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01

第1章 器物·用品(1)

001、管道的由来

在埃及的阿布苏,一条4700多年前的直径8厘米、长366米的管道,被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它由1/16寸(1寸≈3.33厘米)时厚的铜片制成,大概用于输水灌溉。这条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金属管道。

公元前200年,小亚细亚的白加孟使用一条渡槽向民众供水。引水者修了一条瓦管,长度约有1828米,这条管子把山上的溪水引到离城3公里处的蓄水池,再用直径25厘米的木管引进城中,在穿孔的大石块中安装木管的接口处,制作得非常坚固。

罗马帝国的城市利用渡槽,在郊外的蓄水池中注入清水,然后用管道把水引到取水处,贵族家中则直接引入。这些管子用1/4寸厚的铅片制成,每根管子长3米,管端焊接而成管道。另外,罗马人对木管也很感兴趣,也曾用来输水。

中世纪时期,管道的使用频率降低,原因是供水设备的水平开始下降,一般就近取用河水和井水。城市扩建以后,因为河水、井水被污染了,人们产生了从远方引水的需要。

1608~1613年,金匠米德尔顿出钱造了一条运河,取名叫“新河”。他每天自伦敦以北63公里的哈德佛郡引水,向城郊小村伊灵顿的蓄水池内注入,然后用总长93公里的木管把水送向市区各处,再用小铅管把水引入贵族家中,而小巷、广场则设有水龙头,供穷人取水之用。

在伦敦,放弃木管用铸铁管作为代替品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了。因铸铁管可以承受较高的水压,也能大大减少渗漏的情况。

与木管、铸铁管相比,铅管非常容易安装,因此直到20世纪中叶,铅管在楼房、住宅之内才得到广泛使用。可是,用铅管供水会导致铅中毒的发生。目前,住宅小水管多采用钢管,而安装工厂大水管时,则大多选择铁管。

管道能将水、煤气和原油等向远处输送。现存的世界上最长的管道是横贯加拿大的天然气管道。这个管道包括支管在内,长8334公里,管道直径则达到1.06米。

002、火柴的由来

康熙、乾隆年间,外国人向清朝政府进献的贡品中就有火柴。可见,火柴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稀罕玩意儿。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商人在中国大量销售火柴。于是,有人认为,火柴的发明权应当属于外国人。后来,中国的老百姓就管火柴叫“洋火”,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其实,火柴的发明人是中国人。一个叫罗伯特·斯普尔的西方人根据史料指出,世界上的第一根火柴,是由北齐皇宫里的一群宫女发明出来的。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也说,民间用一种涂上硫黄的杉木条引火,在百姓之中非常流行。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到处都有兜售火柴的小贩。还有人提出,在那时的杭州,有人把松木削成薄如纸张的小片,在它的一端涂上硫黄,这种东西叫“发烛”、“淬儿”。这些都是早期的火柴,只是向来不为人所注意罢了。

欧洲在古罗马时期,就有火柴问世。当时有一些小贩,在街上贩卖一种浸泡在硫黄中的木柴。其实,这种木柴本身并不起火,只能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溅出的火星落在浸泡过硫黄的木柴上,便获得了火种。

直到18世纪末,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火柴才得以在意大利问世。当时,有人在一根木棒的顶端涂满了浓氯酸钾、糖和树胶的混合物,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这样一来,化学反应突然产生,木棒燃烧了起来。这种木棒有一米多长,形状如同捶衣棒。

1827年,英国有一个名叫约翰·沃克的化学家,对猎枪上用的发火药进行了研究。他把金属锑和钾碱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木棍进行搅拌。这样做的结果是,棍的一端沾上了金属锑和钾碱的混合物。后来,他觉得沾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已经无用,就想将它们在地上磨掉,可在磨的过程中木棍却突然“扑”的一声冒出火,猛烈地燃烧起来。

沃克对这个发现感到非常兴奋。他想,如果利用自己的发现来制造引火物,那就可以给人们取火提供很大的便利。就在当年的4月7日,他制作的第一盒火柴推入市场。将一小片砂纸贴在火柴盒的一端,把火柴头放在砂纸中间,向外用力一划,火柴便着起火来。

后来,一个名叫华尔克的英国人把硫黄和磷的混合物涂在木棍上,造出一种一经摩擦便能起火的火柴,于1830年公开出售。但这种火柴很不安全,磷有毒,并且很容易受到冲击而引发火灾。

1848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安全火柴。这种火柴一直使用到了今天。1857年,火柴贸易因其具有危险性,被政府统一管理起来。

趣味链接:你知道火花的历史吗?

