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剂量与疗效关系十分密切,有些患者求治心切,将医生开的药只服几次,见不奏效就要求换药。还有的干脆将几次的药量一次服下,认为这样见效快。其实这样做不符合用药规定。因为药物治病有一个过程,它在体内要经过吸收、代谢、排泄等环节,随便加大剂量不但不能使病好得快,甚至会对身体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因此,药物都有严格的用药剂量,也就是规定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有中毒或致人死亡的危险。
关键词:吸收/代谢/排泄
哪些药不能用热水服用
1.助消化类药:如多酶片、酵母片等。此类药中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即凝固变性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2.维生素C:是水溶性制剂,不稳定,遇热后易还原、破坏成分失去药效。
3.止咳糖浆类:止咳药溶解在糖浆里,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薄膜,能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粘稠度,不能形成保护性薄膜,也就不能减轻刺激,缓解咳嗽。
关键词:助消化/维生素C/止咳糖浆
服胶囊药能剥去外壳吗
胶囊剂,是将药物装入胶囊中制成的药剂,有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洋参丸、速效伤风胶囊、先锋霉素IV等是硬胶囊剂;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丸、牡荆油胶丸等是软胶囊剂。
有些人在服用胶囊药时,觉得胶囊壳子是多余的东西,认为对人体有害,采取了弃囊取药的服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首先,胶囊是用明胶制成,能溶于水和胃酸,对人体无害。其次,用胶囊装的药,一般都是些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微粒,它是易于挥发或在口腔中易被唾液酶分解的,非常容易呛入气管的药。胶囊既保护了药,也保护了消化器官,所以,胶囊药不能剥了外壳再服。
关键词:胶囊/水和胃酸/无害
化脓伤口不能涂紫药水
紫药水不但有杀菌作用,还有收敛作用。对新鲜的浅表皮肤伤口,涂用紫药水不但可杀菌防止感染,而且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但对化脓伤口却会影响愈合。这是因为涂用紫药水后,可使伤口表面形成一层痂皮,影响脓液的引流,甚至容易使痂皮下的脓液向深部扩散,加重感染。所以化脓伤口不宜涂紫药水。
关键词:杀菌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维生素C能代替水果和蔬菜吗
维生素C的来源是水果和蔬菜。有人认为,平时只要多服一些维生素C药片,不吃水果和蔬菜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使人体有效地利用维生素C,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水果与蔬菜中的天然维生素C,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那就是天然的维生素C更易被人体吸收,发挥作用。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则是纯药物制剂,其效果远不如天然维生素C。此外,服用维生素C药片,往往用量较大,如长期服用可在体内产生大量草酸,形成肾结石,而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则不会。
因此,不能用维生素C药片来代替水果、蔬菜,而应该注重从源于大自然的天然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须的维生素C,只有出现维生素C缺乏症状(如败血病)或治疗其他病症的需要,才可以考虑用药品维生素C来作补充治疗。
关键词:维生素C/水果/蔬菜
咳嗽病人睡前慎服止咳药
有些患咳嗽病的人,喜欢睡前服用止咳药,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夜间咳嗽。其实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危险性。
止咳药之所以能够止咳,是因为它能作用于咳嗽中枢、呼吸道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抑制咳嗽反射。虽然止咳药止住了咳嗽,但它造成了呼吸道中痰液的滞留,容易阻塞呼吸道。人入睡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使气管管腔形缩小,在越发狭窄的管腔里,加上痰液的阻塞,导致肺通气的严重不足。由于肺部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结果不仅不能通过服用止咳药来安然入睡,反而加重身体不适,对痰液稠厚的患者来说,更易导致窒息,少数虚弱病人还因呼吸中枢过于抑制出现呼吸衰竭。
