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45

第45章 制胜篇(6)

当时的舒国公刘昉、杞国公宇文忻等人也由于一些事情被杨坚疏远,于是两人便和梁士彦凑在一起密谋作乱。

梁士彦等人的计划被梁士彦的外甥裴通知道了,就报告了杨坚。

杨坚知道后,仍然不动声色,还将梁士彦任为晋州刺史,暗中派人察看梁士彦的意向和动静。

梁士彦大为高兴,以为杨坚并不知情。于是请求封他的亲信薛摩儿为长史,杨坚还是批准了。梁士彦等人更加高兴,于是丝毫不作防备。

公元586年,梁士彦等人回京朝见杨坚时,杨坚令人将梁士彦、宇文忻、刘昉等人拿下。三人这才大惊失色,后悔不已。

杨坚问他们:“你们意图犯上作乱,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梁士彦等人矢口否认。这时,杨坚唤出薛摩儿与三人当庭对质,三人这才认罪服诛。

静中有动,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势必冲霄汉。

窦建德诈降败敌

隋朝末年,窦建德率众起义,最初他只是高士达手下的一名军官,因为他能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因此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士兵们都愿意听从他的调遣。

公元616年,高士达的起义军受到了涿郡通守郭绚的围剿。高士达委任窦建德为军事指挥,统管所有起义军。

窦建德统领军队以后,想趁此机会为他树立威信。他让高士达管辎重,自己挑选了七千精兵和郭绚军队对阵,并假装和高士达产生了矛盾而脱离队伍。高士达也声称窦建德离开了自己的队伍,拥有了自己的武装。

这时,窦建德派人给郭绚送信,说要投降,并愿意做郭绚的先头部队为他效力去消灭高士达的起义军,建立功勋。

郭绚相信了他的话,马上率兵随窦建德来到长河界,立誓齐心协力,一同剿灭高士达。郭绚的士兵见军来降,变得十分傲慢,斗志逐渐减退,对降军失去警惕,没有作任何防备,窦建德趁机偷袭郭绚营寨,郭军来不及准备,最后被击败。

窦军夺取战马一千多匹,杀死和活捉的总共有几千人。郭绚只带领几十个人逃脱。窦建德派战将乘胜追到平原,将郭绚杀死,把首级献给高士达。从此窦建德的威望和势力逐渐扩大,他的部队成为隋末一支非常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军。

用假象迷惑敌人,就能够扰乱敌人的军心,从而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李世民一旗轻取白岩城

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丽盖苏文时,行军至白岩城。

当时,白岩城的守将是盖苏文的大将孙伐音。孙伐音不喜欢战争,加上对付唐朝大军他没有丝毫把握,于是,他暗中写信告诉李世民,他准备投降。

李世民见其信中言辞恳切,毫无做作之态,便对送信人说:“请让我考虑一段时间。”

待送信人走后,李世民召集众将,将孙伐音写的信拿出来给众将看,让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很多人看信后都说:“孙伐音是盖苏文看重的大将,白岩城对高丽来说,又极具战略地位,要小心孙伐音诈降啊。”

李世民也很难说得清孙伐音请降是真是假,于是,他将大军驻扎在白岩城外三十里,以静观其变。不久,孙伐音又派人来向李世民请降,以免白岩城的军民受到刀兵之祸。

这次,李世民深信不疑,他叫来使回去告诉孙伐音,双方约定好时间,让孙伐音打开城门迎自己的军队进城。

此后不久,孙伐音又派人来对李世民说:“我虽已准备降唐,但军中仍有许多人拿不定主意。万一大开城门,这些不愿投降的军士恐怕会攻击唐军,那样就不好控制了。”

李世民想了想对来使说道:“现在给你一面我军的大旗,叫你家将军插在城头上,万事可成。”

