆婆刘氏、一双儿女、帐房先生及佣人来到烟台,在风光秀丽、领事馆林立的烟台山上,租了一幢二层小洋楼住了下来。此楼位于烟台山美国领事馆西侧,西式风格、造型独特,至今保存完好。
烟台山的景色、山前街市的繁华、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使姜振帼深深地体验到做一个城市上层人物比做一个乡下土财主更体面。因此她决定在烟台定居,于1931年投资在烟台山山塔巷l号(因该巷北通烟台山灯塔,故名)买下两幢拥有l 2个宽畅房间的连壁洋楼、10间平房和4亩土地,在姜振帼的设计和策划下,改建成一处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花园别墅、具有公馆气派的烟台山“日新堂”。姜振帼除春节回牟氏庄园祭组外,一年四季均住在这里,依仗日新堂的财气,使姜振帼从牟氏庄园名气最大的女当家,演变成为烟台的社会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