因此,对咳嗽病人来说,切忌盲目使用止咳药,痰浓稠者宜用化痰类止咳药,对那些有中枢抑制症的病例,更宜谨慎。
关键词:止咳药/加重
如何使用滴鼻药
使用滴鼻液前,要把鼻涕尽量擤干净,清除鼻腔内干痂。滴药时,头尽量后仰,使鼻腔底部低于口腔咽部,再将药液顺着鼻孔一侧慢慢流下,以免药液流入咽部。滴药后,轻按压两侧鼻翼,使药液布满鼻腔。
鼻窦炎患者,滴完药应保持原体位3~5分钟,尽量让药液到达鼻窦开口,使窦口黏膜收缩,窦腔内的分泌物容易流出,并将分泌物擤干净,然后再滴一次药,药液可经窦口进入窦腔,起到消炎作用。
鼻黏膜干燥引起的鼻出血,可用薄荷石蜡油滴鼻液,滴药时将药液顺着鼻孔内侧慢慢流下,以起到润滑鼻中隔黏膜的作用。
滴药液时要避免瓶口处触及鼻部,以防污染药液。一般每侧每次滴3~6滴,每日3~4次。
关键词:擤/鼻窦炎患者/防污染
怎样滴眼药水
滴药前应洗手,如眼部分泌物多时,应用消毒棉签拭去。
滴眼药水时,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后仰,眼向上注视,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撑开上、下眼睑,另一只手持眼药瓶或滴管,将1~2滴药液滴入下眼睑,提起上睑使药液充满整个结膜囊内,然后用棉球或干净手帕擦净周围的药水,轻闭眼半分钟至1分钟,并应压迫眼内角下方,以免药液顺着鼻泪管流向鼻腔,导致药效减低。
滴药时不可距眼太近,以免滴药瓶口碰到眼睑或睫毛而被污染,也不可将药液直接滴在角膜上,以免刺激眼睛。
关键词:洗手/消毒棉签拭去
四、家庭养生保健的小窍门
静坐养生
1.场地力求适宜。静坐的环境很重要。应选择无噪音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场所,如宽敞明净的居室、休息室或室外空旷平地均可进行。
2.选择最佳时间。静坐最好选择在每天晨起后和晚睡前,早晚各1次,每次应练30分钟。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而应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分别稍事停歇,于僻静处静坐15~30分钟。
3.把握坐姿要领。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突;大腿平放,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确定正确坐姿和整个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4.人静的目的在于“澄心”。静坐是静与坐的有机结合,一个“静”字至关重要。所谓人静,就是排除一切杂念,即静坐的“调心”。初学者往往不易排除杂念,所以要学会“澄心”之法。你可在心里默默诵念:“人静好,人静宁心,人静健身。眼望鼻,鼻望口,口望心,心无杂念,益智长生。”通过自我良性心理暗示,慢慢掌握人静之法。人静中要主动采用腹式呼吸。尽量轻慢地鼓起下腹做深吸气,力点专注于脐下手握处(丹田穴)。呼气应短而稍促,使腹部恢复正常。总之,应求自然,行于不经意之间,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似有似无、似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样就会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当静坐结束后,静坐者可将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
关键词:场地/最佳时间/坐姿/“澄心”
掌上养生8招
1.旋转拇指。如果感到体力不足,不妨试着让拇指作360度旋转。旋转时必须让拇指的指尖尽量画圆形。起初也许会感到不顺,但反复进行几次以后,拇指就会有节奏地旋转,而且觉得心情舒畅。
2.自我握手。左右手掌靠拢在一起交替对握,关键在于右手拇指要有意识地用劲抓住左手的小鱼际,左手拇指用劲抓住右手的小鱼际。紧握3秒钟后双手分开。左右相互紧握5~6次。
3.手指交叉。当感到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时,不妨把双手手指交叉地扭在一起。某只手拇指在上交叉一会儿后,再换成另一只手拇指在上。然后将手指尖朝向自己,并使双手腕的内侧尽量紧靠在一起。反复进行几次。
4.牙签刺激。准备10根牙签,用橡皮筋捆成一束,然后用它刺激手掌。3秒钟后再刺激,如此反复。刺激力度不宜过强,以免损伤皮肤。
5.衣夹刺激。用晒衣服的夹子夹住指尖,3秒钟后将夹子拿开,反复进行5~7次。夹子以用过几次、弹簧有点松弛的为佳。如果夹得时间过长,指尖就会充血。因此最好一边夹一边在心中默数3下,然后拿开。
6.吊环锻炼。乘公共汽车上下班时,不妨利用车上的吊环和拉手锻炼手指。方法是改变一只手拉住吊环和拉手的习惯,仅用一根手指勾住吊环和拉手。除了拇指外,其他手指都可以勾。5~10秒钟后松开手指,改用另外一根手指,如此反复进行。也可以用两三根手指一道勾。锻炼时要注意安全,在汽车行驶得比较平稳时进行。
