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30

第30章 天后行宫的“探秘”(3)

《游金山寺》是一首纪游诗,全诗的焦点是“江心炬火”,诗中写道:“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江心炬火”本是一种特异的自然现象,而苏轼则把它神秘化了,认为是“江神见怪警我顽”,这就使人联想到天后行宫山门上的楹联“湄岛现慈航江河海普护千艘”。江神与海神应是同一位神灵。据此分析,山门设计者以《游金山寺》诗中意境来塑苏轼这位伟大的先人,应是顺理成章的。

仔细欣赏浮雕画面,又能使人联想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秋》,画面上方那座云中宫殿,便是词中描写的“高处不胜寒”的月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绝唱被体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认为山门设计者的创意是通过这幅浮雕,在塑造苏轼形象的同时,为闽鲁两地人民祝福,闽鲁人民共同分享着同一个月亮的光辉,共同为海上交通、南北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做贡献,祝愿闽鲁两地人民彼此都平平安安。

十五、青石浮雕·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经久不衰,文学、戏剧作品中多有反映,原因就是为了颂扬和倡导苏武那种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爱国主义精神。山门的设计者采用“苏武牧羊”这一史实进行浮雕创作,是对当时的国家形势有感而发。山门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当时的形势是世界列强正在瓜分中国,清朝皇帝和一些王公大臣竞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侵略者一再忍让,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所以山门设计者用苏武精神来激励人们,做一个不屈于外辱,忠于相国的中国人。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单于对苏武多方进行威胁诱降,苏武誓死不从,苏武说:“屈节辱命,虽生何以面目归汉。”并用佩刀自尽,被人救下。后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放羊,在北海,苏武受尽百般折磨,始终坚贞不屈。汉将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派他到北海劝降苏武,李陵对苏武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于此。”苏武回答说:“为了汉朝愿肝脑涂地,死而无恨。”后匈奴由于国内局势不稳,恐汉兵趁机袭击,便与汉朝和亲。汉提出要苏武归汉,才使在北海受尽磨难的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返回汉朝,历时19年,返回时“须发皆白”。京剧《苏武牧羊》中,苏武有这样两句唱词:“被困番帮十五载,乾坤正气徒壮哉!”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力弘扬的。

十六、稀世杰作·盘龙石柱

山门前,有两根盘龙石柱,它是支撑山门屋面的顶梁柱,又是集浮、透、圆雕等多种雕凿工艺大成的稀世杰作。石柱上的龙,尾在上,头在下,两柱龙头相对,伸向前方,龙爪踏浪,似欲腾飞。石柱高3.1米,直径0.5米,加上龙体、龙头,直径达0.9米。石柱上端与木柱相接,木石合二为一。下端的青石柱础上雕有鱼鳖虾蟹等水族动物16只,只只栩栩如生。

中国古建筑,凡规格高者多有龙柱装饰。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灵物,它能在天空喷云吐雨,又能在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在一些神话或民间传说中,龙的形象并不光辉,八仙过海时,龙太子看中了蓝采和所踏玉板,就把蓝采和连人带板一起抢了去,从而引起八仙与龙王的一场大战;泾河龙王降雨误点失期“犯了天条”,被魏征梦中所斩;秀才张羽同龙女相约为夫妻,遭到龙王阻挠,后张羽获得宝物,在沙门岛(今长岛县庙岛)煮沸大海,制服了龙王。龙的第二代形象更为不佳,明代作家杨慎《升庵外集》中写道:“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碑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叫,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虫八虫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缳: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这些不成龙的龙子们被人们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

宋代以前,四海龙王是作为海神被航海家祀奉的。宋宣和以后,深受航海家崇敬的湄州民女林默取代了龙王,成为航海家的保护神。

盘在山门前石柱上的龙,为天后行宫把守山门,更加显示了天后圣母的神威。人们应当感谢当年的福建石雕工艺大师,雕塑出如此精湛的绝活,使盘龙石柱成为稀世杰作。

十七、依然宝炬济同人

熙朝崇祀尊鲁晋闽并分一席,

湄岛现慈航江河海普护千艘。

这是山中门上的石刻鎏金楹联,它记载着:十九世纪未的烟台已经是南北船帮、商贾的集结地,内地与沿海货物的中转站。楹联上虽然写的是“鲁晋闽并分一席”,但到烟台来的船帮、商贾决不仅是这三个省,据《福山县志》记载:“维时帆船有广帮、潮帮、建邦、宁波帮、关里帮、锦帮之目……”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的众多商贾,楹联只是用“鲁晋闽”,泛指南方、北方和内地。是烟台把这些地区联结在一起,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作庙像尊严睹种威同殷施布,

入门加敬谨荷庇佑早切归依。

这是山门西门上的石刻鎏金楹联。楹联与众多的木石雕刻,构成了山门蔚为壮观的风采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被山门设计建设者浓缩在这里。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在这里相映生辉。如何弘扬民族正气,如何发扬爱国精神,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均可从山门上受到启迪。山门是一座知识宝库,山门的价值不可估量,山门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天后宫建筑中,烟台天后行宫,特别是它的山门无与伦比,独领风骚。让我们用山门东门上的石刻鎏金楹联为“首探山门”画上一个句号吧。

俎豆荐他乡何异明堙修故里,

灵神周寰海依然宝炬济同人。

二探大殿

天后行宫大殿,亦称天后圣母殿,是天后行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山门之南,坐南向北,面阔五间18.14米,进深六间18.17米,面积383.17平方米。

大殿的营造法式为双套筒式平面柱网布局。下层二十二根檐椒围合为回廊,十四根老檐柱直通上层与山墙、前后檐穿枋形成刚性套筒,殿内四根金柱以穿枋搭接,呈“井”字形框架。内外三层柱网布局,类似宋代“金箱斗底槽,附阶周匝”结构,稳定性极高。

大殿的梁架布局,采用穿斗结构形式。明间金柱间搭接七檩抬梁,次问梁架为十三檩落地五柱式穿斗结构,柱子直接承檩,柱间纵向砌砖墙,一通到顶,横向设多层穿枋,枋下设隔扇门。隔扇门和前后檐的随梁枋上均雕有历史故事或花卉图案。大殿共由四十根柱子支撑重檐屋面,除檐柱中有八根用青石凿成外,其余均为木柱。而殿内四根周长达l.6米的金柱,系用周身无一斑痕的楠木制作,是柱中之最,异常珍贵。四十根柱子下端的柱础,有多种形态,除柱形柱础外,还有白玉石花盆形、白玉石鼓形和青石大花盆形。

大殿与山门一样,注重精雕细刻,经清点,在大殿的随梁枋、垂柱、童柱、斗拱、云墩、斜撑、围脊与隔扇门上共雕有各种人物372个,各种鸟兽l98只,花卉图案221幅。站在大殿前的月台上举目望去,五彩滨纷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名人轶事从山门延伸到大殿,两座建筑上的雕刻艺术相互交融,光彩夺目。

大殿设计者遵循清代闽南建筑法式进行设计,汇集能工巧匠进行建造,堪称建筑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精品。

大殿内与天后圣母一一妈祖相关的文物,历经劫难,损失惨重,所剩无几,因此幸存下来的愈显珍贵,件件都是文物珍品,也是烟台近百年史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