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16

第16章 品格的魅力(5)

鲁国国君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大喜道:“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再加上鲁国答应得这样爽快,自己又没亲眼见过岑鼎,这只鼎会不会是假的呢?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要是到手的是一只假鼎,不仅自己受了愚弄,齐国的国威也会大大受损。

齐国国君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好法子,于是召集众臣一起来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在鲁国,他是最讲信用的人,毕生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说这只鼎是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收鼎了。”齐王无奈只好同意,于是将这个意思告诉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

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做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坏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有饿死在他乡的,有饿死在路边的。全国一片饿殍景象,情形十分凄惨。

齐宣王想尽一切办法救济灾民,但还是无济于事,宣王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民逃荒到别的国家去。

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派出去很多的奴役在路边摆些饭食,等待着饥饿的百姓来吃。

有一个几天也没有吃饭的饥民,用衣袖遮着脸,用绳子绑着鞋子,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走上前来。

黔敖看见了他,就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提着水壶,高声吆喝他说:“嗟!来食!”意思是说:“喂!来吃吧!”

黔敖认为在这么严重的荒年里,粮米比黄金还值钱,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给饥民,已经是了不起的义举了,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些,语言也不客气。

那人一听,觉得黔敖很不礼貌,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扬起眉毛,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受这种侮辱,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地步的。”说完,那个饥民蹒跚着走开了。

最后,这个人终于饿死了。

一个人的气节比生命还重要,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倡导的价值观。

巫马其买鸩

春秋时期,楚王派巫马其出使巴国。

在路途中,巫马其看见一个人挑着毒酒行走。巫马其很好奇,就问道:“这酒是做什么用的?”

那人回答说:“是用来毒害人的。”

巫马其听说后,就立即掏出钱来向那人买整担毒酒,由于身上带的钱不够,他又将自己随行的车马押上。

接着,巫马其当着那人的面,将整担毒酒全都倒到江里去了。

巫马其为了保全他人的性命而不惜舍弃自己的财物,这种解囊济困,劝人向善的品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酷吏周兴阴险狠毒,办案时,常罗织罪状,使人入狱,杀人无数。

一次,有人揭发他与左大将军丘神勣相互勾结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查这件事。接到命令时,来俊臣正与周兴边讨论案子,边吃饭。

于是,来俊臣问周兴:“囚犯多半不愿承认罪行,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他们招供呢?”

周兴说:“这岂不是太简单了,找一个大瓮,在四周烧炭火,叫囚犯入瓮中,他还有什么事敢不承认?”

来俊臣于是叫人找来一个大瓮,照周兴的方法烧起炭火,然后站起身来说:“朝廷有件案子,须侦讯你,请君入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跪下来磕头,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后来被流放到岭南。

作恶多端往往是逃脱不了自作自受的结局的;与人为恶,常常是无异于自己给自己掘坟墓,自己给自己设陷阱。

范宣子减赋

春秋时期,范宣子在主持晋国时,他让那些臣服于晋国的诸侯国,在每次进贡时都要交纳很多的货币财物,这样,各诸侯国的负担都加重了许多,因此诸侯都有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尤其郑国表现得最为突出。

于是,郑国的宰相子产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范宣子,信中说:执掌国家大权的人,要有好的名声,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就是靠着这种好的名声传播开来的。而好的道德品行是国家的根基。

他谆谆告诫说,像你这样加重诸侯的负担,诸侯就会背叛你们;你范宣子本人如果是这样来管理晋国,那么晋国同样会背叛你。诸侯背叛晋国,晋国的根基就损坏了,晋国背叛你,那你家的根基也损坏了,这样一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范宣子不是一个胸无大志,贪得无厌的人,相反他闻过则喜。读了子产的来信,他思绪万千,觉得子产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就立即减轻了诸侯的贡赋。

一个人因为德行高尚,受人尊重,由此获得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也只有这种快乐才能持久。

书生盗墓

从前,有两个书生深夜去盗墓。他们扛着锄头和铁锹摸黑向墓地走去,一路上,嘴里念叨着孔子的格言。到了墓地,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墓挖开。大书生叫小书生爬进去偷东西,自己在外面望风。

“东方已经蒙蒙亮了,进展如何?”大书生在外面问。

“衣服还没有解下来。”小书生的声音从墓中传出,瓮声瓮气的。

过了一会儿,听见里面兴奋地说:“发财了,尸体嘴里含着一颗宝珠!”

