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50

第50章 经济·品牌(4)

1920年乔治突然在《系统》杂志中声明:我喜欢K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突出的部分或尖端。我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有K,中间任选其他三个字母,最后拼成Kodak。他认为,“Koda”字母少,不易拼错,具有生气和个性等特点。毫无疑问,一种商标绝不仅仅是来自字典中的某个单词,应该是对这些字母有所创造。

023、桑塔纳的由来

由中德合作、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桑塔纳”轿车众所周知。可知道这个名字来由的人却不是很多。

“桑塔纳”名字来自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座山谷的名字。该山谷以出产葡萄而闻名于世。但在这山谷里,还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称作“桑塔纳”。

1981年,当第一辆新型轿车从西德大众公司生产出厂时,公司立即决定以“桑塔纳”为其车名。意在希望大众公司生产的这种新车型轿车如同“桑塔纳”山谷一样闻名于世,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现在,“桑塔纳”轿车已成为中国生产和使用数量最多的轿车之一,随处都可以看见“桑塔纳”奔驰的身影。

024、全聚德的由来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可不知怎的,生意江河日下,最终倒闭了。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一位早先经营生鸡生鸭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了过来,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全聚德”的金字匾额不仅在北京市挂起来,还在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挂了起来。

025、都一处的由来

“都一处”是北京最古老的饭庄之一,它开业于1738年(乾隆三年),有240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出名,也在于店名来历的传说。

据说有一年三十晚上,几个无家可归的穷汉,在这个店铺里吃酒,以烧麦当五更饺子过年。大家正在吃着,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儒士,坐下来要酒要菜,还特别点了烧麦。

由于三十晚上顾客不多,店里照顾这个客人就格外仔细。这人虽然平民打扮,但是谈吐不俗,不时和大家谈东说西,他边吃边称赞烧麦做得好,馅大皮薄,鲜美可口。

吃完后,便问掌柜的,铺子叫什么字号?掌柜的说:“买卖小,还没个字号,请客官起个名字吧!”那人说:“全城的铺子都关了门,只有你一家还做生意,你就叫‘都一处’吧。”说完,那人付钱后就走了。

过了年买卖照样开张。掌柜也就把这事淡忘了。可是谁知又过了几天,有一群太监带人送了一块虎头匾来,上面写着“都一处”,并说是当今皇上赏的。

掌柜诚惶诚恐,连忙望空叩谢。大家这才知道三十晚上最后来的那位酒客,原来是微服出宫的乾隆皇上。打这以后,都一处的烧麦也就出了名。

这家店铺在散座的深处,长期摆设一张不许动的桌子,上面罩着黄绸,下面铺垫一层黄土,表示当年乾隆坐过。今天的牌匾是郭沫若题的,但乾隆的那块虎头匾作为文物,依然挂在楼下。

026、六必居的由来

“六必居”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之一,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开业,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六必居”起初只是卖酒,因为在酿酒时必须具备“黍稻必齐,曲蘖必时,谌炽必诘,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水泉必香”六条标准,故名“六必居”。

据说该店中“六必居”三个大字,是明朝宰相严嵩的手迹。

为什么严嵩以宰相之尊,给小店铺亲笔写匾呢?这是因为严嵩的家人常来此买酒,时间长了,六必居店主与这个家人混熟了,便请他代求严嵩题块匾。家人又怕严嵩不写,便求严嵩夫人帮忙。可夫人也怕被拒绝。一个丫环献了条妙计:请夫人在每天严嵩回府前,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六必居”三个字。

一天,严嵩饮酒归来,醉意朦胧,回家见夫人又在那里书写“六必居”三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一气之下便拿起笔来,浓墨写下“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的那位家人将它送到六必居,店家如获至宝,立即制成匾挂在店中。

后来,六必居增添了酱菜作坊,并逐渐转为以经营酱菜为主的酱园。如今,它积几百年之经验,以独特的方法腌制酱菜。那酱菜出缸后颜色、光泽出众,清脆适口,味鲜香甜。现如今这一老字号也闻名中外。

027、狗不理的由来

“天津狗不理”几乎成了天津传统小吃的代名词。关于“狗不理”包子的名称来历有一个有趣故事。

狗不理包子是由清末天津武清县的一位农民创制的。他大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小时候家乡遭灾,逃到天津,在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一点本钱就自己开了一家一扇门的包子铺,名曰“德聚号”。

狗子是一个有心人,他研究了天津好多家的包子,把它们的优点集中起来,把发面改为半发面,把硬馅改为水馅。这一改变非同小可,包子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便宜。

这样一来,食客相互称颂,顾客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顾客多半是些苦力,他们见了他总是亲热地叫他狗子。

由于生意越来越红火,狗子越来越忙,没有工夫像过去那样和穷哥们打招呼,老朋友便叫他“狗不理”。这狗子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将包子铺改名“狗不理”了。从此,这个招牌也就闻名天下。

现在“狗不理”包子成了去天津的游客的必尝之品,没有吃过“狗不理”等于没有到天津一样。

028、茅台酒的由来

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茅台酒,是以其产地茅台村而命名的。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15公里的赤水河畔。三四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就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楫畅通茅村,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要冲,日趋繁盛,一度成为拥有六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消灭,只有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尚长着茅草,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

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一直沿用至今。另有人考证说,中国在2100年前就有了茅台酒。茅台酒是在1915年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而在世界上驰名的。

在那次博览会上,因为茅台酒装潢很差,加上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低,被西方人瞧不起,因而未被列为评比的品种。我国的一名商人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摔碎在地上。顿时,香气四溢,商界大哗,茅台酒终于享受到它应有的国际声誉。

029、五粮液的由来

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名曲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五粮液”名称的由来却有着一段故事。

清朝时期,年羹尧兼理川陕两省总督,挪用为云贵两省所筹的饷银,在四川钻探盐井,广开酒坊,不少陕西酒商来到水质、土壤、气候都宜酿酒的宜宾筑窖酿酒。

为了能酿出质量更高的曲酒供自己饮用和回乡馈赠亲友,他们除沿袭当地人的传统工艺,用单一的高粱酿造曲酒外,还试着用高粱、大米、荞麦、麦子等几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一种味长而醇香可口的“杂粮酒”。

到20世纪初,经过邓子均的探索,采用红粮、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浓味正的“杂粮酒”。并以“春花”二字命名,招待来宾,分赠亲友。

后来,邓子均为扩大销路,携“春花”酒数瓶前往团练局长雷东恒家。在宾客席上开瓶细品,一致认为色味均佳,赞美不已。但都认为此酒以“春花”名之,俗而平。即让团练局文书杨惠泉重新取名。

杨惠泉询问了酿酒情况,沉吟片刻说:“此酒用五种粮食酿成,就取名‘五粮液’吧!”在座者交口称赞,认为以此为名,既表示酒质之如琼浆玉液,又说明了它是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之名享于世人,流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