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义】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并且已经稳定的词义。如“关门”的比喻义是停业、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愿意接待等,“地下”的比喻是“秘密”,“帽子”的比喻义是“罪名或坏名义”,“亮相”的比喻义是公开表示态度、观点。比喻义是词的固定含义,不同于修辞中的比喻,后者是在一定上下文中临时出现的。由于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固定意义,使用频繁,已不觉得它是通过比喻用法产生的。
【褒义词】有赞许、肯定感情色彩的词。同贬义词相对。如“鼓舞”,是使人振作起来,增强信心和勇气。“坚强”,指坚强有力,不可屈服或摧毁。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带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往往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褒义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能带有贬义。例如“伟大”、“伟绩”、“武功”是褒义词,但在《纪念刘和珍君》“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槐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刨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却是贬义词。
【贬义词】有贬斥、否定感情色彩的词。同褒义词相对。如“习气”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顽固”指对不正确的、错误的事物采取坚持的态度。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如“异想天开”是贬义,但在《科学的春天》“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中却是褒义词,指敢于幻想。
【中性词】不带褒贬色彩的词。如“成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而“结果”则介于二者之间,是中性词。中性词可以指好的,也可以指坏的,这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感情色彩。如“利用”可以用在好的地方,着重指更有效地、更充分地使用,并使事物或人对使用者有益处,如“他善于在白色恐怖严重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时机储蓄力量、隐蔽工作”(杨沫《青春之歌》);也可以用在坏的地方,指用一定的手段,设法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带贬义。如“敌人常常利用孩子骗取情报”。
【熟语】指语言中现成的固定的河-组或句于。陵用时一般不脂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有许多是劳动人民斗争经验的总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其中既有好的和比较好的,也有少数腐朽的、不健康的。
【成语】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不但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而且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成语能够用简单的词语(一般是四字格)说明一件事,或比喻一种形象,言简意赅,生动有力。成语的类型有多种多样:有口语形成的,如“一清二白”,“得过且过”,有古书成句的,如“一鼓作气”、“草木皆兵”;有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如“急中生智”、“害群之马”;有的由历史事件引申而成的,如“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等。成语的主要特点有:1.定型性。它在形式上十分固定,不像一般性词组那样是说话时临时组合起来的,也不能任意改变其构成成分。2.习用性。成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意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成语的意义和结构都很完整,对成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割裂地去理解,而要从整体上去理解其意义。成语在运用上相当于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谚语】熟语的一种。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的,总结生活和斗争经验,含有判断、教训、劝告性质的,完整的句子。如关于社会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向官,民向民”;关于生产的:“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关于勤俭持家的,“生产好似摇钱树,节约犹如聚宝盆”,“勤苦耕作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等。谚语有五个特点:1.口头性和通俗性。它通俗、浅显,十分口语化。2.警辟性。谚语概括了人们在生活和斗争中所认识的真理,包含着深刻的道理。3.阶层性。有些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些谚语反映了剥削阶层趵人生观;4.灵活性。谚语在说话上相当灵活、自由。不像成语那么固定。5.地方性。谚语往往因地而异,有的谚语,只适用于一定的地区。谚浯生动形象,增加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格言】熟语的一种。专指有教育意义、有关品德修养的成语。“格”是作为法式、标准的意思。它可以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如“学然后知不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凝炼、深刻,多从正面总结经验,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它通常是书面语,大多来源于个人的着作,如名人的语录或名作的警句。在过去的格言中,有一些是积极的,也有一些是消极的,应进行分析,区别对待。