来使回去后,就把旗帜交给了孙伐音,并且转达了李世民的话。

孙伐音于是把大旗立在城头上,许多高丽将士看见后,都以为唐军已攻入城中,纷纷弃甲逃跑,有些来不及逃跑的随即也投降了李世民。

愚弄敌人耳目,使敌人判断不清真假,便可轻易取得胜利。孙伐音部人心涣散,各自保存实力,稍有风吹草动,肯定会自保,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可以一旗轻取白岩城。

武则天杀鸡儆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登上帝位以后,励精图治,国家治理得还算安定。

但是,仍有一些重臣宿将,对武则天心怀不满。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就是徐敬业,但是,他很快就被武则天镇压下去,自己也兵败身死。

此后,武则天又借故杀掉了朝廷重臣裴炎和程务挺。

虽然如此,武则天仍深知朝廷大臣们对她不服的仍有不少,她时刻都在盘算着如何才能让这些大臣心服。

一天,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开了一次群臣集会,这次集会没有歌舞,没有丰盛的酒宴,没有随意的谈话,气氛令人紧张。

武则天对大臣们说:“自从先帝将天下托付给朕以来,朕唯恐不能上承天意,下合民愿,所以不爱惜自己,而尽心爱百姓,对臣下更是爱护如子,恩宠有加,使得你们出将入相。可是,你们为什么辜负我呢?”

文武大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低头屏息,谁都不敢吭一声,动一下。

接着武则天又说:“你们中间有的是先帝重臣,可是有倔犟难制超过裴炎的吗?你们中有不少是将门之后,有胆大超过徐敬业的吗?你们中也有不少手握兵权的大将,有领兵攻战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人都很有声望,但他们不利于朕,与朕为敌,朕都能杀掉他们。你们中间若有人还有异图,请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比这三人更厉害,否则就该老老实实,洗心革面,免得身败名裂。”

众臣一听,个个浑身颤抖,冷汗淋漓,一齐跪地叩首道:“陛下天威,臣等愿效犬马之劳!”

“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各种方法,杀鸡儆猴就是其中之一,万物皆趋生避死,有了残酷的先例,谁还敢妄动呢?

李林甫的挤人绝招

唐玄宗晚年时,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位宰相一同辅政。由于唐玄宗穷奢极欲,弄得国库日见空虚,皇上也感觉到了财政威胁,下诏催两位宰相想办法。

接到皇帝的圣旨,二人都很着急,但李适之急的是开源节流,而李林甫急的是独揽大权。

看到李适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林甫生出一条毒计来。

有一天,散朝之后,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后可以用来增加国家的收入。皇上还不知道呢。”他看到李适之眼睛一亮,知道目的达到了,便扯开话题说别的。李适之忙不迭回到家,洗手磨墨写起奏章来,陈述了一番开采华山金矿、以应国库急用的主张。

唐玄宗见到奏章大喜,忙召李林甫来商议。李林甫闻听,故意装出欲言又止的样子,玄宗催促他:“有话快些讲!”

李林甫故作神秘,回答说:“我早就知道这件事,只是因为华山是陛下您的本命王气所在之地,不宜用于开凿,所以我不敢向您提起这件事。”

玄宗听罢点头沉思。当时风水之说正盛行,认为风水龙脉可泽及子孙,保佑国运。而今听得李适之出了这样的馊主意,玄宗心中当然不高兴。

自此,唐玄宗认为李林甫才是真正爱护自己,而对李适之疏远了,终于罢免了李适之的相职,朝廷实权便落在李林甫手中。

李林甫既除去了政敌,又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真可谓是一箭双雕,这种挤人术真是杀人不见血。

李泌布局拖叛军

唐朝中后期,安禄山叛乱,天下一时烽烟迭起。唐朝皇帝唐肃宗常常满面愁容,不知怎样对付敌人才好。

有一天,唐肃宗又与众大臣商议平叛之事,他问宰相李泌:“敌人现在如此强大,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将他们平定呢?朕每天都在担忧不已啊。”

李泌回答说:“我看叛军将抢获的金帛都运往范阳,可以看出他们匪性未改,并没有占领天下的志向。再者,真心跟从叛军的人很少,有很多人都是被胁迫的,他们对叛军充满着仇恨。依我看,不出二年,叛军一定会被消灭。”

