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27

第27章 俗语·成语(1)

001、高抬贵手的由来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而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者溜进戏场。

农村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儿吧!”

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002、刮地皮的由来

“刮地皮”一语大概始于清朝中期。清代学者胡式钰《窦存》中有段记述:当今老百姓啼饥号寒,野地里饿殍枕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天灾吗?不是!乃是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的结果。老百姓喻称这种“掊(搜刮)克(克剥)”之害为“刮地皮”。

人们问胡先生说:“刮地皮的‘刮’是提手旁的‘括’吗?”胡答:“不是。民脂民膏光用手取,能搜光吗?所以,应当用‘刀’旁的‘刮’,刮之始能光也。”

胡先生还举了汉代扬雄的《羽猎赋》为例:“‘军惊师骇,刮野扫地也。’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胡氏误为司马相如《子虚赋》)只有用刀刮,才能一刮而空,使野地寸草不留)”。

俗语“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斯之谓也!

003、穿小鞋的由来

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被认为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只能依照脚的大小,去衡量女人的美丑。

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旦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按此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称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004、出洋相的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席卷而来。

然而,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丑态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八九十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驻英国使馆的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更有甚者,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

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荡动,以为出了什么丧事,派人前来探问,方知情由。西方记者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轰动一时。

某公使去法国避暑,恰遇上某公爵夫人请客,某公使应邀赴宴。席间,招待人员从厨房端来一盘大河鱼,据介绍,这种鱼十分名贵,烹调方法特别讲究,非手艺高超的厨师不能做成。

正当主人津津乐道、众人胃口大开之时,这位公使猛然一声咳嗽,一口浓痰刚好落入鱼盘之中,席间一阵喧哗。公使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赶忙抱头而逃。

难怪那时的洋人瞧不起中国人!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身上。人们就这样约定俗成,把这种出洋的丑态称之为“出洋相”。不过,后来它的意思有所扩大,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005、推敲的由来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贾岛。有一次,他到京城去考举人,路上骑着毛驴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反反复复拿不定主意。他不住地在驴背上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比画着推与敲的姿势。

由于想得入了神,没注意到眼前来了大官。当时京兆尹(京城长官)韩愈正带着车马随从迎面而来,贾岛竟撞了韩愈的仪仗,一连过了三节,他还在用手比画。

韩愈的随从气愤地把贾岛推到韩愈面前,此时,贾岛如梦初醒,只得如实说他在思考两句诗,拿不准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以至于神游天外,不知回避。

韩愈听了很感动,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思索了很久,告诉他说:“用‘敲’字好。”说完还约贾岛一同回到官府谈论作诗,并留贾岛住了许多天,于是二人成了好朋友。

后来人们就用“推敲”表示深入研究考虑的意思,久而久之,意思固定下来,“推敲”就成了一个词。

006、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某年阳春三月,汴京(开封)有不少人骑驴郊游,有一个姓陈的商人骑的是“雪蹄驴”,走相好,叫声清脆,很引人注目。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这头驴,他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走“雪蹄驴”,藏在一个破庙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残垣断墙处露出驴脚,遂将小偷逮捕治罪,驴归原主。

此事传开,有人写了一首歌谣说:

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垣残墙露驴脚。

以后,就出现了“露驴脚”的俗语。到了元代,崇马之风大盛,人们又渐渐说成了“露马脚”。

“露马脚”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是“天足”(未裹脚),朱元璋黄袍加身之日,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很为马氏的大脚伤脑筋,女子以“三寸金莲”为贵,“天足”女当皇后有失朝典,废为庶人,又对不起患难过来的结发之妻。后有大臣争谏,才立马氏为正宫。

马氏当上皇后以后,也很为自己的大脚而苦恼,于是便终日穿长裙遮蔽。日久天长,宫娥们也就忘了她那对大脚了。

一年仲春,她坐轿郊游,一阵春风吹来,马皇后撂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裸露无遗。护从和宫女们看后个个咂舌。后来就从宫内传出了“露马脚”的逸闻。

007、舌耕的由来

西汉著名学者贾逵自幼博闻强识,聪颖过人。五岁时,姐姐因婚后许久不育,被休弃回家,成为他最亲近的人。

贾逵的邻居十分富有,专请塾师教其子弟,不时传出琅琅书声。每听到读书声,贾逵姐姐就抱起他隔着篱笆倾听,从不间断。日积月累,贾逵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而且还能流利地背诵。

贾逵有了厚实的基础,兼之不懈地学习,长大后,知识大增,书法日精,于是把能背诵的《三坟》、《五典》写在剥下的桑皮上;树皮不够,又写到木板和一些家具上。见者赞叹不绝,贾逵声名由此大振。许多好学之士,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求教。贾家门庭若市,一改昔日之冷落。

贾家原很贫寒,现在由于众多求学者的馈赠,粮食满仓,日渐富裕起来。人们说贾逵不是靠力气耕田起家,而是靠舌耕换来的。自此,人们便把教书育人称为“舌耕”。

008、吹牛皮的由来

“吹牛皮”一语,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古老的黄河的流经之地——我国西北地区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解决这个难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个好点子:用皮筏当船。皮筏大多以牛皮制成,形状像袋,联结即成为“皮筏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又因吹牛皮时脸腮鼓起,面红耳赤,像争强好胜的样子,以后人们便逐渐用“吹牛皮”形容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之人。

趣味链接:“胡说”本意是胡人说的话吗?

