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秦淮悲歌
26943300000045

第45章 陪都南京(3)

河上吹过来的风似乎强劲了许多,李香君指着飘飘而下的枯叶说;“无风无浪的时候,它们都可能赖在树上,可是严冬将至,它们就会比谁都敏感地先落了。”

这个苏州姑娘心事重重,不再温柔。她想到了自己的姐妹陈圆圆:“为什么我们这些秦淮艳女,找一个风尘知己都要与皇位的争夺联系在一起呢?”

此刻的陈圆圆在吴三桂的军中,精神也非常痛苦。重逢的喜悦太狂热,但可惜太像一阵风。倏的刮过之后,就一切依然如故了。正受到多尔衮倚重的吴三桂,得到了一个“平西王”的头衔,就心甘情愿地为满清王朝卖命,自然奉旨把她送回了北京。她在独守空房时,想到了丈夫为他们的“爱情”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了。连她也是“骂名千古”呀!她很想能有所补救,但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补救从何谈起?寄希望于丈夫吗?丈夫远征去了,去追打那个堪称他的“情敌”的李自成去了。不知为什么,她对这个闯贼头目没有恶感,尽管在最后的时刻他强奸了她。老实说,她并不把这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事,她是妓女呀!权当多了一名嫖客。她记住的只是这个男人肯于倾听她的申诉;会向她袒露自己的心迹,那是一种温情,一种极其难得的柔情。她这一生极端想得到却又绝少得到的柔情。令她想起来就甜蜜得脸热心跳。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却根本不知道她的隐秘心思,只知道拼命咬住李自成厮杀。当时的李自成尽管是在逃跑途中,但却不是不堪一击。当然情况十分危急,进京的时间并不长,然而绝大多数的部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骄奢实在是一种急性流行病,很快就传染得全军连“点卯”都没有了。所以,山海关一仗“兵败如山倒”,很快就溃不成军了。但是还有李岩一支劲旅,可以维护着他安全逃跑,暂时不至于丢盔卸甲。更重要的是:他的军官还在!他的诸多忠实的部下紧紧地追随在他的身边。这就够了!只要有忠于自己的军官在,就有可以让自己指挥的部队在。拼光了怕什么?流民多的是,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补充得完完整整;何况现在仅仅是溃散,很快就会招募起来的。所以,李自成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涯里,他常常是“押上去了!”,极富赌徒的冒险精神。这种冒险往往带来非凡的胜利;当然也有不断的“东山再起”。山海关决战的失败并没有影响闯王的雄心大志,他只是让吴三桂追得疲于奔命而已。

幸亏有了李岩保驾,不然的话,一战永平,让那吴三桂射中了左胁就很可能殒命。在李岩的拼死抵挡下,闯王终于进入了山西,消停了下来。

下一步怎么办?到哪里去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谋求东山再起?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摆在了李自成和他的主要谋士面前:

打回老家去?这无疑是十分诱人的,李自成知道,不仅是他,还有他手下好几个老乡追随他这么多年,官是越升越快,也越升越大,但是同时也离家乡越来越远。多数都跟他一样,很久都没有回家了。家乡已经很少亲属了,多年征战已经把绝大多数的青壮年“淘”上了战场,留在那里的都是他们的遗属。但是,那里是故乡!说李自成跟他的将领忘记了家乡是很不客观的,李自成说:“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里的乡里乡亲。我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

是的,当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时候,他与乡亲真的是血肉相连,心心相印。他的感情是彻头彻尾农民化的。这种时候他完全是乡亲中的一分子。是的,当年是跟乡亲们一起忍受不了财主与官府的欺压才一起商议造反的。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岁月里,大家宣誓:有富同享,有难同当。在当流民的途中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决心“拉杆子”,不再当“顺民”。在最初的岁月里,大家一起经受着暴动带来的欢乐,把那些地主老财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真是要多痛快有多痛快。后来在恶势力挥舞屠刀杀来时,大家都是抱团的。李自成不会忘记那些被官府追杀的岁月,他已经与官府不共戴天了。官府悬赏巨资来收买他的头颅,在他的故乡更是反复的“清查”,“********”。然而乡亲却宁肯豁上全家人的性命,也要一次次地掩护他安全脱险。家多很穷,因为土地十分瘠薄,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才能获取菲薄的收成,然而,有多少人家把唯一的劳力交给了他。每每想起这些情况,李自成就眼中含泪,十分动情地说;“我是吸吮着陕西人的奶水打天下的。”可贵的是,他每每自责:“我对不起乡亲们呀!你们交给我的子弟,太多的人都阵亡了。我连一文钱的表示都没有,你们也不哭不闹。我多少次都想回去看看你们,可是我也穷于奔命呀!胜利来得太快,我就忙得焦头烂额,只好等着得了天下之后再去报答你们吧!”