唐肃宗问道:“为什么呢?朕认为不能过于乐观,毕竟现在敌人很强大。”

李泌回答说:“叛军的勇将不过是史思明、田乾真、安守忠、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个人罢了。如果现在命令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田乾真就不敢离开长安。这样就可以用两军拖住敌人四个大将,跟随安禄山的就只有阿史那承庆。”

“请陛下下诏让郭子仪不要攻取华阳,让西安和洛阳的路变得通畅。陛下驻军扶风,和郭子仪、李光弼轮流出击,敌人救其头就击其尾,救其尾则击其头,让敌人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而我军以逸待劳,敌人到就避开他们的锋芒,离去就利用他们的疲惫加以攻击,不攻城,不阻路。到第二年春天再任命大将沿着边塞出征,与李光弼形成南北犄角之势,用来攻取范阳,捣毁敌人的巢穴,使敌人退无可退,然后大军四面合围,就一定能擒获敌人。”

唐肃宗听了很高兴,连夸有道理,并依其行事。

后来,平叛的情景就和李泌预言的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优秀的军事家在作战之前,通常已胸有成竹。犹如一盘棋,对方实力如何,状态如何,如何谋篇布局,什么地方摆子,如何形成合力,都要一清二楚,才能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张巡设计伤敌将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张巡守卫睢阳,叛军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奉命率十万大军攻打睢阳。

守城的张巡严阵以待,挫败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

张巡死守睢阳半个月后,城内已经严重缺粮了,士兵都已疲惫不堪,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朝廷的援兵也迟迟不来,而敌人却没有丝毫撤退的意思,仍然率军猛攻睢阳城。

张巡苦无退兵良策,整日唉声叹气,其手下将领南霁云见主帅闷闷不乐,心里也很着急。

南霁云对张巡说:“敌军士气高昂,这样硬守下去也不是办法,只有想办法制住尹子奇,让敌人群龙无首,他们才有可能退兵。”

但张巡说:“尹子奇从来都是隐藏在军中,而且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只骑普通的战马,我们也不认识他,要怎么样才能射杀他呢?”

张巡低头苦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次日,尹子奇又挥军攻城,张巡命令士兵放箭防御,并叫南霁云弯弓听候命令。

敌兵遇到唐军如飞蝗般射来的箭矢,均不断退去。接着,张巡叫部下将箭矢换成用蒿秆尖做成的箭,射向敌群。

张巡在城头远远望见中箭的敌兵拿着这种“箭”跑到一个骑白马的人身边,并把“箭”呈给那人。

张巡当即对南霁云下令道:“射那个骑白马的人。”南霁云弯弓如满月,觑着那人“嗖”的一声,箭如流矢,正中那人左眼。

那人应声落马,敌军顿时慌作一团,军心大乱。不久,身负重伤的尹子奇只得退兵而去。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擒贼擒王”,指擒住了敌人的首领,敌人会不战自溃。张巡也用了此计,但张巡识别敌将的方法却出人意料。此法并不复杂,却正好是人的思维盲点,很不容易想到。

李光弼计胜史思明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两军互有胜负,相持不下。

当时,史思明的骑兵颇为强大,因为他拥有良马一千多匹,这些马都是公马,个高劲大又跑得快,对起阵来对唐军威胁颇大。

史思明也将这批马视为宝贝,每天他都把马群赶到河南的水边上,让马洗澡。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一次,李光弼突然想到一个获取这批良马的计谋。李光弼下令将军中所有的母马集中起来,共得五百匹。对小马驹,一律用绳子捆住,不准跟随母马行动。然后在史思明牧马时,将母马放出城外,史思明的马群远远看见母马群,全都奔驰过来,浮水渡河追逐母马。唐军赶马人见状赶紧松开缰绳,那五百匹母马挂念城中的小马,拔腿就往城中跑,这样,敌人的那些公马也被引入城中,一匹匹捉住后被补充到唐军的骑兵中。