“胡说”一词来源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

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依孔子的学说为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不来这一套,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说话、办事是没有任何礼法为根据的。

因而,汉人把乱说或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这样,把乱闹、没有原则的闹事叫做“胡闹”。

“五胡乱中华”也叫“五胡闹中华”。“胡乱”者,胡人之乱也;“胡说”者,胡人之说也。后来人们用“胡说”来泛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009、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语是由蒙古人创造的,后来在汉族中流传开来。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并连声道:“好马,好马。”以表示赞赏和友好,并无阿谀逢迎、谄媚巴结之意。

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人,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不管马的好劣,总要跑上去拍一拍马屁股,点头哈腰,连声赞叹。久而久之,“拍马屁”再也不是示以友好的意思了,人们称那些阿谀奉承的行为为“拍马屁”。

趣味链接:“溜须”的典故是怎样来的?

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那些献媚取宠的行为,提起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笑话呢。

据传,宋真宗时,靠献媚取宠爬上宰相之位的丁渭,有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其胡须加以盛赞,原以为这样会博得寇准的欢心。殊不知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老宰相深知此人心术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溜须”这一典故由此而来,从而流传至今。

010、三脚猫的由来

人们常用“三脚猫”一词,形容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

“三脚猫”一词,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熊即飞熊)。”文中的“三脚猫”是一种动物。

后来,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相当不错,却“走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后来,“三脚猫”就成了技艺不精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011、狗腿子的由来

古时候,人们对狗没什么好印象。凡是沾“狗”字的词,大都含有贬义。比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等。“狗腿子”也不例外。

传说,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

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

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

“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

“给狗用泥巴捏上一条。”

从此以后,狗在撒尿时,总要把后边一条腿翘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由来。

012、两面派的由来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是怎么来的呢?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却感到苦不堪言,因为哪方的军队来了都要欢迎,在门板上贴上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

豫北怀庆府人素来生活节俭,想出了个个简便易行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着欢迎义军的标语。哪方军队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可是,他们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招来了大祸。

有一次,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见到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十分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被风吹得翻过来,反面尽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非常气愤,将挂两面牌的人满门抄斩。

后来,“两面牌”逐渐演变成为“两面派”一词。

013、纸老虎的由来

在现代生活中,常常用“纸老虎”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人。那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纸老虎”是民间“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这种老虎造型常出现于元宵花灯以及殡仪队列的纸俑中。人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纸糊老虎”实物的启发下,才创造了“纸老虎”一词,才有了“纸老虎”的比喻说法。

“纸老虎”一词源于民众之中,而把它作为书面语言使用,最早见于陈独秀的《“纸老虎”探源》一文。

而现在的“纸老虎”的意思,主要来源于毛泽东的“帝国主义纸老虎”论。

014、不倒翁的由来

人们常以“不倒翁”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总是立于不败之地。“不倒翁”这一称谓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此物外表上看去与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然而里面包的却是一块难得的美玉。卞和先后两次将此宝呈献两位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石,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左脚和右脚。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得知此事,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得到了一块好玉。文王下令,将其制成玉璧,命名为“和氏璧”。卞和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卞和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不倒翁”这一流传后世的称谓。

015、OK的由来

“OK”是个舶来语。“OK”的意思尽人皆知,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了这个词。

有人说,它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oomma”(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者在文章末尾写上“OK”,意思是“Ohne kovretur”(没有错误)。

还有的人说,可能源于一个名叫奥托·凯撒(Ottokaiser)的商人,他在检验产品后,在合格产品上都贴上写有自己姓名缩写字母的标签。

美国辞典的说法是:184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丁·范布伦在竞选时,用“OK”作为竞选口号。原来他出生于纽约的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ek),用这个地名的头两个字母作为竞选口号,意思是“竞选成功”。而语言学家则认为,这是由“All correct”(完全正确)一词的奇怪拼法(Oll Korrect)而来。

但是通常认为,“OK”来自美国的一位记者。1839年3月23日《波士顿晨邮报》的一位记者在文章付印前写上了“OK”。研究古希腊语言的学者认为,这位记者曾受过古典的希腊教育,千百年前,希腊教师在批阅优秀学生的文章时,往往在末尾写上“Oia kala”或“OK”,意思是一切都好,与现在英语中“OK”表示的对、好、可以、行的意思差不多。

016、名堂的由来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

汉武帝有一次巡狩泰山,看见山上有一处古时明堂遗址,他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儿,只好作罢。

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没过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环绕,水上有响履木铺成的复道通到岸上,非常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