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为什么
27001300000020

第20章 探究宇宙的奥秘(11)

地球是由西向东自转的,将人造卫星向东发射,可以利用地球的惯性,就好像“顺水推舟”一样,节省推力,从而节省燃料。地球运动的速度,随着纬度的不同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地球表面的运动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赤道上的速度最大,南北两极则为零。所以发射地点的纬度越低,火箭需要的推力也就越小,就可以节省更多的燃料。因此卫星最理想的发射方式,就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在赤道附近以倾角为零度的角度发射。

由于各国的地理纬度不同以及不同的需要,火箭不可能全在赤道附近发射,发射方向也不能全都正好由西向东,比如偏向东南或东北,但总不能离开这个“东”字。这都是为了要尽量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推力。

小资料,第二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最低发射速度,为7.9千米/秒。当卫星的发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千米/秒,就会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这一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又叫逃离速度。

一箭多星是如何发射的

一箭多星指的是用1枚火箭将2颗以上的卫星送入太空。1960年,美国首次用1枚火箭发射了2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用1枚火箭发射3颗卫星。苏联多次用1枚火箭发射8颗卫星。欧洲空间局在中国成功发射一箭三星之前,把1颗气象卫星和1颗试验卫星用1枚火箭送到了太空。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一箭多星卫星是在1981年9月20日。当时,中国成功地用1枚运载火箭把3颗卫星同时送入地球轨道。这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第4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一箭多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因为准备一次火箭发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箭多星能够降低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能取得较多的效益。况且在近地的同一轨道上,需要2颗以上的卫星,在绕地运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进行探测时,一箭多星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了。

小资料,中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1号重173千克,超过苏美法日四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总和。

发射场为什么离赤道越近越好

世界上各大主要的航天发射场大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中、低纬度区域,这是为了在发射的过程中沾一点地球自转的“光”。航天发射场位置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安全、气象等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如何经济地发射卫星的问题。

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但是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是不同的。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约为465米/秒,纬度越高线速度就越小。线速度在纬度30°处为403米/秒,在纬度60°处为233米/秒,在南北极处为0米/秒。所以发射由西向东运转的卫星,特别是轨道与赤道的倾角很小的卫星,发射场就是离赤道越近,获得的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就越大。但是,如果发射的卫星轨道倾角很大时,特别是通过两极轨道的卫星或由东向西运转的卫星的时候,离赤道比较近的发射场就没有什么优越性了。

小资料,角速度与线速度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单位时间内转动的角度叫做角速度,单位是弧度/秒,为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物体做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叫做线速度,单位是米/秒或千米/秒,为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的物理量)。

人造卫星会掉下来吗

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地球飞行并在它的空间轨道上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按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可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有很多是人们用肉眼完全能看到的,但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只有数百或数千千米,地球的阴影很容易遮住它们,所以,人们通常只能在黄昏和黎明的时候看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不会掉下来的。科学证明,如果物体在运行速度达到每秒7.9千米以上,就不会被地球的引力拉回地面。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进入轨道时的速度都在每秒7.9千米以上,因而如果它不再受外力的影响,是不会掉下来的。

小资料,人造卫星的用途

勘探卫星能测量地形,调查地面资源,勘探地下矿藏;气象卫星能拍摄云图,观测风向和风速;间谍卫星能搜集军事情报;实验卫星能帮助科学家在太空中做许多地面不能做的实验;救援卫星能搜寻到遇难者发出的求救信号等。

人造卫星为何还能收回来

人造卫星的回收,一般是指卫星回收舱的回收,主要通过地面控制中心用遥感系统来操作。人造卫星在太空是按一定的轨道来运行的,当它运行到轨道最低点就是它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特定的遥控装置,点燃连接卫星和回收舱之间的爆炸螺栓。螺栓被炸开后,卫星和回收舱就分离了。这时,地面控制中心就会用遥控点燃和回收舱装在一起的制动火箭,迫使回收舱的运行速度减慢,最终脱离轨道并返回,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回收舱进入大气层后,借助空气阻力继续减速,当它的速度减到每秒200米左右,就会自动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速至每秒10米即可安全着陆。回收舱着陆后,会立即发出信号,让人们很快找到它。当然,回收舱的自动行为都是科学家预先设置好的程序。

小资料,遥感技术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返回式卫星是怎样被回收的

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完成任务以后,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将卫星上的实验生物、实验材料、摄影胶卷等送回到地面,供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必须把回收舱安全地降落在指定地点,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回收舱成功地落回地面,关键是卫星必须准确执行地面发出的每一道指令,而且地面上的测控网能精确地测定卫星的轨道参数,掌握好卫星的动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异。

卫星返回的第一步是调整好卫星的飞行姿势,让它转身,由在轨道运行时的头部向前改成底部向前。接下来回收舱与仪器舱分离,把仪器舱留在轨道上。最后是点燃制动火箭,让回收舱进入返回地面的轨道。当回收舱下降到离地面16千米的时候,抛掉制动火箭和底部的防热罩,依次打开降落伞系统的副伞和主伞,缓缓落地,发出无线电信号,指示搜索人员前来回收。

小资料,第三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是指地球上物体飞出太阳系相对地心的最小速度,它的大小为16.6千米/秒。地面上的物体在充分利用地球公转速度情况下获得这一速度后,可沿双曲线轨道飞离地球。当它到达距地心93万千米处,便被认为已经脱离地球引力而只受太阳引力作用,最后这个物体还会脱离太阳引力场飞出太阳系。

