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29

第29章 俗语·成语(3)

人们常用“眼中钉”一词,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呢!

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渭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渭深知寇准为官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渭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渭。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034、杜撰的由来

“杜撰”就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据《续传灯条》载:“我也不看郭象解并诸家注释,只据我杜撰。”

“杜撰”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宋代有个人叫杜默,很喜欢写诗。可是,由于才情所限,他写的诗内容空洞,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并且,他的诗不讲韵律,平仄不分,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现在人们把不真实的编写、没有根据地编造称为“杜撰”。

035、雷同的由来

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多用来形容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实际上,它是从古书中得来。

古时,我国有这样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上说:“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

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是非,有自己的主见,不应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那样回应。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后来“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便有了今天的意思。

036、腹稿的由来

“山间芦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口蜜腹剑”、“腹有良谋”等古人说的“腹”,是可以思考的器官,相当于头脑的作用。

《滕王阁序》是王勃脍炙人口的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佳句。《滕王阁序》是即兴之作。但是,传说王勃写文章时,总是先研墨许久,然后引被而卧,过一段时间,忽然坐起,挥笔疾书,一气呵成。人们说王勃从研墨到“引被而卧”,都是在腹中打稿,即打“腹稿”。

于是,“腹稿”这个词就流传下来,并被广泛应用了。

037、鸿沟的由来

“鸿沟”被人们用于比喻距离之大或其他意义。“鸿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一书。

据《史记》载: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双方军队相峙于荥阳,当时,汉王粮食多,项王已断粮,但刘邦家人被项羽俘获。汉王遣陆贾游说项王,要求和解以赎家人,项王不听。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答应汉王所给出的条件:二分天下,划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

另据《史书》记载,“鸿沟”为我国战国时期挖掘的一条古运河,古时全境在今河南省境内,以荥阳北黄河岸为开端,引黄河水南下至中牟,然后东到开封,从开封直折南向,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附近注入颍水,颍水向南流经安徽注入淮河。

鸿沟遗址虽已荡然无存,但是由于楚汉之争的故事广泛流传,“鸿沟”一词如今已成为一个广泛的日常用词。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实际上就是代指“鸿沟”。

038、荒诞的由来

据我国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记载,“诞”是一种小兽的名字。这种小兽也称“讹兽”,生活在西南的边远地区。它的身形就像兔子,却长着一张人的面孔,而且居然能像人一样说话。但它所说的话都是些不实之词,它说往东就是往西;它说是好的,却可能是坏的。

“荒诞”一词就是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演化而来。由于“诞”这种动物喜欢撒谎,后来人们就用“荒诞”表示“弄虚作假”、“不合常理”。久而久之,“荒诞”就成为形容词,即今天的用法。

039、上当的由来

现在人们把被欺骗、被坑害叫做“上当”。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从前,清河一姓王的富户,在城里开了一家当店。经过世代流传,当店越来越大。但各房族人懒于营业,各人都将自己名下的一份资金做股存在店里,另外选择一人主持典当营业事务,各房族众就按股金分利金。

清光绪年间,主持店务的寿苎不是一个生意精,众族人见此情况,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里拿一些无用的闲物件,到自家的当店里来典当,还自己估定高价。伙计见来典当的人是店东本族的股东老板,只好如数付给。众多的族人都来敲诈,当店的资本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一家资源充盈的当店就此而破产。时人见此情状,就编一句谣言:“清河王,自上当。”把物件质于当店叫上当。后来,“上当”就被用来形容受欺骗。

040、万岁的由来

“万岁”乃祝颂欢呼之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原本无等级之分。秦汉以后,“万岁”限于臣对君王的拜恩庆贺,也用作对皇帝的称呼,词义的范围有所缩小。

“万岁”的称呼,则首创于唐朝。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臣民对她的吹捧,可不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朝思暮念,终于悟出了“出题对答”的计策。

有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诸学士,出题令其对答,她的上题是:

玉女河边敲叽棒,叽棒叽棒叽叽棒;

学士们虽搜索枯肠,一时也未能找出合适的对题。

一阵沉默过去,有个惯于献媚的学士,似乎猜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忽地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一听,非常高兴,大加赞扬。从此,“万岁”一词便传播开来。

041、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临时抱佛脚”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皇求救。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传入中原地区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这里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是鲜血。

该国国王笃信佛祖,听说这件事后,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度为僧。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僧人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原地区,成为俗语。

042、三姑六婆的由来

现在的“三姑六婆”之说,意思是指家庭关系复杂,姑娘在这一家不好处。其实原来的意思并非是这样。“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后来亦泛指那些走门串户、像三姑六婆一类的妇女。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南村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指接生婆)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吴之祥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趣味链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流派?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期,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因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