【歇后语】熟语的一种。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群众熟悉的诙谐、形象的语句。如“老鼠过街一人人喊打”、“小葱拌豆腐一一清(青)二白”、“猪八戒照镜子一里外不是人”、“外甥打灯笼一照舅(旧)”。一般的歇后语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前半部分是个比方,后半部分是这个比方的解释。可以单独说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解释省去,让听话人去体会、猜测。也可以把解释的部分说出来。歇后语大致可分两类:1.喻意的:如“猫哭老鼠一假慈悲”,“兔子尾巴一长不了”,“骑在毛驴上看唱本一走着瞧吧”等;2.借声的:如“孔夫子搬家一净是书(输)”,“四两棉花一弹(谈)不上”,“荷花塘里着火一藕燃(偶然)”。歇后语里有不少带有浓厚的封建意味、迷信色彩、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运用时必须再三考虑,慎重选择。
【惯用语】熟语的一种。人们经常使用的固定词组。语音形式多为三个音节,意义上常作为完整的单位来运用,结构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的惯用语中间可以插进一些别的词语。惯用语通俗、生动、形象。它的实际意义往往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字面意义只是一种比喻或象征,运用时必须理解它们的特定含义。如“碰钉子”是指在工作或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泼冷水”指打击积极性。“唱独角戏”指一个人孤军作战,没有助手和伙伴。
【外来词】也叫外来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如“磅”、“沙发”、“坦克”、“逻辑”、“奥林匹克”等。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三种形式,1.音译词。按照外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翻译的词。音译的外来词总是按照本民族语的发音来译音,因而只能是近似。如“哈达”、“巧克力”等。2.音义兼译词。现代汉语还常常在译音词上增加表义成分,显示属类,如:“啤酒”(英语译音“啤”加表义成分“酒”)、“芭蕾舞”(法语译音“芭蕾”加表义成分“舞”)等。3.借用日本词,一般已不把它们看成外来词。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借用汉字和大量的汉语词,汉语直接借来,按汉语读音。如“场合”、“景色”、“具体”、“抽象”等。吸收外来词语,是使普通词汇不断丰富的一个源泉。
【专用词】包括专门术语和行业语两种。专门术语是指科学技术上应用的术语,如“主题、形象、结构、典型、艺术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是文学的术语;“元音、辅音、基音、音标、音位、声调、颤音”等是语言学的术语。行业语主要指各行各业所应用的词语。各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部门,各有不同的行业语。如“成品、加工、规格、废品、返工”等是工业方面的术语,“市场、销路、价格、资本、利润、成色”等是商量方面的术语。这些词是某些行业的成员共同通用的,外行人对它的含义就比较生疏.但是其中一部分也被共同语吸收了,如“战斗”、“战斗员”、“进攻’、“车间”、“工序”等这样一些词语。
【方言词】只为某一方言区所了解和使用的词。各地区的方言和普通话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如“辣椒”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有“大椒”、“广椒”、“海椒”等等叫法。“肥皂”有“胰子”、“香视”等叫法。方言词语的分歧,对于全民的交际是不利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交际中应采用普通话的说法,而不用方言。但是,普通话里有些词语不如方言词表达得确切、生动,就应该吸收方言词来丰富普通话的词汇。如“搞”(四川方言),“垃圾”(浙江方言),“二流子”(陕北方言),“里手”(湖南方言),“龌龊”(江、浙方言)等已成为普通话里的词语。没有用处的方言词就不该使用,滥用方言词语,会造成语言上的混乱,对人们相互交际,交流思想是有妨碍的。
【大众语】1934年上海文化界开展语文如何接近人民群众的论战,提出“大众语”的口号,以反对国民党当局提倡的“复兴”运动;并就什么是大众语、怎样建设大众语等问题展开讨论;主张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言。参加这次论战的有瞿秋白、鲁迅等人。大众语论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继续,给当时社会上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恢复的逆流以很大的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口语】也叫“口头语”。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言相对称。它是一切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但和书面语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差别。例如我国历史上的“文言”同口语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其后出现了“白话”,虽然跟口语比较接近,但也不完全一致。现代汉语的口语双音词比书面语少;口语比书面语灵活简短,但不及书面语严谨、完整。
【书面语】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过去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在上古时代比较接近口语,以后越来越和口语脱离,代表一种变了形的古代汉语。“白话”却比较接近各个时代的口语。现在所称的“白话”指现代汉语。但在过去许多白话文的作品中,如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还留着许多中古汉语的特点。
