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05

第5章 生活的真谛(4)

陈轸不慌不忙地说:“我离开秦国,必然再到楚国。好顺从大王和张仪的意思,以表明我是否到楚国。我听说有个楚国人有两个小妾,有人调戏其中年龄大点的那个妾,被她抓破了脸皮,那个人又去调戏年龄小点的那个妾时,却得到了她的百般逢迎。”

“后来这个楚国人得病死了。有客人问那个调戏人妾的人:‘你想娶那个年长的寡妇做妻子呢,还是娶那个小的。’这个人回答说:‘娶年长的。’客人说:‘年长的那个抓你,年少的与你私通,你为什么娶那个年长的呢?’”

“这人说:‘小的那个做了我妻子,可能会去和别人私通;而年长的那个,却可能为我而痛骂别人。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妻子贞洁啊!’”

“如今楚王是贤明的君主,楚将昭阳是贤明的臣相。我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经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王,楚王必定不会留我,昭阳也不会与我共事。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这下不是很明白了吗?”

秦惠王连连点头道:“陈卿息怒,寡人全明白了。”

从此后,秦王对陈轸十分信任,待遇优厚。

看问题的立场一旦发生变化,人们的取舍往往也会随之改变。

焦尾琴

蔡邕是东汉灵帝时的大臣,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相谏。后来,蔡邕受到一些宦官的诬陷,他自知危险即将临近,于是打点行装,逃离了京城,来到吴地隐居起来。

蔡邕精通音律,尤其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于是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的日子里,蔡邕闲来就经常抚琴自娱,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仍旧坐在房中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烧火做饭。忽然,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蔡邕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

来到炉火边,蔡邕也不管火势多大,伸手就将一段已经塞进灶膛的桐木拽了出来。见到这段烧焦的桐木时,蔡邕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收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举世也找不出第二张来。

后来,这把琴流传了下来,成了一件罕有的珍品,由于它的琴尾部分被火烧焦了,所以被称为“焦尾琴”。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像那块桐木,若不是蔡邕的发现,它只是一根干柴而已。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具备了超常的能力,再平凡的生活也有美好幸福的明天。

伊尹为厨

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开始时是商汤的家奴,负责种菜烧饭,这种生活使他觉得枯燥无味,常为自己一身才华没得到商汤发现而郁郁不乐。于是,他总想找机会展露一下自己。

后来,伊尹想出了一个有点风险的好主意。

有一段时间,他故意把饭菜做得不合口,不是太咸就是太淡,要不就把饭烧煳,总之,商汤吃得很不适口。终于有一天,商汤在宴请宾客时,伊尹又把饭菜做砸了。商汤大为生气,于是命人将伊尹叫来,准备好好质问他一番。

伊尹来到后,商汤问他:“你为何最近做菜那么不认真?不是太咸就是太淡?还在我宴请宾客的时候让我出洋相?你要是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伊尹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神态自若地说:“做菜时,盐放多了就会觉得太咸,盐放少了又会觉得没有味道。只有把盐和各种调料放得合适,做出的饭菜才色香味俱全。”

商汤说:“你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又要明知故犯呢?”

伊尹答道:“做饭是这个道理,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啊!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就比如您在最近处理的国事中就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一样。”

商汤一听,不断点头,左右的宾客也纷纷点头表示赞许。

后来,商汤又多次单独找伊尹谈话,他发觉伊尹确实是经世治国的不世之才,于是下令解除了他的家奴身份,起用他作为自己的主要谋士。后来,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终于灭掉了夏朝。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实现自己价值,得到别人赏识的方式就会不同。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

百担榆柴

孙膑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军事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

有一次,鬼谷子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他说:“今天,我要你们进行一次比赛,谁能先砍回百(柏)担榆柴,就算谁胜利。”

学生们听说后,就都拿起砍柴工具进山去了。到了山上,大家都很拼命地砍柴,可是直到天黑,也砍不够百担,最多也就砍了五六十担。

孙膑进山后,却没有急于砍柴,而是掏出了书,找了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认真地读了起来。等到太阳西斜时,他才站起身来,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去砍了两捆榆柴,又砍了一根柏木当扁担,很悠闲地挑下山去。

鬼谷子见学生们挑回的一担担木柴就连连摇头叹息,直到看见孙膑挑的那担柴火,才露出欣喜之色。学生们不理解,问鬼谷子道:“老师,我们虽然没有打足一百担榆柴,但是总比孙膑的多得多啊,为什么会是他获胜呢?”