火花,就是火柴盒贴画。世界上最早的火花出现在1827年英国的“约翰·华克”牌火柴包装上。在旧中国,火花一般仅作为火柴的商标装饰。新中国成立后,火花设计师们利用艺术构思,逐步使火花向宣传性、艺术性、实用性方向发展。

1958年6月,北京火柴厂推出我国第一套成套火花,分鸟类、风景、花卉三组,每组各12枚。之后,火花开始以套花出现。近几年,火花的内容、题材不断开拓,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纪念火花、广告火花、日历火花、灯谜火花等陆续问世。这些火花设计、印刷之精美,堪与邮票相媲美。

003、打火机的由来

打火机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现氢气冲到铂棉上会起火。于是,他利用这个原理,试制出第一个由玻璃壳体和顶盖结构(喷头、铂棉、开关、内管和锌片)组成的打火机。

还有一种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士兵们趴在战壕里挨风吹受雨打,想抽口烟也办不到。英国有个叫阿尔弗莱德·丹希尔的人,在伦敦经营烟草商店,听到前线的士兵没法抽烟的消息后,决心研制出一种点火用的工具。他利用空盒等物做试验,终于在1917年发明了打火机。1924年,打火机开始大量生产。这样,士兵们可以一只手拿枪,一只手点火。

后来的打火机,利用打火石与转轮的摩擦而产生火花,点燃汽油灯芯而着火,使用起来很方便,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的电子打火机,主要用石油液化气取代汽油作为燃料,用电子陶瓷取代火石作为引燃物,用起来更加方便。

目前,我国已成为电子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我国电子打火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

004、香烟的由来

位于现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上的美洲原住民,可能是最早种植烟草的人群。之后,南美洲、北美洲才开始烟草的种植。最早吸食烟草的是美洲印第安人,他们把一些烟草扔在火上,然后用嘴叼着长管子的一端,将另一端放在火焰的上方,这样就能把烟吸入口中。

后来,欧洲人环游地球,发现美洲人以吸烟作为消遣,觉得烟叶这东西很不错。16世纪时,欧洲人从美洲搞到一些烟叶,销往西班牙和法国,换取各种工业品,然后再将得到的工业品运到美洲卖,赚了很多利润。

最早卷烟是在1799年由土耳其的士兵发明的。当时守卫亚克城的土耳其军队受到拿破仑炮兵的攻击,士兵队公用的水烟筒被炮弹击毁。嗜烟如命的土耳其人就用点枪炮的火药纸来卷烟叶,这样就发明了卷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士兵从当时的鄂图曼帝国士兵那里学会了吸食烟草方法,之后这种方法被传播到不同的地方。

到了19世纪,人们发明了用机器卷制香烟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其他的新发明、新创造一起,成为欧洲工业时代的重要特征。1850年在俄国、19世纪50年代在伦敦,手工卷烟厂问世,受到众人的关注。美国于1864年开始在车间生产香烟。

1880年,詹姆士·本萨克经过刻苦研究,终于发明出一种奇异的机器,这种机器能把定量的碎烟叶置于定型管中卷成卷儿,然后用刀把这个卷儿切成一定长度的烟卷。后来,詹姆斯·杜克对这种机器进行了重大革新。19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德汉姆的杜克公司,香烟的产量每天可达到四百万支。

到了20世纪30年代,医生们发现,因吸烟而引起的心脏病、肺癌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于是,在民间产生了反对吸烟的运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企业生产香烟时,不得不在包装上加上健康警告,人们对吸烟的危害终于有了较多的了解。

16世纪中叶,西洋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国人不习惯吸这种烟,感到头发晕,好像喝醉了酒,所以给烟取了个“干酒”的名字。但是这冒烟的“干酒”使人慢慢上瘾,以致几百年来欲罢不能。

005、雪茄的由来

热带雨林独特的土壤和气候造就了雪茄醇厚的品质、馥郁的芳香以及悠长的回味。应该说,雪茄和咖啡、红酒一样,也是一种高级商品。而哈瓦那雪茄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和蓝山咖啡、波尔多红酒排在一起的。

雪茄是在美洲被发现的。1492年11月,哥伦布带着士兵在古巴东部地区一个小海湾附近指挥勘察,正在返回主船的两名水兵在途经土著人的村宅时,发现男人们手里总拿着一根未燃透的仍在冒烟的干树枝和一些植物叶,不时地吸冒出的烟。