【语言规范化】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定以北京浯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标准。意指为了高度发挥标准语的交际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们对某种语言的运用更加符合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电台、报社、出版、教育等部门都要做好汉语规范化工作。各种字、词典,有关语音、词汇、语法的教材、课本,都对促进语言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5年国家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规定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北京地区方言的语音系统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词汇的规范要以北方地区通用的为标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着作中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的标准。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日益趋向统一,影响越来越大。
4.语法
【语法】也称“文法”。1.语言的组织结构规律,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语、句子、句群组成规律的总和。语法、语音、词汇合称语言的三要素。词汇接受语法的支配,语言才具有现实的可理解的性质。例如“记者把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就词语的组合说,在这个句子里,“情况”和“把”组合起来构成介宾短浯修饰“了解”,“清楚”和“很”组合起来补充“了解”。能够同“把”搭配的,必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能够同“很”搭配的,一般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比如,可以说“把情况”怎么样,却不能说“很情况”怎么样;反之,可以说“很清楚”,却不能说“把清楚”。可见,词语能否组合,是有规则的。就词语的排列说,在这个句子里,“把情况”用在“了解”的前边,“很清楚”用在“了解”的后边。“把情况”不能放到“了解”的后边,比如不能说“了解得很清楚把情况”,可见,词语怎样排列,也是有规则的。就组合排列的结果说,这句子符合“甲把乙动得怎么样”的句子格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按照同样的句式造出千千万万这样格式的句子。总之,词语能否组合搭配,怎样排列,它们按什么样的格式构成句子,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指的就是所有这方面的规则,概括地说,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它是对组词、短语或句子组成句群等的基本共同点的归纳、综合。语法这种概括性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2.指语法学或语法着作。
【语法意义】语法关系的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由词的变化、词的组合等方式所产生的各种语法关系的意义。如汉语的人称代词和表示人的名词后面加“们”表示复概数,如“同志们”、“先生们”、“记者们”、“你们”等。这就是语法意义。又如汉语的名词和一个动词相组合所产生的语法意义有主渭关系(如“你来”)、动宾关系(如“打球”)等。语言中任何一个语法现象都有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语法意义需要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达,语法形式必须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民族性。
【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各种语言材料、方式。它是语法意义的表达考。浯法形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物质外壳或外部标准。如汉语“听了”、“听着”、“听过”中,“听”是动词,“了”、“着”、“过”本身没有具体的意义,但跟“听”结合了以后,却能表现动作在时间词关系上的三个不同情况:“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过”表示过去。这种表示动作情貌关系的抽象意义叫语法意义,而“了”、“着”、“过”本身则是表示动作情貌的语法形式。又如“解放军爱人民”这句话,“人民”用在“爱”后面,跟动词“爱”发生动宾关系,在短语中作宾语,表示厂支配关系的浯法意义;主语在前,宾语在动词后,就是语法形式。研究语法必须把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结合起来。
【语法范畴】把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是语法范畴.汉语的动词后面加“着”、“了”、“过”可以表示“时态”,如“看着“(进行态)、“看了”(完成态)、“看过”(经验态),把这些“时态”概括逗来.武灾为“动态”的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有侠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语法范畴仪指由词的形态变化所表明的语法意义的归纳,广义的语法范畴还包括语法关系。语法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语言中的最小单位,也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构词单位。所谓“音义结合”,指任何语素都有一定的语音和语义,是一个音义的结合体。所谓“最小的”,指任何语素都不能再切分,切分了就没有意义了。如“我喜欢学逻辑”,可以分析出五个语素:“我”、“喜”、“欢”、“学”、“逻辑”。这五个语言单位中的每一个不能再切分了,其中每一个单位都有语音(wǒxǐhuānxuéluójí),都有一定的意义,这些语音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叫语素。
【单音节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的语素。单音节语素在汉语语素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可以说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
【双音节语素】两个音节表示的语素。双音节语素包括一部分“联绵词”(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和古代、近代、现代从外国外族来的一些借词。如逍遥、蟋蟀、螳螂、玻璃、坦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