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33

第33章 应变篇(6)

进入房内后,两人拿着匕首威逼张佳胤道:“我们听说你的府库里有一万两银子,希望你能借给我们一些。”张佳胤这才明白两人是来抢劫的大盗。

张佳胤面对两人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刀,毫无惧色,从容地对他们说:“滑县不过是个小县,县里的库藏空虚,哪里有你们刚才所说的那么多金银?”

任敬这时拿出一张纸来,将上面所记的库存的金银数目说了一遍。张佳胤也不争辩,只是请求他们不要都拿走了,以免连累自己,然后反复向两人讲明利害。

这时,两人的口气有些松动了。任敬说:“你总该给我们一千两银子吧。”

张佳胤再说道:“很好啊!但你们现在口袋里能装下这么多银子吗?再说,你们又用什么方法出去呢?”

于是两人要求张佳胤为他们准备一辆大车,装好银子,然后让张佳胤陪他们一起出去。张佳胤又说:“白天这样出去毕竟不大方便,我看还是晚上出去吧。”

两人也认为张佳胤讲得有理。

张佳胤又说:“库存的银子容易辨认,对你们不利。城里有很多富户,我从他们那里借银子给你们,这样,你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两人又认为张佳胤说得很对。

于是,张佳胤便传县吏刘相来见,对他说:“我遇上一件意外的事,如果被抓走恐怕会死的。现在这两位朝廷的使者很帮忙,能让我免于一死。我很感激他们,因此想拿出一千两银子答谢他们。就请你向城里的富户暂且借一下吧。”

刘相是个很有心计的人,立时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接着,张佳胤亲手写了十个人的名字,叫他们每人拿一百两银子来。

刘相走后,张佳胤又从家里拿出酒食来招待两位大盗。不久,那十个人陆续来到了门外。

他们对张佳胤说:“我们因为贫苦,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银子,现在每人奉上二十两给大人。”

任敬、高章听说银子送到,并且一看来人的打扮的都是有钱的富豪模样,便不再怀疑。张佳胤却怒道:“叫你们交一百两银子,为什么只有二十两?”

接着,张佳胤呼唤拿秤来称银子,他拿秤称了好久,发现强盗开始稍微松懈麻痹了。这时,十个人中有一个人忽然向前跳起来靠近强盗,刺死了一个,接着又把另一个强盗捆绑起来。在宴席之间前后不过十来分钟,就把两个强盗解决了。

原来,张佳胤叫来的这十个人并不是城里的富户,而是县里捕捉强盗的能手。

张佳胤命悬一线,仍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再对两名强盗行缓兵之计,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召来十个捕吏,一举擒获了盗贼。由此可见,张佳胤确非常人。

王振塑佛像

明朝时,北京功德寺后宫的佛像非常华丽,寺内的和尚说:“明正统年间,张太后常到这儿来,一般要住三宿才返回。当时英宗年龄还小,经常跟随太后来游玩,寺内宫殿别寝都有。”

太监王振认为后妃游幸佛寺,于皇法不合,于是秘密塑了这座佛像。佛像塑成后,请英宗对太后说:“母后的大恩德,做儿子的无以报答,特命塑一佛像,已安放在功德寺后宫,以酬答母后的厚德。”

太后听了大喜,同意此事,同时令中书舍人写了金字的佛经藏书,放在东西厢房里。从此,太后因佛经在功德寺,不能再在寺中就寝,也就不去功德寺了。

君子的智慧也有一些短处,小人的智慧也有一些长处。小人往往拾捡君子的短处,所以是小人;君子往往不舍弃小人的长处,所以为君子。

张居正智救线人

明朝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使明朝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变法初期,由于变法触及了贵族地主的利益,张居正遭到了很多朝中大臣的谩骂与攻击。

一次,一位戚继光从海防派来的人告诉张居正:“戚将军是支持变法的,并预祝变法早日成功。”张居正听了很高兴,心想:能得到大将戚继光的支持,对朝中大臣也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啊。

张居正正和来人聊着一些琐事,突然有人来报说:“朝中有几个大臣密报说戚将军想要谋反,而且已经派人来了京城,正在四个城门严加盘查呢!”

