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32

第32章 天文·历法(2)

在古罗马时代,出现了一种“讨债本”。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了检查方便,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利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这种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所以很快流传开来。

香港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创办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购告式的“月份牌”,用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

商人们觉得他这个办法好,于是争着印制“月份牌”,免费赠送给顾客。

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

008、闰月的由来

如果你常翻日历,就会发现阴历上总是出现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所以,阴历的一年分成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个大月,6个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个大月,5个小月)。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这样三年就要短30多天。为了适应气候冷热的周期,就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阴历年是383天或384天,如乙未年(1955年)就是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丁酉年(1957年)是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

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只有两个小时之差。

趣味链接:“旬”是怎样划分的?

旬,是从古时候遗留下来的名称。

那时用的是纯粹的阴历,把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以10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10天的名称。但是小月只有29天,下旬是9天,所以壬是小月的最后一天,下月第一天依然从甲开始。

现在我们还习惯用“旬”这个名称,把一个月的前10天称为上旬,当中10天称为中旬,21日到月底称作下旬。

009、公元的由来

现在,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历纪元,即“公元”。那么,“公元”是怎么来的呢?

在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为扩大教会势力,教会把任何事情都说成与基督教有关。公元525年,僧侣狄奥尼西提出“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公元532年,教会中广泛使用这种纪年法。

1582年罗马教皇制订格里高利历,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非常高,为国际通用,所以又称公历。教会所设定的耶稣诞生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

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引入公历,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才开始使用公元纪年。

趣味链接:一个世纪与一个年代分别是多长时间?

“世纪”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人们将一个世纪确定为100年。公元1世纪是1~100年,公元2世纪是101~200年。以此类推,20世纪是1901~2000年。21世纪的第一天就是2001年1月1日。

每个“世纪”又以10年作为一个阶段,称作“年代”。如“40年代”、“50年代”等等。20世纪40年代,就是1940~1949年。

010、星期的由来

“星期制”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发明的。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就能区分恒星和行星。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在他们心目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余星球都围绕地球运动。

巴比伦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将7天定为一个星期,又叫一周。他们认为在这7天内,上苍每天派一个星神光临人间值班。太阳神马什、月神辛、火星神奥尔伽、水星神纳布、木星神马尔都克、金星神伊什塔尔、土星神尼努尔达7星神共值一周。

由于这7日都是星神值班的日期,所以就称为“星期”。

“星期制”后来传播到犹太地区。犹太人把它传到埃及,后又从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星期制”传入欧洲各国。明朝末年,“星期制”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

趣味链接:一个星期为什么又称为一个“礼拜”?

《圣经》上说,上帝花了6天时间,将天地万物创造出来。到了第七天,上帝就休息。

于是,基督徒便在星期天举行一种宗教仪式——礼拜。如此一来,人们就把星期天称为“礼拜天”。后来,基督徒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崇拜,就开创了“礼拜制”。他们把一个“星期”称作一个“礼拜”,把星期一称为礼拜一,依此类推,星期六便称做礼拜六。

011、标准时间的由来

标准时间,又称格林尼治时间。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格林尼治是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有“伦敦咽喉”之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就坐落在那里。该天文台是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在位时建造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被人们称作是“时间开始的地方”。在那里制订出来的时间,即标准时间,决定着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时间。

1880年,英国国会作出决议,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

1884年,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会议作出决议,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其他地区以此类推。例如,中国的首都北京就处于东八区的位置。

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至英格兰东南角的赫斯特蒙苏的一座小山上。旧址则成了一处供游人观赏的胜地。

趣味链接:一天为什么要是24小时?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将一天划分成24个小时。那时,人们把一天划分成4块,规定白天10小时,夜晚12小时,黎明1小时,黄昏1小时,加起来一共是24小时。后来,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决定白天和夜晚各有12个小时。虽然每小时长短随季节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每年都是一样的。

012、夏时制的由来

在夏季把钟表拨快1~2个小时,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的办法,叫夏时制。那么,夏时制是怎么来的呢?

20世纪初,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提出在夏季将时钟拨快1小时。他认为,在昼长夜短的夏天里,早晨的宝贵时间被浪费掉,太可惜了。

1916年3月,德国正式向全国宣布把时钟拨快1小时。没过多长时间,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等也相继采用夏时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将夏时制一直延长到11月19日才结束。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把时钟拨快两小时,实行“双倍”夏时制。

013、小时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相当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中国古代没有北京时间,人们用什么纪时?

在中国汉代,人们用12地支配12种动物来纪时,叫做12生肖。12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12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12禽兽配12地支的方法。

子时(夜11、12点):在深夜时分,老鼠最活跃,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可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害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兴云行雨之时,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喜欢在此时利用青草掩护自己,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之时,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黑了,猴要呻吟,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是日落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7、8点):此时正是夜晚的开始,犬要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喜欢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12生肖纪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沿用至今。

014、刻的由来

现在1刻钟指15分钟。“刻”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代,人们用漏壶计算时间。他们在铜壶底下钻出1个小孔,壶内竖起1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随着水从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滴漏”。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上、中、下3只播水壶,下面设1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

“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个刻度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14分钟多一点。

015、节气的由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七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

西汉时《淮南子》一书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同农业息息相关,是我国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法宝。

我国人民根据天文,划分出“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线直射到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又直射赤道,这时是冬至。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比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比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草木茂盛,天气晴朗;“小满”表示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016、伏的由来

伏天,俗称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伏”是怎样来的呢?

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我国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把天干、地支,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出的60组不同名称,用来记录日子。凡是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

人们规定,从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阴历8月初7或初8)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有1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要注意降温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