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84

第84章 体育·文娱(5)

一副扑克牌中的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中有52个星期;两张是副牌,大王表示太阳,小王代表月亮。由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所以又分别用黑桃、红桃、草花、方块4种花色表示。其中红色的红桃、方块表示白昼;黑色的黑桃、草花则代表黑夜。

每一季共有13个星期,因而每种花色是13张牌;每一季大约是91天,而把13张牌的点数加起来正好是91。扑克牌中K、Q、J共有12张,不仅表示有12个月,又表示一年中经过太阳的12个星座。

最早,扑克牌是用来做问卜的筮具。扑克牌的四种花色在当时都有不同的寓意。“黑桃”的锄形黑色图案,那时代表橄榄叶,其寓意是和平;“红桃”是心形,它象征着智慧、爱情;“梅花”的黑色三叶,源于一种三叶草,这种草难得有四瓣的,欧美习俗认为:谁发现了四瓣的三叶草就会“走运”,所以,三叶草代表着幸福;菱形的“方块”表示钻石的形状,它的含义是财富。

后来,这种卜筮用具演变成了玩具,它的求卜作用也渐渐消退,被人们遗忘了。

趣味链接:桥牌为什么用“桥”来命名?

用英文Bridge(桥)的名字来称呼扑克牌的玩法,来源于英国莱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桥梁。

桥牌比赛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由俄国的移民们以“俄国四人牌”的名字开始的。

住在莱斯特郡的两家人,因为喜欢这种比赛,每天晚上轮流到对方家中去比赛,在他们两家之间有一座必经的但有坍塌危险的旧桥,夜晚过桥就更危险。经过此桥去打牌的那家人回来后总是发出如释重负的叹息,“哎呀,谢天谢地,明天晚上该转到你的桥(牌)了”。这句话就成了口头禅。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干脆就成了“桥牌”。

049、麻将的由来

据传,麻将108张牌隐喻梁山一百单八将,是元末明初一个崇拜水浒英雄的人发明的。麻将被胡适称为“国戏”,今又普及成健康娱乐活动。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竹城之战、方城之战。现代麻将牌产生于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国江浙一带流行,19世纪20年代初被作为“巨额商品”向外输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将牌最早的文字记载写为“马将牌”,可见麻将牌名称的来源与马吊牌有关系。

《清稗类钞》中记载:“麻雀牌是马吊牌一音之转。”麻、马二字同音,江浙一带的乡音称“鸟”为“刁”,“刁”读去音就是“吊”。于是,“马吊”就读成了“麻将”,麻将牌由此得名。

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共有60张,斗纸牌时,四人先各取十张,以后再依次打牌、取牌。

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为增加更多张,直到发展为有绘图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就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将其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便出现了。

050、秋千的由来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

那时,祖先们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将绳索悬挂于木架上、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寒食日即寒食节。

当时,为了拴秋千的绳索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鞦韆”,均以“革”字为偏旁。

在民间杂技项目中,秋千也是其中一种,演员借助秋千在高空中进行各种表演,扣人心弦,精彩万分。

051、跳绳的由来

跳绳,在我国历史悠久,盛行于清代。

在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时,称跳绳为“跳百索”。济南府《府志》中载:“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儿女以绳跳为戏,名曰‘跳百索’。”《松风阁诗抄》中也有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当时,这种跳绳加伴唱的游戏,娱乐性很强,对培养少年儿童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皆有好处。所以,跳绳运动一直流传至今。

052、拔河的由来

拔河诞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唐代时,拔河活动已广泛展开。“大麻全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画两条横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

053、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来,而是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期,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呵呵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着一盏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家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这不是骂我是骂谁?”

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后来,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054、舞狮的由来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