张居正一听,心想:这些人分明是冲着我来的,明着是说戚将军要谋反,其实是想赶我下台,这位戚将军派来的人我可一定要保他。

戚继光派来的那人听说后,也慌了,他对张居正说:“我该怎么办?按明朝旧历,守边将士不得圣旨,擅自离关者斩,何况戚将军还有要事等我去做呢。”

张居正一想,对那人说:“这些人肯定已经知道你在我这里,等会儿就会派人来抓,你不应该留在此地,应该赶快出城。你照我的办法去办吧。”说完,向那人耳语了几句。

那人听完,便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扔了,仅留下回去的盘缠,然后就直奔城门。守门的士兵一见来的正是画像上要捉拿的人,立即抓住了他。他却一点不慌,对士兵说:“皇上要抓我,是因为我从倭寇那里得到一些宝贝,我刚才一时匆忙把宝贝丢了,等到皇上问我时,我就说是你拿了。”

士兵一想,觉得皇上可能相信这个人的话,那么,自己的小命可就难保了。于是,就把这个人给放了。

那人回去后,向戚继光连连称赞张居正,而戚继光却为诬告的事担忧不已。

没过多久,皇上有圣旨到,对戚继光说:“有人诬告将军造反,朕差点轻信谣言,现已查实,将军实是清白的,望将军能以大局为重,保国安邦。”戚继光这才放下心来。

原来,京城的士兵整整搜了一个月,也没找到那个人。皇上大为恼火,狠狠地训斥了那几位大臣,并传旨向戚继光解释这件事。

张居正利用了士兵怕惹祸上身的特点用计,巧妙地救了线人,可谓深得诡谋之道。

梅国桢拒开铁禁

明神宗时,梅国桢总管西北边塞三镇军务。

当时,塞外并不产铁,明朝政府就在边关上限制铜铁向塞外供应,仅供应他们生活用的铁器,但也限制数量,以防他们用来大批打造兵器侵扰中原。

这项禁令使塞外各族十分苦恼,他们于是想方设法想使明朝打开铁禁。

有一天,一位边族首领带着一批人来拜见梅国桢。两边见礼寒暄之后,那首领让手下献上一块铁来,说塞外已发现铁矿,这是自己冶的铁,特来向梅将军报喜。

梅国桢当即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让手下将这块铁接了过去,并让铁匠用这块铁铸造一把短剑,并刻上字样,表明是某年某月某王赠的铁打造。那首领一看事成,欢天喜地地走了。

等那首领走后,梅国桢马上传令边关:“塞外产铁,即日起断绝一切铁器供应。”

就这样过了一年,那边族首领见边关并没有打开铁禁,反而连生活用铁的供应也断绝了,终于忍耐不住,便派使者到梅国桢处来理论。

使者来到梅国桢官衙,拿出以前双方签订向塞外出口生活铁器的契约,责问梅国桢为何不信守约定,断绝了铁器供应。

梅国桢一看,笑了,他叫人拿出那支短剑,向使者说:“你们不是已经发现了铁矿了吗?既然这样,何必还要我们供应铁呢?”

使者回去向首领报告了一切。边族首领一听,懊悔不已,只好自认倒霉。

智谋讲求的是先人一步,且具体有效;如果智谋不足,生出不三不四的计策来,反而等于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反作用力更大。

韩雍装聋取证

明武宗时,韩雍在江西为官,他为官清廉,境内太平,百姓称赞他的德政比皇帝还要高,韩雍听说后,就故意做出几件败坏自己名声的事来,让百姓们抓住把柄,街谈巷议。有人很不明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皇上是天下第一,谁超过他,谁还能活吗?”

有一次,宁王朱宸濠的弟弟突然来访,韩雍大吃一惊,想不出他来的目的,只是叫人准备了一个白木小桌,随时听用。

由于当时朝廷已经怀疑宁王朱宸濠有谋反的意图,因此,韩雍知道这次宁王的弟弟无故前来,绝非好事。

果然,宁王的弟弟一见韩雍,就让他把所有人斥退,单独对他说:“宁王要谋反,他若起兵,你会最先遭殃,你要小心啊!”

韩雍呆呆地听着,过了许久才歪着头,瞅着宁王的弟弟,又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大声问:“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宁王的弟弟又高声重复了一遍。但韩雍还是皱着眉,表示没有听见。大声说:“我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击中了,听不太清楚你说的话。”

宁王的弟弟无奈,就将宁王想谋反的事写在了那张白木小桌上。

宁王的弟弟走后,韩雍立即将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朝廷派钦差大臣来稽查,却没有找到宁王谋反的任何证据。宁王于是推脱说是韩雍有意诬陷他弟弟,应处斩刑。

朝廷于是以离间亲王罪逮捕了韩雍,准备定他的罪。这时,韩雍才将白木小桌拿出来作证,朝廷一看,果然是真的,就放了他。

前进时,需留一条退路,不要等到山穷水尽,才幻想柳暗花明。

王世贞计服盗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