鬼谷子听后对孙膑说:“你给他们解释解释吧。”

孙膑说道:“老师,我想我们不管怎么做,一天之内也无法砍回一百担柴,因此我想老师的题目一定另有深意,后来我想老师说的百担榆柴肯定指的是‘用柏树担榆柴’。老师,是这样吗?”

鬼谷子听后,默默点头,而那些累得筋疲力尽的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无不佩服孙膑的聪明才智。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当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试着更换一种思维方式,更换一种思维角度,也许你眼前便会豁然开朗,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子治盗

春秋时期,有一段时间,晋国的强盗特别猖獗。但好在有位捕头具有非凡的本领,他能从人的相貌中辨别出盗贼来,百无一失。于是,晋国国君将他任命为缉盗主管。这样一来,晋国的治安就好了许多,国君感到很满意,就说:“我有这么一个人就足够了。”

大臣文子听后,提醒他说:“如果大王您只是凭着严格的监察来压制盗贼,恐怕并不会完全消灭盗贼,而且这位能够洞察盗贼的捕头也会大难临头。”

果然,不久以后,就有一群盗贼聚在一起商量:“现在我们的处境都很糟糕,这全是因为那个捕头。我们不如把他杀了,那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杀了捕头。国君听说后,深感不安,连忙将文子请来问计道:“你说的事情不幸发生了,如今捕头已经死了,我们该拿那些盗贼怎么办呢?”

文子说:“古人有句谚语:看见深渊中有鱼的人不会幸运,而察觉别人隐私的则会遭殃。如果您想让境内没有盗贼,只是靠严格的监管是不够的。倒不如把有道德的人提拔上来,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和感召部下。如果老百姓有了羞耻之心,大家就不会再做强盗了。”

晋国国君听从了文子的建议,并严格施行起来。没过多久,晋国的盗贼果然少了很多,而那些剩下的盗贼也不好意思在晋国为恶了,都跑到别的国家去了。

有些事情无论如何严格地监控,都有不可弥补的漏洞。除了必备的监控之外,其实道德的感召和教化也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酒足饭饱的方法

有个齐国人,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小老婆。这个人每次出门,总是酒足饭饱以后才回来。每次他的妻子问他,他总是说一些有钱人请他吃饭去了。

他的妻子听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对他的小老婆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门,总是酒足饭饱以后才回来。问他是谁请他喝酒吃饭,他总说是有钱人请他。但是我怀疑他说的话,为什么没有看到那些富贵的人来我们家呢?我要跟踪他,看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一早,他的妻子就尾随丈夫偷偷地出了门。只见她的丈夫走遍了城中的大街小巷,却没碰见一个人与他交谈。最后来到了城东边的坟堆里,看到她丈夫正在向来祭祀的人乞讨剩余的祭品,没有吃饱,又到另一家。原来,这就是他每次酒足饭饱的办法。

看到这些情况,他的妻子黯然回到家里,对他的小老婆说:“我们嫁一个男人,是要依靠他一辈子的,可是,没想到他竟是一个这样的人!”