“抓住他的头发,拉他的胡子,再轻轻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他的嘴,小心!不要弄坏珠子。”

堂皇,华丽的语言只能掩饰丑恶,却不能改变丑恶,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能不能讲一通大道理,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不拾遗金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受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

吴王寿梦传位给诸樊,诸樊又传位给余祭、夷昧。

这几个人都是公子季札的兄长。吴王夷昧死后,传位给公子季札。但公子季札坚决不答应,大臣们都纷纷劝说公子季扎,让他登上王位,但他始终不答应。

就这样,季札和大臣们争论了三天,一直没有结果,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只好拥护他的侄儿姬僚即位。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各国都称季札为贤德公。

接着,季札就开始去各国游历。他来到齐国,有一天,走在大路上,他发现路边有一块黄金。

他看见路边有个牧人在放牧,就高声喊道:“喂!放牧的老兄,这里有一块别人失落的金子,你快来捡回家去吧!”

牧人看到公子季札居高临下的傲气,听到毫无礼貌的呼喊,心中特别反感,就说:“你为什么身居高位,却这么小看人呢?看你的相貌像个有德的君子,可是说话为什么如此粗野庸俗呢?”

季札解释说:“我可是一片好心,为解除你的生活困难着想啊!”

牧人说:“我虽然上面有君王,却不屑去做人臣;虽然有朋友,却不肯前去巴结;在大热天还披着皮袄放牧,是习惯了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我难道是贪财图利,捡拾黄金的人吗?”

季札这才知道他是位道德高尚的隐士,想和他交个朋友,就说:“请问老兄高姓大名?”

牧人对季札不感兴趣,就说:“你也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庸俗之辈,不值得把我的姓氏名字告诉你!”于是,牧人驱赶着牲畜走了。

做人,单纯以貌取人是无知而又错误的,不贪钱财,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日偷一鸡

从前有个人,他喜欢偷别人的鸡。每天晚上他都要摸到邻居家的鸡笼里去偷一只鸡,偷成了习惯,只要一天不偷,他心里就觉得好像少干了一件什么事似的。

于是他今天偷东家,明天偷西家,左邻右舍,全村上下都被他偷遍了,没过多久,村里就没有鸡可让他偷了。这样,他只好冒险到邻村去偷。

于是这天晚上,他就悄悄来到邻村,看准了一家,准备偷鸡。谁知这次他在偷鸡时被主人发现了,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才被放回家。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人们都想这回他该收敛一下了吧,可还没过几天,他就又因为偷鸡再次被抓住了。

他的一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来劝告他说:“你本来是个很不错的人,可是你天天去偷人家的鸡,这样会损害你的德行的,别人都把你看成是个偷鸡贼,难道你不感到耻辱吗?偷鸡不是一个正人君子所为,你得赶快改掉这个坏毛病才行啊!”

偷鸡人听了,面露愧色但又很为难地说:“我知道偷鸡是不对的,可是我一下子改不过来啊,我只能逐渐地改变这个毛病。我原先每天要偷一只鸡,从现在起,我一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了,你看如何?”

干了坏事,如果知道它是错的,就要从根本上去改掉它,而不能满足于表面上数量的减少。否则,错误依然是错误,想改也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是骗人的。

盼枭成凤

楚国的太子用梧桐的果实饲养枭鸟,希望它能变成凤凰,发出凤凰的叫声。

有一次,他的朋友春申君来看他,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春申君,春申君说:“枭鸟就是枭鸟,它的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太子的朋友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不能用食物改变其本性而成为凤凰,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差不多都是些小偷无赖、地痞流氓之类的人,而你却十分宠爱、优待他们,把精美的食物送给他们吃,把华丽的衣服赠给他们穿,还希望他们日后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来报答你。

“你这样做与用梧桐的果实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声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春申君始终未能醒悟。后来他被李园杀害了,而他门下的食客虽然很多,却没有一个能替他报仇的。

品质不好的人,本性很难改变。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希望一定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