7.夹圆珠笔。在无名指与小指、无名指与中指、中指与食指之间各夹住一支圆珠笔,再用另一只手使各手指的指尖靠拢。如果手指感到了疼痛,便说明受到了刺激。反复进行刺激,疼痛就会消失,而且感到心情舒畅。指尖靠拢3秒钟后即放松,每天进行7~10次。开始时用较细的圆珠笔,养成习惯后改用较粗的圆珠笔。
8.戒指按压。戒指一般都戴在无名指和中指上,可利用戒指对手指进行刺激。先将戒指向上推至第二指关节处,再从旁边按压戒指,使之对手指产生一定刺激。3秒钟后放松,然后反复进行7次。
关键词:旋转拇指/自我握手/手指交叉/牙签刺激/衣夹刺激/吊环锻炼/夹圆珠笔/戒指按压
梳头保健法
经常用多排短刺梳子梳头,可防止脱发,推迟脸部衰老。每天梳头,由前向后,再由后到前;由左至右,再由右至左,这样来回多梳几次,使梳子充分摩擦头皮及发根,从而达到按摩作用。
关键词:梳头/按摩
长嘘短叹健身法
如果每天在锻炼身体的时候,长嘘短叹两三声,可强健呼吸肌,改善呼吸功能,爽快精神。在长嘘短叹中,吸气后放松时吐音不同,会收到不同效果。
比如:吐“嘘”字养肝,吐“呵”字强心,吐“呼”字强脾,吐“斯”字清肺,吐“吹”字固肾,吐“嘻”字理三焦,因此可因人因病因时而异。长嘘短叹时要全身放松、顺其自然,呼吸、口型、吐音、动作要协调配合。
关键词:嘘/呵/呼/斯/吹/嘻
赤足行走利养生
近几年来,国外科学家提倡赤脚行走。其实,这也是按摩方法之一。刺激双脚能给大脑带来营养、改善功能,有益健康。赤脚行走的办法是:早晚穿着袜子在室内行走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至1小时。还有一种脚尖按摩法,即用脚尖轻轻落地,两脚交替有节奏地以每分钟140~180次的频率原地跑步,并全神贯注,默数次数,每次3~5分钟,有改善情绪,集中精力,增强记忆的效果。
关键词:脚尖按摩/改善情绪/集中精力/增强记忆
吃饭时不能喝水
食物在口腔里被牙齿咀嚼磨碎后,就开始产生生化作用,即唾液酶对食物的水解作用。如果吃饭时喝水,由于水的参与作用,能够冲淡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降低其消化作用,会直接影响小肠绒毛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
消化系统分泌功能退化、削弱,往往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这样,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分解为氨基酸、甘油或脂肪酸以及单糖和葡萄糖等简单物质,以供给小肠绒毛吸收。
那么,吃饭喝汤怎么样呢?汤味道鲜美,咸淡可口,能够刺激腺体分泌消化液,而不会对其分泌起抑制作用。因此,喝汤与就水不能相提并论。
关键词:生化作用/降低/小肠吸收
不能多吃汤泡饭
有些人(特别是牙齿不好者)喜欢把馒头、烧饼等食物放在汤里泡软后再吃,认为这样好嚼、好消化。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长此下去,会使胃肠消化功能减退,引起胃病。
因为吃进的食物首先要在口腔中进行咀嚼和初步消化,坚硬的牙齿将大块食物切、磨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涎腺不断地分泌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甘甜爽口的麦芽糖,使胃肠便于进一步消化吸收。人体在消化固体状食物时,咀嚼的时间越长,唾液分泌量就越多,越有利于润滑和吞咽食物,也越有利于减轻胃肠的负胆。把饭和汤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里稍加咀嚼就咽进胃里去了。这不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头上的味觉神经没有受到充分刺激,唾液分泌得很少,使胃和胰脏产生的消化液也不多,并且还被汤冲淡了,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不能充分地得到消化和吸收。日子长了,就会引起胃病。
关键词:咀嚼/初步消化/引起胃病
边看电视边吃饭,害处多多
边吃饭边看电视,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在吃饭时,需要全身大部分血液集中到胃肠等消化系统,才能保证完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任务。如果边吃边看电视,眼睛、耳朵必然要不断往大脑里传递信号,大脑就得不断地分析、综合、判断这些信号,需要有更多的血液为脑服务。那么,流经胃肠的血液就相对减少了,会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影响。此外,看电视有时哈哈大笑或争论,把时间拖延得很长,使热乎乎的饭菜变凉;同时还会出现咬舌、呛饭和咀嚼不匀等现象。时间长了,消化器官功能会减迟,引起慢性胃肠病,影响营养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