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03

第3章 器物·用品(3)

英国出现第一副眼镜时,受到了很大的嘲讽。但由于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视力,眼镜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不断普及。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采用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的问题。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的功能终于得到了完善。

欧洲早期的镜片是一种凸面镜,只能提高远视者的视力。而到了15世纪,矫正近视的凹面镜片也出现了,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美国的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对外宣称,自己在1760年发明了远近两用眼镜,尽管在此之前,别人也有过类似的构想,但富兰克林仍然是两用眼镜的发明人。

趣味链接:隐形眼镜是怎样出现的?

世界上第一副隐形眼镜诞生于1946年,是由德国一位名叫师赫尔曼·韦尔克的设计师研制成功的。

韦尔克小时候由于严重近视而不得不佩戴眼镜,眼镜给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此,他常常烦恼。韦尔克为改变这种状况,决心要研制一种让人感到方便的眼镜。

韦尔克既是电学家,又是机械设计师,他博学多识,心灵手巧。最初,他用一种有介电性质的有机玻璃材料进行试验,没有取得成功,因为试制出的这种透镜不能直接与角膜接触。

但韦尔克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坚持研究,终于在1946年研制出一种硬质微型接触眼镜,并取得了成功。随后,韦尔克又在硬质隐形眼镜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加适应人体的软质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发展到今天,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它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合后加工制成,是一种直接粘在角膜上的软质隐形眼镜。这种镜片使用起来既舒适又方便,很受近视患者的喜爱。

015、橡胶的由来

最早使用橡胶的是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他们使用取自树上的变硬的橡胶汁液,除了制造弹跳球之外,还能用它制造供人咀嚼的天然橡胶树脂,并且还能做碗以及防水篮之类的东西。发现美洲大陆后,人们将各种橡胶制品带回欧洲,供大众欣赏。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因发现氧而闻名全国,他注意到橡胶制品能擦掉铅笔的字迹。于是,他杜撰了“橡胶”这个术语。

1819年,英国化学家马金托希通过研究,发现橡胶可以在一种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挥发油中溶化。于是,人们用煤焦油、松节油、石脑油等来溶解橡胶,制造出大批防雨制品。

大约在1820年,苏格兰制造商查尔斯·麦金托什将橡胶液和从煤炭中提炼的石脑油混合在一起,制造出纤维薄片。这样一来,人们很快就利用这种薄片生产出大量的雨衣和胶套鞋。

到了1823年,麦金托什的雨衣企业非常兴盛。随着国际出口的不断发展,他的名字成为雨衣的代名词。

麦金托什的助手托马斯·汉考克,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并改良了一些机器,对橡胶进行加热处理,并打磨成型。从1820年到1847年的这些实验中,汉考克共获得了17项专利。这一时期,松紧带、袜带和其他一些橡胶制品被研制出来,并为人们接受和喜爱。

使橡胶变成生活必需品的关键性人物是美国化学家查理·古德伊尔。

古德伊尔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在他刚刚成年的时候,就对橡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一开始,他和朋友合资,用生橡胶制成了几百双长筒靴,推向市场。在寒冷的冬天,这种胶靴穿起来效果还不错,可是一进入夏天,胶靴就会粘在一起,叫人无法使用。他决定对生橡胶生产工艺进行改进。

可是古德伊尔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也不了解橡胶的特性,因此他的实验总是进行不下去。他好几次因为没钱还债而被抓进了监狱。可是他有很强的意志,在监狱中也琢磨如何改进橡胶,不肯中断自己的研究。

古德伊尔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用氧化镁和石灰水处理生橡胶的方法,还在一次博览会上得了奖。但是,他并没有沉湎于成功的喜悦之中,因为他知道橡胶制品仍然没有过关,只要一遇上食醋之类的酸性物质,生橡胶的不良特性就又会出现。

1839年2月的一个寒夜,古德伊尔感到很冷,就一边在壁炉旁烤火,一边对实验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考虑。由于他全身心投入到考虑实验当中,一不小心,拿着掺了硫黄的生橡胶的右手被火烫伤了,而那块做实验用的生橡胶则被烤焦了。他将那块烤焦了的橡胶捏了捏,感到它的中间部分的弹力很大,这使它的灵感受到启发。