让他自己也十分震惊的是,在从北京逃跑的途中,他才蓦地发现:这些根深蒂固的隐秘念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深深地埋到了心灵底处了;而且,胜利来得越快,遗忘的速度越快。进了北京,就差不多忘光了。

世事的变化实在出人意料,这才短短的几年家乡人的感情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人们再提起那个“闯王”的名字来,已经完全丧失了那种亲切感,年轻人是一种冷漠;年老的则是一种不屑。也许有人要问:“到底是谁变了?”李自成也许要为自己辩护:“我变了不假,但是我想改变这种改变,仅仅是还没有来得及而已。你们为什么改变得这么快呀?”他的农民兄弟不会回答。中国的农民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已经置办了不少土地,怎么说也是一个财主。过去的话,全当放屁!他们对现实的李自成是敬而远之的。

西去,显然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里兵源不足;而且不能重建民心。那就只能向南。大明王朝尚有半壁江山,足够驰骋一段时间了。接受李岩的建议,在那里建立一块根据地,不愁不会东山再起?李自成已经雄心勃勃地打定了向南进军的主意。

然而,南方既然这么大,选择哪里呢?众多将领意见纷纭,不说各怀鬼胎吧,也是各有各的算盘。

宋献策当年闯荡江湖,跟各地的“杆子”乃至张献忠的旧部都有些联系,所以力主越过河南,直插两湖,在长江流域找一个立足之地。但是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了牛金星的反对;“那里本来就是张献忠的地盘。甭说那张献忠素来与闯王不和,就是真的如宋军师所说,情势变了——”

“不错,不错!”宋献策慌忙打断了牛金星,“过去只有一个敌人,那个不堪一击的朱家皇帝。不管是我们,还是那张献忠都能轻而易举地推翻他。可现在是两个敌人,他们合在了一起。我们也必须联合起来。张献忠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然而,张献忠是一个能够合作的人吗?”牛金星不冷不热地说,“一个槽里拴不住两头叫驴,他跟闯王,谁服从谁?”

宋献策哑口无言了。

牛金星也主张越过河南,但是要直插江南:“既然可以攻取北京,为什么就不能拿下陪都南京呢?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士民富庶,军队给养当不成问题。当年朱家的祖宗就是凭着南京当根据地才得了天下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如法炮制,让大顺王朝定都南京呢?”

牛金星的主张不仅遭到了众多将领的反对,就是李自成本人也在腹诽:“南京可不比北京,北京是为了应付后金把兵力抽调一空;而且那昏庸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军无斗志。南京却是重兵设防,四镇俱在。我军新败,锐气净尽,千里奔波,怎能应其锋?何况大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再有个血吸虫,还不全军覆没?”

他在内心里窃骂:“真是一个读书人,一派胡言乱语!”但是,脸上却毫无表情,谁也不知道闯王是怎么想的。

李岩却对闯王的心思洞若观火。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李自成在对着浩月沉思:眼下的形势他心中有数,所谓“形势大好”,不过是维系军心的口号而已。他忌讳有人说失败,总是炫耀“打进了北京”。可他自己知道,这一“胜利”给他的部队带来了什么。大大小小的军官,还有那些精明的士兵,哪个没有一点私囊?人们对生命的爱惜与钱袋的重量成正比。有了私囊的士兵还能打仗吗?从北京出来之后的一路败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根据地;重建自己的队伍。

李岩也在思考,老实说,他的思考更加深沉一些,因为自从进了北京,他就对闯王部队的迅速蜕变非常敏感。他几次求见闯王都吃了“闭门羹”,跟其他的将领又无话可说。大家都陶醉在各自的“温柔乡”里尽情地享乐,谁还去听你唠叨?那是“拒绝沉重”的岁月,你那“忧患意识”完全不合时宜。

今天,他也只能对着娇妻红娘子倾诉:“事情已经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了,闯王在这里进退维谷,必须马上决策,何去何从。杀回陕西已不可能,他在胜利的时候已经背叛了他的乡亲。退路已经被他自己截断,他只能开辟新的根据地。这新的根据地只能是河南,河南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杆子’多。自古彪悍好斗,是最容易产生‘暴民’的地方。不管闯王爱听不爱听,‘暴民’是他造反的基础,没有暴民就没有他的队伍,更遑论他是领袖!我们只能到河南去重新集结力量,包括重新训练队伍,改变流寇习气,才能不再重蹈覆辙。”

“你有这么好的建议,为什么不对着闯王说呢?”

“如今的闯王还能听得进去吗?”李岩不无酸涩地问。

红娘子无法回答,她也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酸涩,两人默然相对,谁也无法开腔,只有那颇带寒意的夜风从窗口吹进来,让人不寒而栗。

李岩在心里说:“闯王其实早已决定了要去河南,这是几乎唯一的选择。他的犹豫不决,其实是装样子给众人看的。他也生怕到河南出了问题,也好有个说辞。这个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看来也只有我来当这个‘出头的椽子’了。”

果然夫人提出了建议:“你还是该说!听不听是他的事;说不说是你的事。”

“可我是河南人呀!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我的处境是多么孤独。闯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就会给他们提供把柄。这不是给闯王制造麻烦吗?这主张只能由另外一个人提出。”

“可是谁也不会提出。”

于是,苦涩弥漫在夫妻之间,像一块巨石压住了两个人的舌头,谁也没有力量推开。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好久好久,李岩才开了口:“你还记得我们家乡的那条大河吗?夏天暴雨袭来的时候,那里漂浮着很多浮萍。浮萍本来是生长在静止的水湾里的,虽然也在风雨飘摇,但却可以怡然自乐;可是暴雨把它冲进了大河,它就只能在湍急的旋涡中忽上忽下,身不由己了。”

红娘子明白,丈夫显然在以“浮萍”自况,就温柔地问:“你后悔了吗?”

“不!”李岩断然地回答,“我这一生信奉的格条就是无悔;何况已经做了‘过河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