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19

第19章 宗教·礼仪(2)

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性疟疾,一个多月也不见好。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看见有一个小鬼进屋偷窃,忽然来了一个大鬼把它吃掉了。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对方回答说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应试武举不第,触阶身亡,发誓要为皇帝除尽天下的妖孽。

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便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发给大臣每人一张,在除夕晚上悬挂在大门上用来驱鬼除邪。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016、阴曹地府的由来

在神话里,阴曹地府被认为是灵魂的归宿。这是道教徒设想出来的,按照道教的解释,阴曹地府共有两处。

一处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晋葛洪《神仙传》中说:东汉的阴长生、三国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把阴、王并称阴王,以讹传讹变成了“阴间之王”。后来,经过逐渐演变,人们遂以酆都为“阴曹地府”。

另一处叫“罗酆山”,据说在北方癸地,山上山下都有鬼神宫室。道教认为,居住在山中的“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有一神,为“酆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

趣味链接:鬼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在神话中,鬼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

在原始社会,鬼的观念就已经形成。由于原始社会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死亡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人们认为,人死后是肉体与灵魂分开了,但灵魂并没有死,还要到阴间去生活,有时也回到阳世活动。

有人经常梦见与死去的人交谈、办事,甚至有异常表现。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生理与心理现象曲解为死者的“灵魂的显现”,即鬼的显现。“鬼”便由此而来。

017、济公的由来

在民间,济公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上,济公确实存在,他是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的和尚——道济禅师。

道济是宋代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名心远。他出身显贵,为驸马之子。道济出家于杭州灵隐寺,后常住净慈寺,是一位禅宗僧人。他生活落魄,嗜好酒肉,言行类似癫狂,所以有人称他为“济癫僧”。

在民间传说中,济公玩世不恭,喜欢帮助弱者,时常和达官贵人开玩笑,弄得对方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由于济公形象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因而出现了济公塑像。

018、月下老人的由来

人们常把婚姻介绍人称为“月下老人”。那么“月下老人”是怎么来的呢?

“月下老人”出自唐朝李复言编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书上说,元和二年,有个叫韦固的人,离家旅行,住在宋城的一家旅店里。晚上,他见到一位老人在月下翻捡书信,身边的布袋里装着许多红绳。

韦固很好奇,便问道:“这红绳有什么用处?”老人答道:“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只要是系上了,就会结为夫妻,这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韦固问:“我的妻在什么地方,她家里是做什么的?”老人说:“就是这个旅店北边卖菜的陈老婆婆的女儿。”

韦固听了,心中大怒,就派遣手下人用刀将那位三岁女孩杀死。手下人回来说:“没刺中要害处,只是刺到了眉间。”

过了许多年,他才娶妻。他的妻子眉间有一刀痕,经韦固追问,才知道三岁时被人刺伤所致。韦固想起了往事,知道自己终究没有逃出月下老人系的红绳。

019、龙的由来

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殷墟甲骨文的龙字,其形象是一条蛇,只是头很大而且嘴张开着。殷商时代的一个玉龙,其造型是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很显然,这些都是龙的创造过程的演进遗痕。

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往往要自称为“真龙天子”。

020、凤凰的由来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有提到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021、麒麟的由来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常有“麒麟”这种祥瑞之物。

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麒麟的传说。当时,麒麟和凤、龙、龟,并称为“四灵”。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糜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与龙、凤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总是诡言麒麟出现,借此歌颂所谓的“盛世”。

趣味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是怎样的?

一些民间绘画中,只会有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隐约展现“天宫”,以示天赐贵子。

关于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师,尤爱画麒麟,屋内到处挂着各种神态姿势的麒麟画。可是,这位画师年老尚无子嗣。

有一天晚上,老画师突然看到一头闪着金光的麒麟背上驮着个小孩向他走来,画师连忙迎了上去,醒来才知道是梦。

第二年,他果然喜得贵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把这孩子叫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的说法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它的来历可能与孔子的出生有关。《拾遗记》中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后来,人们把吐书生孔子演变为送子,便成了“麒麟送子”的由来。

022、降半旗志哀的由来

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降半旗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其方法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到离杆顶约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早在17世纪以前,在航海过程中如有人死亡,船上的人们通常对死者以升黑旗的方式志哀。

1612年的一天,英国哈兹·伊斯号船只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降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

久而久之,以降半旗表示哀悼不仅用于船上,而且也用于陆地上,最后成了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现在,一般来说,只是当一国主要领导人或友好国家领导人逝世或大规模灾难时才降半旗。

023、礼炮的由来

礼炮可为国家庆祝大典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说认为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18世纪,头号殖民帝国的英国的军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

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024、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在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

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有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025、叩手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

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

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他们灵机一动,便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

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首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趣味链接:举手礼最初是怎么来的?

士兵见到军官、学生碰到老师、入党入团仪式等都要行举手礼。

原来,在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做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瞻仰芳容,表示虔敬。

后来,这种礼节便演变成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了,并一直沿用下来。

026、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当年,由于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盔甲。

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

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027、跪拜礼的由来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为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028、吻礼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大众礼节。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

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先要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

吻在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不只限于表示男女之恋,它还寄寓尊敬和关心之意。非洲土著居民视酋长为“父母官”,人们争相亲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以此表示祝福和对酋长的推崇。

古罗马时期,皇帝允许最高级的贵妇人和宠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只能吻皇帝的膝盖和脚背为“殊荣”。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种吻光头的礼俗。例如,在比利时王国的里兹镇附近的桑朗村,每年的春秋雨季,都有一批来自德国、荷兰、法国和比利时各地的“光头佬”来这里“朝圣”,他们见面后以互吻一下对方溜光锃亮的秃头为礼节。

029、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

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巴狗从店里蹿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孩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后来,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030、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但献哈达这一礼节的来源却说法不一。

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惯。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贵,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后来,藏族部落认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也有人认为,哈达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蚕丝织的,长度两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黄、蓝、白等。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