于是,古德伊尔认为,把橡胶汁与硫黄一起加热,制成的橡胶用品没有夏黏冬硬的弱点,而且弹性和强度会大为增加。这就是著名的“硫化法”。古德伊尔尝试了一下,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硫化法”处理过的橡胶,既耐磨又柔软,而且有一定弹力,就像皮革一样,既能做鞋,又能做雨衣。

可当时的人还把他当成半疯子对待,他的橡胶硫化法虽然了不得,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无法进行推广。

古德伊尔越来越穷,又一次因无法偿还欠款而锒铛入狱。几个月后,他被释放,这才发现自己的发明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1845年,他为自己的发明争取到了美国的专利,并开始开发橡胶产品。从此,橡胶制品风行全世界,成为人们的新宠。

可是,托马斯·汉考克知道古德伊尔的发明后,于1943年在英国也申请到了专利,以防止古德伊尔在英国销售他的产品。于是,英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关于专利权的纠纷案。1860年,古德伊尔逝世。他临死前依然一贫如洗。

硫化过程使橡胶成为一种实用的物质。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就在本国位于热带的殖民地,特别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和马来西亚,建立起了一座座橡胶种植园。没过多长时间,美国的火石公司也在西非的利比里亚建立了种植园。

之后,人们开始用橡胶制造出硬度很高的充气轮胎,先运用于自行车,后来又运用于汽车。

016、菜单的由来

菜单,就是一份带价目表的菜肴清单。但最初菜单的作用并不是向客人说明菜肴内容和价格,而是提醒厨师不要忘了菜肴。

现在,法国大菜已被当做是西餐菜肴中的佳品。但在16世纪初期,法国宫廷菜肴非常简单。1533年,法国国王昂里二世娶到了一位王妃——卡得里努。这位王妃从佛罗伦萨带来了厨师作为陪嫁,从此法国宫廷菜肴才逐渐得到改善。法国的厨师为了记住这些意大利菜肴的烹制方法和材料,便将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菜单的雏形。

而这些记录真正成为向客人提供的菜单,已是16世纪中叶的事情了。

当时,布伦斯维克侯爵在自己的府第举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单子。当客人们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单时,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大家争相仿效,在举行宴会时,都预先制作了菜单,让客人观看。

017、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的一项科学发明。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汤、热粥又如何抓取呢?于是他们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佐助。

“筷子”早先又称“箸”。在历史记载中,远在商纣王时(公元前1144年后),就开始用象牙制成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

为什么“箸”又改称“筷”呢?《菽园杂记》记载:古代江浙一带,坐船时不能说出“住”字。因为当时水道航运靠的是人工或风力驶行的木船,“箸”与停住的“住”同音,这对希望一帆风顺的航行是个忌讳,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箸”为“筷”(快)。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有餐巾吗?

餐巾是宴会酒席上的一种专用保洁方巾。

15、16世纪时期,由于没有剃刀,英国男人们都留着长长的胡须。他们吃饭时用手抓饭菜,往往把胡子弄得非常油腻,便扯起衣襟擦拭。于是,家庭主妇就在男人的脖子上挂块布巾,后来便发展成为餐巾。

其实,原始的餐巾在我国古代就有,战国时成书的《周礼》中,就已记载了周朝设专人管理用毛巾覆盖食物的古制。这种用以覆盖食物的毛巾,堪称最早的餐巾。

到了清代,皇帝用餐时使用的称为“怀挂”的餐巾,则十分别致,它用明黄(皇帝御用的颜色)绸缎绣制而成,绣工精细,花纹别致,上面的吉祥图案华丽夺目。餐巾的一角还有扣襻,便于就餐时套在衣扣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餐巾,显得非常华贵,而且使用方便。

018、餐叉的由来

人们吃西餐时必然会使用餐叉,可是,餐叉的历史并非人人皆知。

餐叉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成为厨房的主要工具。罗马帝国衰落后,这种餐具被人们抛弃。后来,餐叉在拜占庭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几个世纪后,这种用具被拜占庭的一位公主带到威尼斯,从此在欧洲流传开来。在1379年的法国,查理五世的宫廷用具里首次出现了餐叉。

15世纪,意大利人普遍使用餐叉。保守的英国人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如下解释:意大利人之所以使用餐叉,是因为他们的手不干净。