妻妾两人埋怨起她们的男人,说到伤心处就哭泣起来。这个男人还不知道这一切,还和从前一样,一派喜悦自得的样子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一副很骄傲自满的神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追求富裕的生活,就一定要用正当的手段与方法,而且一定要有尊严。

落井下石非君子

东汉时,有个叫盖勋的人,他的祖辈都是大官,他自己也因为有了孝廉的名声,而经人推荐做了汉阳长史。

当时,武威太守贪污堕落,骄横放纵。后来,在武都这个地方有个叫苏正和的人,犯了案,牵连到了那个太守。而审理这个案件的凉州刺史梁鹄,他知道那个太守的背景很深,就想把罪行全都推到苏正和的头上,为此打算把他杀了,帮助那个太守推卸责任。于是,梁鹄就去向盖勋讨教,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梁鹄心想:苏正和与盖勋一向不和,盖勋一定会想办法帮他把这件事情办妥,当时也确实有人劝盖勋乘机落井下石。不料盖勋是个君子,他尽管与苏正和有仇,但决不做落井下石之事。

盖勋对人说:“我们不能这样做。阴谋用这件事去陷害忠良,这是不忠;趁别人有难而去要挟他们,这是不仁。我盖勋决不做这样不忠不仁之事。”

后来,苏正和被无罪释放。他上门去感谢盖勋时,盖勋说:“我这样做,决不是为了你苏正和,而是为了梁鹄,所以你根本不必谢我。”

经过这件事以后,盖勋和苏正和的关系一点也没有改善,仍然像仇人一样。

真正忠义仁爱的君子,尽管和别人不和,也做不出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事。

王述性急

晋朝时有一位大臣叫王述,他虽颇有学问,但性情却极其暴躁。家里的人都不敢轻易招惹他。

王述喜欢吃卤鸡蛋。有一天他在家里吃饭,由于肚子正饿,当他看见厨师端上来的卤鸡蛋时,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夹,可是鸡蛋太滑了,怎么夹也夹不上来,这可气坏了王述。

于是,他干脆用筷子去叉,可是鸡蛋还是很狡猾,就是让他叉不到。王述连续试了几次都不成功。

这下他可发脾气了,把筷子一扔,又将卤蛋丢在地上,但还是无法消气。看见鸡蛋在地上滚来滚去,他穿上木屐下地去碾,可碾不到。他气得要命,口中不住念叨:“气死我了,跟我过不去,看我不宰了你。”

于是他将地上的蛋捡了起来,一口咬下用力地嚼碎,然后又呸的一声将鸡蛋吐在地上。

身体的各种神经机能必须完全自在,不受外界环境所干扰,才能正常运作。生一次气对于身体的损害,比发一次烧还要伤身,所以要想活得健康长寿,千万不可随便动怒。

不义之财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阮元的大学士,因学识渊博为朝廷所器重,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做了大官后,他的父亲阮湘圃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显贵而有任何改变,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有个同乡来探访阮湘圃,那人当着他的面对他说:“您的儿子都已经做了大官了,怎么您还过着这么寒酸的日子啊?”

阮湘圃回答说:“我家本来就不富有啊!”

那人从袖子中拿出一张银票说:“这是一千两的银票,就算是我给您老人家祝寿吧!”

阮湘圃马上慎重地对他说:“老夫从不贪非分之财,你为何无缘无故前来为我祝寿,又平白送钱给我?如果你是想求我儿子帮忙,对不起,我儿子身受朝恩,力求清廉尚不能报答朝廷万分之一的恩泽,我怎能取这不义之财去玷污他呢?你以礼来见,我以礼相待,若你来行贿,恐怕你是自讨没趣了!”

那人受到斥责后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不应当接受的钱财或礼品,都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不应该贪取。

千万买邻

南北朝时,一个叫季雅的人被罢免南康郡守的官职之后,在名士吕僧珍家旁边购买了一处宅院。

吕僧珍问他购买宅院的价钱是多少。

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钱。”

吕僧珍听到这么昂贵的价钱,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用这么高的价钱来买它?”

季雅说:“我是用一百万钱买房宅,用一千万钱买邻居呀!”

选个好邻居,说不定连你的房子也能卖个好价钱,房、地都是因人而贵。当然,更重要的是久居芝兰之地,自有芝兰之气。

南橘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