后来他们发现,雪茄是印第安人从不离身的东西。从出生直到死亡,印第安人都生活在雪茄螺旋形的烟雾之中,仿佛被藤蔓紧紧缠绕的木棉树一样。在印第安人的村宅里,雪茄烟是他们的神话、医学、宗教、部落盛典、政治、战争、农耕、捕鱼、鼓舞集体等公共习俗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他们的宗教仪式中,人人都吸着雪茄烟,个个都如痴如醉、悠然自得,满屋青烟袅袅,产生非常好的宗教效果。

发现雪茄的两名水兵之一——罗德里戈·德埃克塞雷斯,受到雪茄烟芳香的吸引,成了首批吸雪茄烟的欧洲人之一。这样,雪茄烟传到西班牙与葡萄牙本土,不久又传到法国、意大利。16世纪中期,欧洲人对雪茄已相当熟悉。

“雪茄”的中文名也有一个有趣的来历。1924年的秋天,徐志摩从柏林回到上海。周末,他陪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到一家私人会所里消遣。泰戈尔是忠实的雪茄迷,两人吞云吐雾之时,泰戈尔问徐志摩:“你能为Cigar取个中文名吗?”

徐志摩回答道:“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烟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徐志摩的诠释将Cigar原名的形与义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众所周知,抽香烟是将烟雾吸入肺部,然后吐出,而抽食雪茄与抽香烟截然不同,正确的抽食方法是每吸一口雪茄时口含雪茄烟雾,在充分享受雪茄特有的芳香后轻轻吐出烟雾。须注意的是,雪茄的烟灰有助于冷却雪茄,因此不要轻易弹走烟灰。当品尝一支芳香的雪茄后,不要用熄灭香烟的方法将它掐灭,只需将雪茄放在烟灰缸边,数秒后,它就会自动熄灭。

趣味链接:尼古丁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谁?

尼古丁是音译词,原称烟碱,是一种有毒物质。它是香烟中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之一,香烟烟盒上都有注明烟碱的含量。

尼古丁本来是一个法国人的名字,他在葡萄牙当大使时,发现当地人常因吸食一种植物而生病,甚至死亡。对此,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便把这种植物带回法国,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后,发现这种植物的烟碱含量很高,能诱发呼吸道癌症,是导致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有害物质。

由于他的发现,使人认识到这种物质的危害,这对维护人类健康是一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烟碱改称为尼古丁。

006、床的由来

床这一睡眠用具的产生时间,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得很简单,睡觉时只是在地上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做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进行,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被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被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了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不是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

明代,出现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同时可睡几个人的特大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是雕花的圆柱,上有可以垂挂帐帷的天盖。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

趣味链接:火炕源于何时?

火炕是用土坯或砖垒成的用灶取暖或直接烧火取暖的床。这种用具在我国北方地区极其普遍,以至于流行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座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

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用来取暖,如《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隅有灶。”这种灶相当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汉代使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主要就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

名副其实的火炕最晚在唐朝就出现了。它区别于灶之处是不用掘地,而是在地面上构筑。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火炕逐渐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不过一些地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习惯,享受着“热炕头”的乐趣。

007、床罩的由来

床罩的发明者是法国妇女迪迪。

迪迪与同村的马夫路易两情相悦。他们恋爱了3个月后,正式举行了婚礼。不幸的是,婚礼后的早晨,年轻的妻子发现丈夫有遗尿的毛病——他将婚床上的被褥尿湿了。这时,祝贺婚礼的客人们已在门外,他们大声笑闹,捶打木门,迪迪已没有更换被褥的时间了。

迪迪望着神情沮丧的路易,忽然灵机一动,从衣橱里取出一条床单,迅速铺在潮湿的被褥上,然后开门迎客。客人们向新郎新娘祝福,并参观他们的新居。突然,一位客人手指床单,惊奇地叫道:

“多奇怪的布置,这是洁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设计的最新玩意儿吧?”

新娘微微一笑,不发表意见。

客人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哦!这多么时髦,多么漂亮!”

很快,迪迪的铺床方法在法国各地流传开来。3年后,法国宫廷正式采用了这种方法,并按那个客人所说的那样,将铺在被褥上的床单命名为“床罩”,并且把它载入了《宫廷起居事典》。

趣味链接:“席梦思”有什么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