17世纪以前的英国,如果有人使用餐叉,会遭到众人的讥笑。男士使用时被称为“女人气的男子”;女士使用时则被评价为“好出风头”。直到17世纪以后,欧洲人才普遍使用餐叉。后来,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餐叉又传到其他大陆,甚至成为西方文明的标志。

019、镜子的由来

镜子由来已久。据传说,女娲补天时收集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制成石镜。从这个传说可以知道,原始人使用的是石镜,从石镜到第二代的金属镜,共经历了3000多年。

最早的磨光青铜镜或铜镜,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的古埃及文明和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印度文明。

2002年北京延庆发掘出13座汉代墓葬,墓中有很多铜镜,镜上刻有“位至三公”的铭文。说明2000年前的汉代已有金属镜子。

古时候,金属镜子除铜镜外,还有用银制造的银镜和用钢制造的钢镜。古希腊人还发明了体积非常小的盒式镜子,其形状与现代的小粉盒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古罗马人则创造了手镜和壁镜。

根据罗马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苦林尼的描述,玻璃镜是腓尼基的西顿城人发明的。可是中世纪前期与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地的镜子是用打磨的金属制成的,而不是用玻璃制成的。

到了13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玻璃镜又被重新发明,并且很快风靡了整个欧洲。法国王后玛丽·德·梅迪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给她作为贺礼,价值高达15万法郎。

当时,只有威尼斯会制造玻璃镜,制造厂设在木兰诺孤岛。法国为了获得制镜的秘密,暗中绑架了几个镜子技师。1666年,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一家镜子工厂,自此,玻璃镜制造技术开始外传。大约在晚清时候,玻璃镜开始传入我国。

020、扫帚和掸子的由来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

在4000年前的夏朝,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原来鸡毛可以除尘呀!于是他抓来几只野鸡拔下鸡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因为鸡毛太软,又不耐磨损,少康又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到了现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发展农业提倡种高粱,于是,高粱的种植遍及美国。有一天,哈得里的一个老农夫需要一把扫帚,便砍些高粱秆,用绳子扎了一把扫帚,既结实又好用。于是大家争先效仿,开始用高粱扫帚,从而使美国出现了高粱扫帚制造业。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这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

021、伞的由来

伞是由中国人首创的。据传说,黄帝在涿鹿与蚩尤交战,受到盛开的鲜花的启发,做成了一种华盖,呈倒扣之状。这种伞非常特别,而且很大,为帝王、贵族和高官所专用,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描写过舜帝用两柄伞逃生的故事。

最早人们称伞为“华盖”。《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

从结构上看,伞的组成部分是伞骨和伞面。伞骨一般取材于竹、木、金属,而伞面的面料和功能则有相当大的变化。最早的伞面可能只是树叶和羽毛,后来则出现了用兽皮、丝绸、油纸、布、化纤、尼龙和塑料等材料。

中国的北魏时期,一种既能挡雨又能遮阳的伞问世,被大众所接受。

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他们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至于老百姓,则只能用普通的伞来挡雨。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也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设计出折叠伞,并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议,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英国的第一把雨伞也来自中国。1747年,英国有个叫汉威的慈善家到中国来旅行。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他惊奇地见到人们用伞罩住头顶,觉得伞太奇妙了,用起来又很便利。后来,他将一把中国伞带回国,在首都伦敦一下子产生了轰动效应。从此以后,多雨的英国逐渐用起了雨伞,人们甚至把用伞当成是一种时尚。

19世纪初,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到了伞的好处。于是,伞在全球普及开来。

022、剪刀的由来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剪刀又称“交刀”,因为它中间没有轴眼,没有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捶打成薄刀状,剪刀的支点在最后部,像个“U”字形。人们使用时利用熟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现在织地毯的工人用的剪刀,还保留着这种样子。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剪刀,也是这个样子。

那么剪刀究竟在什么时候被改造成现在这个式样呢?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曾发掘出一些历史文物,其中就有类似现在的式样的剪刀,在刀与把的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在刀和把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劲儿。

清朝的张思家采用优质钢材,把好钢镶嵌在剪刀刃口锻打,首创了“剪刀镶钢”工艺,使剪刀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张思家的儿子张小泉又不断对剪刀进行改良,使剪刀式样、品种、规格、锋利度“更上一层楼”。如今,以“张小泉”为商标的剪刀风行海内外,极受欢迎。

趣味链接:张小泉剪刀为什么那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