怎样修理损坏的卫星

在卫星升空之前,航天专家会尽可能地预见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应急方案。卫星升空以后,如果出现一些小毛病,就可以通过地面的遥控指令来进行补救。1983年,苏联一颗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升空的卫星没有进入静止轨道,地面上的人员就巧妙地遥控了卫星上24个控制姿态的小火箭,经过39次点火,每一次都使它升高一点,经过了58天,终于使它静止定位了。

但是如果卫星出问题的部件比较关键,就需要宇航员上太空进行修理了。1992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就用手“擒获”了一颗失控2年多的通信卫星,给它换了一个发动机,使它进入轨道正常工作了。

还有一些卫星在太空中不能靠宇航员来修理,就只能运回地球返修了。1984年,中国的一颗卫星被送上太空以后,发动机发生故障,没有升到静止轨道。同年11月,一架航天飞机把它接回地面。经过整修后,1990年4月在我国的西昌由火箭再次发射升空,它就是“亚洲”1号通信卫星。

小资料,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看都像是悬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这条轨道就称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

什么是人体地球卫星

美国航天飞机的第十次飞行,在航天记录上留下了一个新的词汇--人体地球卫星。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所谓“人体地球卫星”,就是宇航员背着“火箭背包”,完全脱离航天飞机,不用安全绳系着,像卫星一样以每小时27000多千米的速度在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中“飘浮飞行”。“火箭背包”是重量为160千克的带有微型喷气推进装置的新型航天服。它的外形像一把有扶手、踏板的坐椅,可以操纵它进退、上下、左右、滚动、俯仰以及偏航。这种载人机动装置主要是由铅制成的,每件有两套压缩气箱和电池组以及作为动力的氮气射流装置。如果第一组发生故障,则可使用第二组。如果发生意外,还可由另一个宇航员送去一个新的背包。

这种“人体地球卫星”可以用于修理发生故障的人造卫星,为将来建立永久性的太空轨道站创造了条件。

小资料,在宇宙飞行最久的女航天员

女航天员所创造的最长飞行时间纪录是188天4小时14秒,这位航天员是美国的香农·卢西德。1996年3月22日,她乘坐美国的“亚特兰蒂斯STS76”号宇宙飞船抵达“和平”号空间站,同年9月26日乘“亚特兰蒂斯STS79”号返回地面。返回地面后,她即被克林顿总统授予国会太空荣誉勋章。

航天飞机为何要垂直升空、水平降落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可重复利用的航天运载器。航天飞机一般由轨道飞行器、一个大型的外挂燃料箱和两台固体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组成。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都是很重的,它们足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

航天飞机带着那么重的负担,当然无法像普通飞机那样水平滑跑起飞,而且它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远远超过大型飞机,加上火箭发动机只能短时间工作。因此,航天飞机必须在最初1~2分钟里垂直上升,尽快冲出稠密的低层大气。航天飞机先上升到几十千米高空,扔下两枚耗尽燃料的助推火箭。这些火箭用降落伞回收后可以重复使用。当航天飞机上升到100多千米高度时,庞大的外燃料箱的燃料也用完了,就会自动坠落。这时航天飞机本身的发动机足以把它送上几百千米高的轨道。当航天飞机返航时,早已摆脱了累赘的外挂物,就能像滑翔机一样飘然降落了。

小资料,航天飞机的诞生

20世纪初人们产生了航天运输的设想。1938~1942年奥地利工程师E·森格尔绘制过以火箭助推的环球轰炸机草图。1949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以火箭助推的滑翔机作为洲际运输火箭的设想。1958年美国开始研制一种三角翼的动力滑翔机。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研制并试飞成功。

航天器在太空中如何实现对接

太空对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包括载人和不载人的航天器)太空飞行过程中在预定的时间和轨道位置相会,并在结构上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更大的航天器复合体,去完成特定任务。它主要由航天器控制系统和对接机构完成。太空对接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太空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两个航天器要实现对接并不容易,它涉及很多方面。

对接飞行操作,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双子星座”6号和7号飞船在航天员参与下,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太空交会。1995年6月29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顺利地与太空在运行的俄罗斯“和平”号航天站对接成功。这次对接具有规模大、时间长、合作项目多等特点,促进了国际航天站的建立,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小资料,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

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

宇航员们在太空飞行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观看太空景观,由于没有地球大气层的阻挡,他们看到的星星不再闪烁,每个星座也都十分清晰。他们经常看到日出和日落,当日落的时候,可以看见发白的光,得到日落的准确位置。他们在白天也能看见月亮,那时的月亮是浅蓝色的,很漂亮,而晚上的月亮只能看见一部分,但会比地球上看见的月亮要亮得多。然而,宇航员们最喜欢看的就是人们生存的地球了,虽然每个宇航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是他们都会由衷地感叹“地球漂亮极了”。

从太空中看地球,粗看就是一个蓝色的球体,但细细看来,地球白天大部分是浅蓝色,唯一的绿色带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一些高山湖泊很明亮,是橄榄绿色,撒哈拉大沙漠则呈现出特别的褐色。在地球温度比较低又没有云层的地区,比如喜马拉雅山那样的高山地区,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地貌,甚至可以看见那里的森林、平原、道路、溪流和湖泊,还能看到几幢房屋及烟囱里冒出的白烟。

小资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耸立于亚欧大陆南部、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区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汇集了众多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山,遍布着终年积雪的冰川,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名江大川,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

“阿波罗”工程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