史思明大怒,乘风开来几条火船,要烧城外的浮桥,李光弼派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百尺长竿,用巨大木头托住竿的根部,毡子裹铁叉安在竿头,迎火船而叉之,火船不能前进,全部被焚烧一空。

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使叛军吃了不少苦头。

李光弼把“异性相吸”的道理用到了战马上,巧用“美马计”,没费一兵一卒就夺得了无数良马。

李光弼坐收二将

安史之乱中,唐朝大将李光弼驻军河阳,叛将史思明屯兵在河清,想断绝李光弼的粮道。

李光弼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亲自带了一支军队驻扎在野水渡,作为防备。

有一天黄昏,部队返归河的南岸,李光弼留下一千人,派将军雍希颢守住栅栏,告诉他:“敌将高廷晖、李日越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史思明知我回河阳,一定会派他们来袭击我。你留在这里,坚守营寨,不要与他们交战。如果他们投降,就带他们一块儿来见我。”

众将领对他的话很不理解,都暗暗好笑。他们认为:“敌将高廷晖、李日越无缘无故怎么会投降呢?”

这一边的史思明听说李光弼出城了,果然对李日越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光弼长于守城,如今出城在野外,今天晚上你率铁骑出击,为我消灭他,如果不胜,就不要回来。”

李日越连忙率兵赶到野水渡,抓住一个当地人问道:“李光弼在城里面吗?”

那人答道:“李大将军不在城里。昨晚已经走了。”

李日越想:“跑掉了李光弼,而只得到雍希颢,我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他向雍希颢请求投降。雍希颢高兴地带他一同去见李光弼。

李光弼见了李日越非常高兴,对他以礼相待,视为心腹。高廷辉听说后,也投降了李光弼。

有人问李光弼:“降服这两位将军为何如此容易?”

李光弼回答道:“史思明常怨恨不能跟我野战,这次听说我出兵在外,认为一定能够捉到我,必然向他的将领们下了死命令。李日越没有抓获我,不敢回去,只好投降。高廷晖才勇超过李日越,听说李日越在我这里受宠被信任,必定想到我这里来争宠。”

对敌人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取胜。而史思明对部下过于威严则必然坏事,李光弼正是抓住这点,轻松收降了史思明的两员大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

唐宪宗元和十一(公元816年)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唐宪宗任命李愬为随唐邓节度使,率军平叛。

李愬攻打文成的守军,战斗还未开始,守将吴琇琳就献出文成投降。

李愬即用吴琇琳的部下去攻打吴房县。等到他们摧毁了外墙,敌人方才出城迎战。有人劝李愬乘胜攻占吴房,李愬却不听。

当初,吴琇琳投降时,李愬独自一人骑马到栅下与他谈话,亲自为他松绑,任命他为将官。吴琇琳大为感激,替李愬献策道:“要想打败吴元济,不得李祐不能成功。”

李祐是吴元济的得力干将,有“当头马”之称,他防守兴桥军营,与官军打仗,常常是李祐取胜。

李愬用计,让史用诚带三百个壮士埋伏在路旁,指派一些身体瘦弱的士卒去放火烧麦子,李祐见有人放火,果然轻骑而出,史用诚指挥伏兵一拥而上,捉住了李祐,将他带回军中。诸位将领一向吃够了李祐的苦头,一致请求杀掉他。

李愬不听,他把李祐请进自己的营房,日夜和他商议军事,非常信任他。

李祐说:“吴元济精兵都在洄曲西面,防守蔡州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可等待时机乘虚而入,直抵悬匏城。等到敌人察觉,吴元济已被活捉了。”

李愬认为李祐的计策可行,于是连夜进军,李祐袭击张柴,歼灭了守卫的敌军。命将士稍事休息,整理战马的笼头、缰绳和战士的铠甲、头盔。刀拔出鞘,箭满弓张。当晚恰好碰上大雨雪,天色晦暗,寒风凛冽,风撕裂军旗,马匹都冷得缩成一团,颤抖不止,战士中抱着戈冻死在路上的有十几人。